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艾略特于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他祖籍英国,曾祖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祖父毕业于哈佛大更多还原

  • 标签: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荒原》 书评 美国 诗歌
  • 简介:<正>英国的艾略特,作为新批评派而轰动西方文坛,在今天仍有影响。伍蠡甫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若干流派》(《文艺报》85年3期)一文中,指出他的理论主要有三点:“非人格化”“客观对应物”和“有机形式主义”。文章指出:首先,诗的问题乃形式表现或媒介运动的问题,而非形式、媒介所服务的内容问题,其关键在于必须首先排除与内容密切关联的作家人格、作家个性、方能突出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决定性。其次,关于形式表现的途径,艾略特作如下论述:“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感情的唯一途径,就是探寻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系列的物、一种情景、一连串的事件,都应作为那特殊感情的程式;由于这些外在事物必然以感觉经验为终点而宣告结束,所以它们一经提出,感情立刻被唤起了。”艾略特以艺术形式为前提,在客观世界中找寻“对应物”,从而通过“状物”达到“写情”。但

  • 标签: 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新批评派 形式表现 非人格化 英国
  • 简介:<正>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标新立异,各树流派。这一表征在20年代最为显见,一批批作家在流派的旗帜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仍有少数几位作家是不为具体的流派所约束的,此类作家才更深层地把握了文学的现代精神,最终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T.S.艾略特就是其中的一位。艾略特初登诗坛时是英美“意象派”圈中的一员,而他个人却特别推崇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后来其诗风的发展又表明他是本世纪初席卷西方诗坛的“象征主义”诗潮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艾略特还在批评领域与“新批评派”合作,发表言论,阐释自己新诗写作的追求。然而,新批评派在形式主义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以及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对意象碎片的嗜好,又与艾略特重历史意识,尤重作品的整体意义的观念相左。复杂的精神性格使艾略特越出了具体的流派,成为广义的西方现代诗的真正代表。笔者认为,艾略特精神性格的复杂性源于他思想深处的一对精神矛盾:深刻的虚无主义与对历史传统的独特意识。这对矛盾的碰撞使他从对现实的直观描绘、现象批判而走向对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转换。就诗歌创作而言,艾略特中以“象征”的观念作为其艺术实验的起点,描绘出一幅碎片世界的画图,进而这种虚无的精神又深化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

  • 标签: 艾略特 象征主义 结构主义 《荒原》 象征诗派 基本意象
  • 简介:艾略特的传统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以他的传统观来研究他本人同样合适.他受到多种文学传统的影响而进入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受到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象征主义诗歌、古典主义和玄学诗派,而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较为复杂.他曾强烈地反对浪漫主义,但他又没能脱离浪漫主义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早期更是如此.他反浪漫主义与受浪漫主义影响并不矛盾,与他对传统的重视也不矛盾.

  • 标签: T.S.艾略特 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 诗歌创作 古典主义 玄学诗派
  • 简介:艾略特和蔡元培都曾取经于德国,一个繁荣了哈佛大学,一个成就了北京大学。本文认为二者在学术自由、采用选课制、重视研究和设立研究生院方面都有相同点,但对于外国文化的态度上又略显不同。事过境迁,但这两位校长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蔡元培 教育思想 比较教育 艾略特 德国 哈佛大学
  •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的非理性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的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的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矛盾性、对话性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正>网络与诗歌的联姻,诗歌借助网络而生存与发展,从而呈现出丰富的情状和活跃的态势,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新诗创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与此同时,对网络诗歌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网

  • 标签: 网络诗歌 诗歌理论 中国新诗 现代汉诗 吴思敬 诗歌写作
  • 简介: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之一。八十年代初,理论界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关于新诗创作的大讨论。1983年后,讨论基本结束,对舒婷诗歌研究渐渐剥离出朦胧诗,在解读的基础上进入新的阶段。80年代后期,舒婷诗歌研究一方面越来越细致深入,一方面又被整合进朦胧诗潮中,置于文学史中重新进行反思。

  • 标签: 舒婷 讨论 解读 反思
  • 简介:戴望舒以"雨巷诗人"驰名当时的中国诗坛,继而又被推上"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三年分别出版了两本诗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九四一年他被捕入狱,出狱后,于一九四八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他的这些经历,他在艺术与历史的关系上不同于大众的见解与要求,他思想的前后转变使得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本文力图勾勒出历来评价者的观点,从对戴望舒这个个体的评价过程中展示给大家诗歌评论背后更多的"历史".

  • 标签: 戴望舒诗歌 历史与艺术观 评价
  • 简介: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文化传统,它一经产生,就在整个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所谓文学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对传统作出自己的解释,一个时期占主流的文艺形式也许在另一个时期就变化潜流;很长时期作为

  • 标签: 《荒原》 T.S.艾略特 反浪漫主义 《尤利西斯》 象征主义 波德莱尔
  • 简介:长期以来,在初唐诗歌研究的主流观点中,一直贯穿着狭隘的实用功利主义文学思想。这使初唐诗歌研究片面着眼于政治内涵,忽略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严重影响了对初唐诗歌的客观认识和公正评价。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开创初唐诗歌研究的新局面。

  • 标签: 初唐诗歌 反思 狭隘的实用功利主义
  • 简介:〕古代学者在对中国诗歌发生问题的研究中发表的见解主要触及了三个问题:中国诗歌何时发生,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现代学者的研究继续回答着这三个问题,并使这一研究走向了更深更广的层次。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未被注意、涉及与研究

  • 标签: 中国诗歌发生研究 古代学者 现代学者 问题
  • 简介: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读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文章首先揭示作者取材于历史,通过历史'再现',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确立'边缘话语'立场的创作方法;其次,从作品中暴露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性别压迫及宗教迫害等问题,剖析作者消解中心意识形态的创作倾向;最后,从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及人文主义的宗教思想,剖析作者对中心话语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 标签: 乔治·艾略特 早期作品 新历史主义 边缘话语 中心话语 创作倾向
  • 简介:<正>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因而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今人读诗也要善于品味字词。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以炼字或品味语言命制的试题不少,如何有效地解

  • 标签: 古代诗歌 诗歌鉴赏 诗歌作品 诗眼 全国卷 应试技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湖上飞起一只鹭,河里游过一只鹅,路边跑来一只兔,屋外躺看一只猪,树下钻出一只鼠;一、二、三、四、五,鹭、鹅、兔、猪、鼠。

  • 标签: 诗歌 巧克力 老师 下钻 熊猫 路边
  • 简介:<正>(一)要反复钻研、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所教的每一篇作品,都要事先反复钻研,做到熟悉诗0、理解诗.这样,在分析讲解时,才能随时准确而熟练地引用原诗,把诗的感情表达得逼真、感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在了解和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应该尽力把诗歌的跳跃性和诗歌的含蓄性理解清楚,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和领会.

  • 标签: 诗歌教学 作品 毛主席 延安 韶山 含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