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将脊柱融合术应用于脊柱外科以来,脊柱融合术已逐渐成为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依据是,通过坚强固定,限制脊柱节段间异常活动,缓解由此带来的相关症状。但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

  • 标签: 脊柱外科 非融合技术 脊柱融合术 治疗方法 脊柱节段 相关症状
  • 简介:近年来脊柱疾病的治疗技术正经历从融合融合和非融合共存的转变,一系列新的融合和非融合技术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其应用范围也随之而演变,有关这些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等问题成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关心的热点。为更好地总结及交流近年来脊柱融合与非融合技术临床应用的宝贵经验,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与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联合主办的脊柱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暨脊柱功能重建新进展研修班定于2009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

  • 标签: 脊柱融合 融合技术 功能重建 研修 《中华骨科杂志》 内蒙古医学院
  • 简介:摘要:在骨科相关疾病中基本上都会涉及到手术,其中脊柱相关的手术是最复杂的手术之一,脊柱融合术就是其中的代表。脊柱融合术中包含了很多内容,包括:部位、入路、融合方式。当然还有需要另编码的加在一起就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另编码的漏编和错编的情况也是比较严重的。下面就对脊柱融合术的相关编码进行全面的探讨。

  • 标签: 骨科 脊柱融合术 编码
  • 简介:目的:介绍运用TSRH(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0年用TSRH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15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步骤和体会进行重点介绍。15例病人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其中KingⅠ型12例,单纯腰弯2例),麻痹性脊柱侧凸1例。比较15例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矢状面Cobb's角变化和躯干移位矫正、顶椎旋转度数改变,并对前路矫形内固定的方法进行回顾比较。结果:术前冠状面侧弯角平均为55.8°(35°~78°)。术后平均为14°(4°~33°),矫形率为74.8%。未固定融合的胸侧弯,术前平均为35.9°(26°~51°),术后为21.8°(10°~42°),矫形率为40%。腰段侧弯矢状面弯曲术前为27.9°(-6°~55°),术后为25.7°(19°—33°)。术前躯干移位TS13.4mm(5~28mm),术后3.5mm(0~7mm),术前顶椎偏离平均47.8mm(21~69mm),术后平均10.8mm(3~20mm),C7/CSVL(Centersacrumverticalline)术前19.5mm(6~42mm),术后11.3mm(0~32mm)。术前顶椎旋转均为3°,术后10例正常,4例1°旋转,1例2°旋转。本组病人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无感染等合并症。1例病人主诉侧弯凹侧方下肢发凉,考虑手术侧交感神经受影响,引起同侧下肢血管扩张,有发热感。术后3月随诊时症状消失。结论:如果适应症选择得当,TSRH内固定系统用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固定时,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又保留腰椎矢状面生理弯曲,手术并发症少的特点,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手术方法的良好选择。

  • 标签: 脊柱前路融合 TSRH 内固定 治疗 胸腰段脊柱侧凸
  • 简介:摘要: 目前脊柱外科的许多临床治疗还是以融合为主 , 一台成功的脊柱融合术需要很多相关因素促成 , 比如 :融合的材料、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 融合后对脊柱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影响等等 , 本文以本期刊出的相关论文为基础 , 对合理规范使用椎间融合技术作一论述。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行脊柱融合术后患者出现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脊柱融合术的107例患者,术后,对所选患者进行6个月到24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出现临近阶段退变的情况。结果患者进行脊柱融合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腰部疼痛以及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等神经症状。结论对患者进行局部脊柱融合术,术后随着时间推移,患者会出现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段 加速退变 分析
  • 简介:摘要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指10岁之前因任何原因发病的脊柱侧凸,如伴严重侧凸往往需要早期手术干预,但过早的脊柱融合又会对其胸廓及肺功能产生影响。依据发病原因,EOS可分为先天性、神经肌肉型、综合征相关型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目标为控制侧凸进展的同时允许脊柱及胸廓尽可能地生长,以促进正常的肺泡及肺功能的发育,具体方式包括理疗、石膏及支具矫形、手术。由于患者年龄较小,处于胸廓及肺部发育的关键时期,且EOS的临床不一致性及复杂性,一些合并严重胸廓畸形的EOS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及相关并发症,威胁患儿的生命。但侧凸本身带来的胸廓解剖上的变化会限制胸壁运动、降低肺的顺应性,造成胸廓径线改变以及容积变小,导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且脊柱融合术作为治疗EOS的主要干预手段,可矫正侧凸并控制进展,仍为一些严重的EOS主要外科选择。但过早的脊柱融合在限制胸廓高度及生长速度的同时甚至会导致肺组织受压变形、肺泡萎陷及发育异常,阻碍患儿的循环系统,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包括脊柱生长受限、曲轴现象以及肺泡增殖减少。针对早期脊柱融合对于EOS患者肺功能及胸廓发育的影响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纳入84例脊柱骨折患者,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按照奇偶数法平均分配。42例为对照组,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4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脊柱功能和创伤应激指标。 结果 患者术前脊柱功能和创伤应激指标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更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肿瘤坏死因子-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更低(P<0.05)。 结论 予以脊柱骨折患者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可改善脊柱功能,减少应激损伤,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脊柱功能 创伤应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旨在分析腰椎疾病患者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术后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术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实施不同护理方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常规组为19.51%,且在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常规组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给予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科学、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对促使患者尽快康复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脊柱内镜 腰椎融合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脊柱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术式,所有的脊柱疾病(包括退变、畸形、创伤、感染、肿瘤等)的外科治疗均会涉及脊柱融合。植骨材料的选择是决定脊柱融合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常用的植骨材料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使用生物材料制备而成的人工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与转化学组牵头、组织国内脊柱外科领域专家,通过检索文献检索、专家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讨论会,制定出脊柱融合术中生物活性材料应用的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脊柱 脊柱融合术 植骨材料 生物活性材料 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脊柱融合技术是脊柱外科手术中最常应用的经典技术之一,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但融合后节段活动功能丧失及长期随访发现其可能加速相邻节段退变。近年来,针对脊柱融合的缺点而提出的脊柱融合技术迅速发展。该技术又称为半刚性或半坚强固定技术,允许手术节段的脊柱维持一定的活动功能。目前脊柱外科中的新技术、新理论、新热点。其适应证、

  • 标签: 非融合技术 脊柱外科 相邻节段 长期随访 功能丧失 脊柱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后路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和损伤应激的作用。方法:收集某医院2022年3月-2023年1月102例脊柱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分别是后路组和前路组,分别进行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手术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创伤应激指标,椎体参数,脊柱功能优良率,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后路组术后的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前路组(P

  • 标签: 后路 功能 骨折 前路 创伤 脊柱 应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后路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和损伤应激的作用。方法:收集某医院2022年3月-2023年1月102例脊柱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分别是后路组和前路组,分别进行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手术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创伤应激指标,椎体参数,脊柱功能优良率,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后路组术后的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前路组(P

  • 标签: 后路 功能 骨折 前路 创伤 脊柱 应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后路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和损伤应激的作用。方法:收集某医院2022年3月-2023年1月102例脊柱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分别是后路组和前路组,分别进行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手术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创伤应激指标,椎体参数,脊柱功能优良率,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后路组术后的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前路组(P

  • 标签: 后路 功能 骨折 前路 创伤 脊柱 应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脊柱骨折病患采用有效治疗方案 -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诊疗时间 201 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选择我院罹患 脊柱骨折 的病例 78 例,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 39 例予以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观察组 39 例予以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治疗 。 结果: 对比参照组,观察组VAS评分情况、临床治疗情况、临床疗效均更加理想, P < 0.05 。 结论: 脊柱骨折病患采用有效治疗方案 -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效果
  • 简介: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段(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段(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段,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段(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结论:用长节段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 标签: 假关节形成 内固定术后 脊柱畸形 多节段 成人 脊柱内固定技术
  • 简介:脊柱蜕变性的非融合治疗技术是以有效的、安全的的治疗脊柱退化操作疾病标准吗,实施必要的脊柱不稳处理,明确脊柱畸形疾病的标准化处理过程,逐步深化生理功能分析,认识脊柱融合技术,分析脊柱的正常功能水平。融合节段的功能往往丧失,无应力传导,容易发生改变。相邻节段可能出现退变、加速退变的情况,引发临近节段的退变问题。需要根据相关问题实施有效的技术分析,准确的判断腰椎融合后患者可能发挥谁能的临床症状,逐步改善治疗下够哦,加强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情况,完善疼痛、感染、骨折并发症问题的处理。

  • 标签: 正确评价 脊柱蜕变 非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