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

翟立强

博野县医院骨外科,河北 博野 071300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纳入84例脊柱骨折患者,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按照奇偶数法平均分配。42例为对照组,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4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脊柱功能和创伤应激指标。 结果 患者术前脊柱功能和创伤应激指标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更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肿瘤坏死因子-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更低(P<0.05)。 结论 予以脊柱骨折患者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可改善脊柱功能,减少应激损伤,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骨折;脊柱功能;创伤应激指标

脊柱骨折在骨外伤中较为多发,在骨折疾病中的占比约为5%,主要出现在胸腰段,可伴随脊髓与马尾神经损伤,若不及时干预,可对患者脊柱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降低生活质量[1]。外科手术治疗此病应用普遍,内固定融合术为常用术式,可使得腰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该术式有前路和后路两种入路方式,但二者优劣尚不明确,未形成统一定论[2]。文中纳入脊柱骨折患者,对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的疾病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文中研究对象为80例脊柱骨折患者,2018.10-2020.12就诊,经奇偶数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25例男,17例女,30-70岁,均值(51.12±3.36)岁,骨折与就诊间隔8-40h,均值(22.18±3.16)h;观察组42例,23例男,19例女,32-65岁,均值(50.32±3.78)岁,骨折与就诊间隔10-40h,均值(21.56±3.24)h。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可对比。

    1. 方法

对照组患者所用术式为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评估患者状态,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起效后按照规范流程消毒铺巾,经左侧入路,确保受伤椎体外露充分,将椎间盘突出部位切除,适当减压,撑开受压脊椎,常规复位,行椎骨融合,放置螺钉;予以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手术完成。观察组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于手术床上俯卧,于椎体受损处入路行一手术切口,使得受伤椎体完全外露,在X线引导下明确置钉位置,经轴线使用内固定撑开器撑开并复位受伤脊柱,确定骨折位置和椎弓根内置情况,将螺钉拧紧,经外侧植骨并融合,术后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

两组术后2d内拔除引流管,遵照医嘱连续3d使用抗生素,以免出现感染,术后2周评估手术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脊柱功能

参照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判定脊柱功能,JOA介于0-29分,得分越高提示功能越好;ODI共计50分,分数越高表明脊柱功能越差[3]

1.3.2 创伤应激指标

于患者术前和术后14d两个阶段各抽取4mL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速度和时间分别为4000转/min和10min,收集分离所得上层清液为待测标本,对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进行检测,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SPSS 22.0录入并处理数据,脊柱功能和创伤应激指标均为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P未及0.05提示对比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脊柱功能对比

患者术前脊柱功能对比无数据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更高,ODI评分更低,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报道见表1。

表1 两组脊柱功能对比(`x±s,分)

组别

例数

JOA

ODI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对照组

42

14.12±1.48

19.32±2.18

35.68±3.42

25.14±2.96

观察组

42

13.72±1.56

23.16±1.24

36.18±3.78

17.12±2.48

t


1.206

9.923

0.636

13.460

P


0.231

0.000

0.527

0.000

2.2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对比

患者术前创伤应激指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肿瘤坏死因子-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上升,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更低(P<0.05),报道见表2。

表2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对比(`x±s)

组别

例数

肿瘤坏死因子-α(ng/mL)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ng/L)

皮质醇(ng/mL)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对照组

42

2.18±0.45

3.12±0.32

44.16±4.32

60.18±4.21

263.24±20.16

320.14±25.32

观察组

42

2.24±0.48

2.56±0.27

43.78±4.56

53.12±3.72

265.32±22.12

290.56±28.24

t


0.591

8.668

0.392

8.144

0.450

5.054

P


0.556

0.000

0.696

0.000

0.654

0.000

3 讨论

脊柱包括椎盘、韧带和椎间骨,可使得机体处于平衡状态,也有负重和缓冲压力的作用。脊柱骨折多通常是由直接暴力引起的,可损伤脊髓神经,导致患者残疾或是瘫痪,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现阶段,临床主要用外科手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内固定融合术应用普遍,可促进椎体稳定性和高度的恢复,减轻椎神经受压程度。以往多经前侧入路,可对患者脊柱功能起到改善作用,但手术操作难度大,可导致明显创伤,患者术后恢复慢,无法在临床推广应用。后路手术经正中切开脊柱,受伤椎体外露充分,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术中使用内固定撑开器加工纵向韧带和纤维环撑开,帮助骨块复位,可减少机体创伤和对脊柱功能的影响[4]

文中对比显示,观察组JOA评分更高,ODI评分更高,可见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改善脊柱功能,分析其原因是后路术式暴露受伤脊柱充分,经椎间弓进入椎体,椎体复合结构稳定,可保持内固定稳定性,通过短节段固定的方式矫正脊柱损伤,改善脊柱功能。

手术为侵入性操作,加上麻醉和疼痛的影响,可使得患者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产生刺激,大量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炎症因子[5]。上述研究显示,两组术后各项创伤应激指标水平均上升,观察组指标水平更低(P<0.05),主要是因为后路手术可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出血量,可牢固固定,创伤小,疼痛程度轻,减少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予以脊柱骨折患者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功能改善作用明显,也能减少创伤应激反应,存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鸿峰,胡玉波.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降低脊柱骨折患者VAS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21,50(S01):64-66.

[2]曹建博.不同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6):119-121.

[3]狄之昕,江澜,董慧妹,等.表面肌电图在腰痛患者ODI指数和JOA评分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20):3865-3869.

[4]梁衍涛,韩继成,严京哲.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21,49(6):676-677.

[5]魏中秋,辛兵,郭明,等.后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7):1292-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