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对考据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考据高峰。第三期为清晚期,主要包括道光、咸丰、同治诸朝和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之前。此期的特点是经今文学重新兴起,倾向于经古文学的正统考据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其绝对地位亦受到冲击,但还只限于量的变化,而并不是质的衰落。第四期为清末,即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甲骨卜辞和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新资料的发现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研究(如孙诒让),使清代考据走上了新的阶段,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第三期的评价和第四期的划分,尤为本文新见。关于派别的划分,作者认为关于清初期浙东、浙西两派的划分无异义;分歧主要表现在中期,作者认为传统吴派、皖派、浙东学派的分法,适用于考据,而扬州学派的划分颇多混乱,在考据上尤其难以成立。根据本文提出的构成学派的三个条件来看,扬州学术实为皖派戴之流衍,并没有多少创新,根本构不成一个独立的学派,特别是从考据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所以,当如刘师培在皖派戴之后附论扬州学术为妥。

  • 标签: 清代 考据学 分期 文学派别 古文献学史 刘师培
  • 简介:今年6月,我受安徽大学中文系邀请,前去主持博士论文答辩及讲学。在合肥的几天里,道彬一直陪伴左右。道彬是安徽大学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因这双重身份,他热情地接站、送行,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 标签: 考据学 戴震 博士论文答辩 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 简介:迄今为止,对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考据成就进行研究,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加强对俞正燮考据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有重大学术价值。

  • 标签: 俞正燮 考据学 述评
  • 简介:王门后学的异端化倾向与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相沟通,引发了近代唯意志主义的泛滥。康有为在其主观主义、"六经注我"式的"考据"中,所发挥的公羊体系矛头直指儒家天命论传统,以跪着造反的方式完成了与前者的历史性合谋。梁启超在心体的意志论蜕变与心本论重设中,构成了近代心学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环节。

  • 标签: 考据学 经学 陆王心学 近代心学
  • 简介:黄仲则是乾隆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镂心苦吟,“并力作诗人”,以求自异于众。乾隆中叶,朴学兴起,黄仲则徘徊于诗歌与经术之间,面临着艰难的人生抉择,最后回归诗文“小道”。其诗被时人及后世论者推许为“诗人之诗”。然而,在朴学大盛之际,他未能与时代学术相割裂,深受考据影响,以为诗,以入诗,开辟出一条融性情与学问合一的诗歌道路。本文考察考据兴起过程中黄仲则诗心的变化与诗歌艺术的嬗变,揭示其诗歌与考据的关系及艺术特征,并对“诗人之诗”的历史定论进行了辨析。

  • 标签: 黄仲则 考据学 诗歌艺术
  • 简介:20世纪以降,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学术开始向现代转化。新考据派学人主张“为学问而学问”,也就是学术独立,远离政治。在求是与致用的问题上,力主求是,而不求致用,这一学术旨趣在抗战前的民国学界占据主流。抗日战争后,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激荡下,此派学人的治学发生转向,认为纯学术的研究是一种浪费,转而注重学术致用,以学术服务国家,为抗战出力。此种转向,一方面使史学紧扣时代,担负起史学的致用功能,一方面又偏离了学术的求真宗旨,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学术与政治的两难恰好证明二者密不可分的一面。

  • 标签: 抗战 新考据学派 求是 致用
  • 简介:是惠栋用易理对中庸的注解,该书实际体现了惠栋的许多学术特色,其考据特色表现为:1.复经书原貌.2.考典章制度.3.述微言大义.而其思想特色则表现为将中庸的思想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在注解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易学思想完整地表达为:乾元经过择善积善的过程最终达到既济的理想境界.

  • 标签: 惠栋 《易大义》 考据学 乾元 择善 积善
  • 简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文化高压专制与君主集权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这非清朝所独有。清代的文字狱与考据兴起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分析考据兴盛的原因,宜从有积极推动作用的方面着手思考。清代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不仅有助于考据的兴起,也能支持考据盛行。这些积极的因素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不应该隐埋在消极的文字狱背后。

  • 标签: 文字狱 文化高压 考据学 集权专制
  • 简介:清代是《文选》最为繁荣的时期,政治上源于清政府的导向,学术上是因为考据的兴起、李善注的阙失,文化上根源于骈体文的兴盛。清代《文选》呈现出与往代《文选》不同的特点:以小学释"选学";运用多种方法,系统综合研究《文选》;运用新思维,与现实相结合来评价研究《文选》。虽然清代《文选》学成为"显学",但是它仍然存在版本受限、严重因袭等不足。

  • 标签: 清代 《文选》 学术史 李善 骈文
  • 简介:清代是词中兴的时代,词的创作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词学理论,以“比兴”——“寄托”说、“词心”——“词境”说,相对于传统的诗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不但使词在文体层面,而且在创作与接受理论层面,都获得与诗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张惠言、周济、况周颐、陈廷焯等著名词人、词学家的词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整体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 标签: 比兴 寄托 词心 词境
  • 简介:《说文解字》为我国传统小学的根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的权威之作,研究者蔚为学林,形成了“段”。段,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其所形成的学派。对清代“段”体系的有关研究著述进行辑录考略,为段《注》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指引,从而推动《说文》和段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说文解字注 段学 著述
  • 简介:传统律是渊源久远、成就卓著的一个学术领域。清代是中国传统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发展背景。本文主要就清代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及影响、清代律学文献、清代律学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清代发展的背景做一探讨,以期对这一时期的音律发展情况有一个初步展示。

  • 标签: 清代律学 背景 发展 创新
  • 简介:《通雅》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1611~1671)的代表作,向以“考据精核”见称Ⅲ,卷首三卷,包括《音义杂论》、《读书类略提语》、《杂考究类略》、《藏书删书类略》、《小学大略》、《诗说》、《文章薪火》,相当于学术通论;正文五十二卷,又分疑始、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

  • 标签: 《通雅》 音义 正文 方以智 姓名 称谓
  • 简介:<正>孟子身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为志事,其人气象高明,其书浩然奇绝,是以显于当世。自李唐韩愈发显孟,赵宋《孟子》入经,孟自此盛名四达,天下共传。究其情,非独科举推波助澜之为能,实乃孟子继善成性,情悯千古价值之必然。自汉以降,注疏推阐《孟子》一书者纷然杂处,而在此基础上对后人研究之研究的著作也不乏其书。民国以来,孟研究籍借西风,出现多种研究路数,其一文献

  • 标签: 孟子思想 圣王 史大纲 三圣 处士横议 李唐
  • 简介:清代的满文教学中,满文“十二字头”是当时认字读本与满文初级教育的基础。本文从教育史与版本的角度考察“十二字头”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认为“十二字头”的结构是满洲人的独特产物,有别于已有的蒙文字母表。入关之后,代表满文教学传统的“十二字头”与汉人的启蒙书一并成为双语教育的重要教材。最初的《十二字头》版本比较简单,可看作利于口授的助忆术性字母表。而清中叶以后,《十二字头》成为分析字形而有助于自学满文的综合性认字读本。同时,学者也开始借用汉文的传统概念来理解满文“十二字头”。在此过程中,满文字母被理解为与汉字相似的以固定笔画构成的音节字母。于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教学传统包容了满文“十二字头”。

  • 标签: 清代 “十二字头” 满文教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9
  • 简介:  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考证词    一、乾嘉学派与乾嘉词坛    乾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乾嘉学派不但为清代的建构提供了考证的方法,在词方面则催生出词籍整理、词韵修订、词律编纂和词乐研讨等重要的研究内容

  • 标签: 乾嘉学派词 词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25
  • 简介:如王昶词,论词必论其人与诗同,《词说》(一)

  • 标签: 乾嘉学派词 词学
  • 简介:李绂是清代中叶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其对于当时学术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时正值清代理学发展的过渡时期,作为主心学的代表人物,李绂为发扬陆王学说做出了较大贡献。文章以“躬行心得、忌谈心性”为核心线索,探讨李绂获此美赞的历史缘由及其深层次原因。

  • 标签: 清代 李绂 陆王学说 躬行实践
  • 简介:<正>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近年来受到了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究竟有什么特殊性,怎样针对这些特殊性,更快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目地之一。为此,我们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对清代的八旗官发生了兴趣,欲求通过阐述清代八旗官的产生发展,以揭示少数民族教育的殊特性,为我们今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八旗制度确立于努尔哈赤建立清国的过程中。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沿袭

  • 标签: 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八旗子弟 官学 八旗学堂 大力发展 产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