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横突融合与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腰椎滑脱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横突融合手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融合情况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的优良率为89.66%,明显高于A组的68.96%(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与A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两组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横突融合。

  • 标签: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70例,其中行融合的患者共46例,行后外侧融合的患者共24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融合率、JOA下腰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融合组低于后外侧融合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融合率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明显升高,但两组相比较JOA升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融合及后外侧融合均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有效的手术方法,两者融合率相似,后外侧融合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但规范的操作是融合率的保证。

  • 标签: 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 椎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和潮阳区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1年,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平均滑移率,观察患者术后融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及平均滑移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6.3±0.5)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无器械固定松动、断裂发生,优良率为91.8%。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疗效肯定,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
  • 简介:目的探讨在腰椎滑脱症患者中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这次分析对象,入选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应用传统治疗方法,研究组30例患者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滑脱症患者中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间植骨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经伤椎弓根体内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2月确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行经伤椎弓根植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5d、取内固定物前、取出内固定物4个月测量后凸Cobbs角和体高度丧失率;对比两组疗效。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后体高度丧失率、后凸Cobbs角[观察组:体高度丧失率(6.3±2.9)%、(6.5±2.2)%、(6.7±2.1)%,后凸Cobbs角(4.1±2.7)°、(4.8±3.1)°、(5.2±3.4)°;对照组:体高度丧失率(5.9±2.1)%、(6.6±2.4)%、(15.6±4.8)%,后凸Cobbs角(4.3±2.1)°、(5.2±3.8)°、(10.1±5.3)°]均较术前[观察组:体高度丧失率(51.8±5.9)%,后凸Cobbs角(26.1±6.1)°;对照组:体高度丧失率(51.4±6.7)%,后凸Cobbs角(25.9±5.9)°]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d及取出内固定物前两组体高度丧失率、后凸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取出内固定物4个月两组体高度丧失率、后凸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5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弓根体内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佳,矫正良好。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内植骨 椎弓跟椎体 植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利用经伤椎弓根体内与后外侧融合的方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治疗,探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将 6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Ⅰ组、Ⅱ组,其中Ⅰ组利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外侧融合治疗,Ⅱ组利用后短路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经伤椎弓自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角度纠正、高度恢复、疼痛方面均差异显著,Ⅱ组优于Ⅰ组,两组均有 2例手术失败,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明显,Ⅱ组小于Ⅰ组。结论:与后外侧融合相比,人椎弓根体内的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后外侧植骨融合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疗效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0年 12月~ 2011年 10月接收的 96例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每组 48例。组患者给予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治疗,不组给予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90d伤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脊柱后凸角(矢状面 Cobb's角)、神经功能 Frankel分级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体前缘压缩率、后缘压缩率、 Cobb's角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90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不组优良率为 10.42%;组为 8.33%,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χ2=0.123, P=0.500);术后 90d两组优良率分别为 43.75%、 8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364, P=0.001)。随访 1年后,不组与组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52, P=0.020)。结论 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治疗能够预防畸形的发展、有利于患者康复活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固定 植骨 横突间 胸腰段爆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对老年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腰椎滑脱患者中,研究样本需求量为60例,采用随机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活动时间、术后感染率、融合率、止痛药使用率等指标作为对比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止痛药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融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研究证明,对老年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术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创伤,改善患者预后,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推广。

  • 标签: 老年腰椎滑脱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体间融合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退形性脊柱侧弯患者引用经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院内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60例选为研究标准,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椎管减压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平均Cobb角。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Cobb角比较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Cobb角小于对照组Cobb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治疗效果突出,可有效恢复患者生理结构,远期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退形性脊柱侧弯 经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背景:跨伤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骨折较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术后易出现后凸畸形复发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弓根体内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12月收治的后路经伤椎弓根体内治疗腰椎骨折患者45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跨伤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40例,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前缘高度维持、伤高度百分比、Cobb角大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弓根体内治疗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维持伤三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促进脊椎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后路 植骨 内固定 腰椎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小关节间融合与融合器置入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小关节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背景:随着生物降解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医学金属材料弊端日益显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员把焦点集中到以高分子聚乳酸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上,旨在脊柱失稳领域寻求新的突破。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器在体内的生物力学变化,探讨其治疗脊柱节段失稳的可行性。方法:将42只9月龄猪随机分为2组(n=21),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实验组在置入充满碎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器,对照组植入自体。术后4,12,72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检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组织学观察融合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1)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两组动物区均未见融合迹象。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器有增大迹象;对照组可见部分桥,其中有1例融合。术后7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器降解,有1例融合,对照组有2例融合;(2)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4周两组在各个状态下的脊柱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2周大部分状态脊柱活动度较4周时显著减小;(3)组织学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材料逐渐降解,新生组织生长先快后慢,实现逐步融合,融合效果与对照组相似;(4)结果表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除个别状态(左屈)外其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当,最大程度地重建了猪脊柱节段稳定性。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聚乳酸聚酯 腰椎间融合器 脊柱节段失稳
  • 简介:目的探讨颈前路体次全切融合手术(Anteriorcervicalcorpectomyandfusion,ACCF)术后钛笼塌陷的发生率以及钛笼塌陷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收治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患者ACCF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节段Cobb角、前缘高度、后缘高度等指标以评价术后手术节段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6月41例患者(97.6%)手术节段达到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12月性融合。42例患者中11例发生钛笼重度塌陷(26.2%)。其中2例出现颈部疼痛、神经症状复发等情况。末次随访时时,重度钛笼塌陷组在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低于未塌陷组,节段Cobb角大于未塌陷组。结论ACCF术后钛笼塌陷率高,且重度钛笼塌陷可引起颈部疼痛、神经症状复发等并发症。术中应注意终板的保护、钛笼的裁减,以一定程度地防止钛笼塌陷的发生。

  • 标签: 颈椎次全切 钛笼 塌陷 终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孔腰椎融合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孔腰椎融合术对其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8.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320.2±10.2)ml,治疗优良率为96%,其中优38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没有患者出现移位、Cage下沉、断裂、固定松脱的现象。结论经孔腰椎融合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跟骨折患者3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6例,对照组选择跟钛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同种异体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进行比较,对照组低于治疗组,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跟骨折采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和使用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跟骨折患者2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盲选平均分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给予跟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手术后跟踪随访12个月,并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患者手术后优良率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②患者手术后MARYLAND评分指标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③患者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应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显著,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跟骨板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跟骨折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跟骨折患者,选取时段为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采用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治疗的44例患者命名为实验组,而予以跟板治疗的44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Maryland评分明显较优,两组对比差异均P<0.05,形成了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跟骨折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跟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两组均予以跟板内固定,观察组联合同种异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aryland评分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疗效肯定,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跟骨骨折 跟骨板 同种异体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与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发生的患者采用经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融合术(PLIF)效果展开对比。方法选择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与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发生的患者10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TLIF治疗(A组,n=50)与PLIF治疗(B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相较B组,A组操作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均呈更少显示(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无差异(P<0.05)。A组仅1例感染,并发症率为2%;B组感染2例,硬膜囊破裂3例,神经根损伤1例,并发症率为12%,具统计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与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发生的患者,采用经融合术治疗,相较经后路融合术,可缩短病程,提高临床安全性。

  • 标签: 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老年 退行性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