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1

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探讨

俞涛源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70例,其中行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共46例,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患者共24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JOA下腰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椎间融合组低于后外侧融合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植骨融合率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明显升高,但两组相比较JOA升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椎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均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有效的手术方法,两者植骨融合率相似,后外侧融合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但规范的操作是植骨融合率的保证。

【关键词】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椎间植骨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病变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123-02

腰椎退行性病变常需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法较多,临床争议较多,本文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与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70例,其中行椎间植骨融合46例,行后外侧植骨融合2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症状,病程大于3月,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腰椎正侧位片等证实病变。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施术。俯卧位,以病变椎体为中心,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病变椎体及融合的椎体及横突,咬除病变椎体椎板,松解神经根,切除突出的椎间盘,以椎弓根螺钉于相应节段固定。(1)椎间植骨:以刮匙刮除病变节段椎间盘及上下终板,将术中碎骨块修整后植入椎间隙前方。(2)后外侧植骨:剥离融合节段的横突及小关节突外侧,将其表面皮质磨粗糙,取足够的自体髂骨或咬下的棘突、椎板碎骨块,植于横突与关节突之间。术后抗生素常规使用,拔出引流管,积极锻炼、复查。

1.3效果评定

(1)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

(2)两组融合效果比较[1,2]。

(3)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包处理,采用χ2或t检验就两组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两组手术效果。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比较

由表1可知手术时间椎间融合组低于后外侧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后外侧融合术是腰椎融合术中最普遍术式[3],通过将病变节段间横突和小关节去皮质处理后,在其间植入大量的碎骨使上下节段融合。手术简单,易于暴露。但由于不对椎间隙处理,易出现椎间隙的异常运动。椎间盘源性疼痛得不到解决。植骨处需要有较好的融合环境。

腰椎椎间融合术(LIF)使腰椎间关节发生骨性结合,建立和维持腰椎稳定性。腰椎稳定性更佳,椎体间接触面积大,提供了理想的植骨床,植骨融合率较高。椎间植骨可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隙,有利于神经根减压。但椎间植骨可能过度牵拉导致神经及硬膜囊损、硬膜外瘢痕形成及破坏硬膜外小血管的危险。手术损伤较大。

关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无明显差异,但同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这两种植骨方式都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可靠的治疗方式。

本研究中两组融合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后外侧植骨融合率稍低的原因可能为术中操作不规范所致,因此规范的操作对后外侧植骨融合率的升高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腰椎椎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均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有效的手术方法,两者植骨融合率相似,后外侧融合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但规范的操作是植骨融合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松林,顾开宏,秦树连.三种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2.1(3):221-224.

[2]郭龙,陈建,田进财.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2):912-915.

[3]邹德威,谭荣,马荣华,等.下腰椎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再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9):5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