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胃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临床少见。本文对1例经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的胃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的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病理形态、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是一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肿瘤性疾病,被收录在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该肿瘤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多样,全身各器官及系统均可受累。本共识涵盖了临床、影像、组织学形态、分子生物学特点等内容,旨在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LCH)是一种罕见的以CD1a+CD207+树突状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髓源性肿瘤疾病,由于受累器官的部位和多少的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神经变性病(ND)是LCH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之一。LCH-ND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上主要以神经功能学障碍和进行性发展的影像学改变为特征。目前LCH-ND主要的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化疗及靶向治疗等。早期治疗和积极干预可能是延迟LCH-ND进展、稳定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现就LCH-N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临床评估作简要综述。

  • 标签: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神经变性病 靶向治疗
  • 作者: 乐颖 王元阳 彭全洲 王炳森 黄冰 周继豪 贾桂静 周宇 薛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深圳 51802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深圳 51802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深圳 51802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图书馆,深圳 51802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深圳 51802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深圳 518020
  • 简介:摘要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以CD1a+/CD207+髓样树突状细胞克隆增殖为特征的组织细胞性疾病。根据受累部位和范围的不同,LCH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差异均较大。本文对1例累及垂体和甲状腺的成人LCH进行临床特点分析,以探索累及垂体和甲状腺的成人LCH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借鉴。

  • 标签: 组织细胞增多症,朗格尔汉斯细胞 成人 垂体 甲状腺 尿崩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以重度牙周炎为表现的成人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由于治疗时机和方案不同,2例患者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本文结合文献复习,从LCH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在临床上以颅骨多见,较少发生于下颌骨,尤其舌侧病变常规刮治治疗创伤大,内镜辅助下刮治可减少创伤、利于快速康复完成后续治疗。本文报道内镜辅助下治疗儿童下颌骨舌侧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1例,探讨内镜辅助治疗手术入路的优越性和特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肺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PLCH)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经肺组织病理确诊为成人PLCH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症状、影像特点、肺功能和治疗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PLCH患者10例,包括男7例和女3例,中位发病年龄33岁,主要症状为咳嗽(8/10)和胸闷(4/10),CT表现包括结节影(4/10)、囊腔影(4/10)和团块影(1/10)。7例完成肺功能检查,其中2例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均正常,2例小气道功能障碍,1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2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1例患者放弃治疗,9例患者戒一手烟和避免二手烟暴露,其中4例给予化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单纯使用口服泼尼松片治疗。平均随访3年,失访1例,7例病情改善,1例病情恶化。同时,复习24篇文献,总结805例成人PL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成人PLCH发病高峰在28~43岁,症状无特异,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但亦可出现罕见团块影,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受损时提示肺部病变严重。治疗上戒烟联合糖皮质激素和(或)化疗可改善多数PLCH患者的预后和延缓疾病进展。

  • 标签: 肺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成人 临床特征 影像特点 治疗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郞格尔细胞组织细胞增生(LCH)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例接受IM治疗的LCH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入院顺序编号为患者1~3。对3例患者的诊断主要根据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治疗采取以IM为主的方案,随访截至2022年2月28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以"郞/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郞/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imatinib mesylate""imatinib"为中、英文关键词,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及Ovid Medline数据库中,IM治疗LCH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2月28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总结IM治疗LC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者1,女性,63岁,因"多饮、多尿5年,头痛伴右侧大腿根部疼痛4个月"就诊于本院。患者2,女性,61岁,因"右上颚溃疡1个月"外院就诊,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提示LCH,遂于本院就诊。患者3,男性,38岁,因"右侧牙龈溃疡迁延不愈"外院就诊,诊断为LCH累及右侧牙龈、肺,经治疗病情控制不佳,遂至本院就诊。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1入院后行活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头颅MRI、全身PET/CT、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垂体功能等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多系统LCH(MS-LCH),伴垂体功能减退。患者2于当地医院行活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LCH,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3行免疫组织化学、胸部CT、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MS-LCH。③治疗经过:患者1接受AVP(阿糖胞苷+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无缓解,遂改为AVP联合IM(100 mg/d)治疗8个疗程后,疼痛症状逐渐好转,后续采用IM单药治疗。截至随访结束,患者疼痛缓解、尿量减少。患者2确诊为单系统LCH(SS-LCH)后,开始接受IM(100 mg/d)治疗,治疗3个月后溃疡愈合,继续当前治疗方案。截至随访结束,患者无疾病复发或进展。患者3于本院就诊时LCH原位复发,采用IM(100 mg/d)、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万IU,1次/周)治疗6+个月后,口腔及肺部病变较前好转。继续当前治疗方案4个月后,患者出现头痛,额顶骨可扪及肿块,考虑LCH异位复发。调整治疗方案为IM 200 mg/d、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万IU,1次/周)治疗2+个月后,患者头痛稍缓解,额顶骨肿块较前缩小。继续当前治疗方案,截至随访结束,患者口腔病灶愈合、额顶骨肿块消失、肺部病变较前无变化,但仍有头痛症状。④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及筛选策略,共纳入7篇相关文献报道13例接受IM治疗的LCH患者。其中1例患者为SS-LCH,12例为MS-LCH。5例患者以IM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其中4例治疗无效。在IM治疗前,已接受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泼尼松等化疗或放疗的8例患者对IM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反应。结论IM作为一线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方案,或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对LCH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组织细胞增多症,郎格尔汉斯细胞 甲磺酸伊马替尼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治疗
  • 作者: 魏昂 张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因儿童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HL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情况,探讨儿童HLH的分层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治的5例继发性HL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HLH原发病的诊断及后续治疗情况。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1.5(0.5~12.7)岁。发病初期均表现为发热伴血细胞减低,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HLH。原发病分别为淋巴瘤、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和先天遗传代谢病。治疗上除控制HLH外,原发病的治疗至关重要。结论儿童HLH是一类综合征,病因复杂,可以继发于多种疾病。因此对于儿童HLH,需注意病因学方面的鉴别诊断,在发病初期尽可能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根据病因进行分层治疗。

  • 标签: 儿童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噬血细胞 继发性 病因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诊断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组织细胞增生(ALK+H)患儿1例的临床资料。该患儿为4个月29天龄男童,自出生1周起出现全身多发结节,皮肤结节病检提示非朗格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提示ALK(+)、CD1a(-)、CD163(+),诊断为ALK+H,该病临床十分罕见。既往报道的病例多以软组织结节或以血小板减少伴贫血为主。该患儿除全身多发结节外,还伴血小板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与既往报道有所不同,可作为该疾病数据库的补充。

  • 标签: 组织细胞增生症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儿童
  • 简介:摘要报告1例先天性自愈性新生儿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患儿以蓝莓松饼状皮疹起病,经皮肤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检查确诊,未经治疗即自行痊愈。本文通过报道此病例,为临床罕见皮损的诊疗提供一定思路。

  • 标签: 婴儿,新生 郎格罕细胞增生症 先天性 自愈性 蓝莓松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Ⅲ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type Ⅲ,FHL-3)家系的致病变异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确诊为FHL-3的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家系全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测序对先证者进行筛查,并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以健康对照和患者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构建包含UNC13D基因第23外显子、第23内含子和第24外显子的野生型和变异型minigene真核表达质粒。采用脂质体法用携带minigene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minigene的剪接情况。结果家系分析和临床诊断提示先证者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FHL-3。测序发现其UNC13D基因存在c.118-308(IVS1)C>T和c.2298+1(IVS23)G>A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构成复合杂合变异,判断为致病性。Minigene实验证实UNC13D基因c.2298+1(IVS23)G>A变异可导致第23外显子跳跃(-207nt),产生截短蛋白。结论UNC13D基因c.118-308(IVS1)C>T和c.2298+1(IVS23)G>A可能是该FHL-3家系的致病变异,可导致UNC13D mRNA低表达和pre-mRNA的异常剪接。

  • 标签: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Ⅲ型 UNC13D基因 内含子变异 剪接变异
  •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HLH)亦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由多种原发或继发因素导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异常激活,并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引起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白细胞介素(IL)-6是HLH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核心细胞因子,通过影响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降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参与HLH的发生、发展。因此,阻滞IL-6及其信号通路成为治疗HLH的新方法。笔者通过对IL-6及其信号通路在HLH中的致病机制、IL-6阻滞治疗HLH患者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分子靶向治疗 信号传导 细胞因子受体gp13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北京儿童医院(BCH)改良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HLH)04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采用BCH改良HLH-04方案(诱导期将地塞米松替换为甲泼尼龙、减低依托泊苷的剂量和频次、除自身免疫相关HLH外不使用环孢素)治疗的110例HLH患儿作为改良组,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应用标准HLH-04方案治疗的102例HLH患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早期缓解率、生存率、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改良组患儿发病年龄为 1.9(1.1,3.5)岁,男 65 例,女 45 例;对照组发病年龄为2.0(1.2,4.6)岁,男 47 例,女 55 例。两组患儿在发病年龄及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纤维蛋白原[1.3(1.0,1.7)比1.1(0.8,1.4)g/L,Z=-2.67,P=0.008]、自然杀伤细胞活性[13.9(13.4,16.3)%比14.9(12.0,16.1)%,Z=-2.34,P=0.028]之外,两组患儿在病因、病程、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患儿2个月、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5%(93/110)比76.5%(78/102),78.2%(86/110)比67.6%(69/102),χ2=2.28、3.07,P=0.131、0.080]。骨髓抑制主要发生于前3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7.3%(52/110)比62.7%(64/102),χ2=5.11,P=0.024]。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真菌感染率较低[3.6%(4/110)比13.7%(14/102),χ2=6.93,P=0.008]。改良组死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患儿较少[8.0%(2/25)比30.3%(10/33),χ2=4.31,P=0.038]。结论BCH改良HLH-04方案减低了化疗强度,总体疗效不劣于标准HLH-04方案,明显降低了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率、真菌感染率和病死率。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儿童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朗格细胞(LC)是表皮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在炎症状态下经过成熟、活化后,迁移至局部淋巴结并活化初始T细胞,启动免疫应答。近年对LC在银屑病发病中的研究显示,LC具有促进炎症和抑制炎症的双重作用。对LC起源的研究显示,LC有两个亚群,分别具有促炎和抑炎作用,参与不同的免疫应答过程,可能与银屑病免疫异常有关。本文综述LC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银屑病 朗格汉斯细胞 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型X连锁淋巴组织细胞异常增生(XLP-2),特别是以炎症性肠病(IBD)为临床表型的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以IBD为首发表型的XLP-2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并以"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 type 2"、"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deficiency"、"hemophagocytic syndrome"、"X连锁淋巴组织细胞异常增生"、"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缺陷"、"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检索词,分别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21年10月的文献,纳入诊断为XLP-2的病例进行复习总结。结果纳入90篇文献共215例患者。男性207例,女性8例;诊断年龄0 ~ 14岁的患者占85.1%(183/215)。临床表型主要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119例(55.3%)、脾大58例(27.0%)、IBD56例(26.0%)。以IBD为临床表型的患者共56例。男性52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范围)6.4(0 ~ 31.0)岁,IBD诊断年龄(范围)9.1(0 ~ 31.0)岁,XLP-2诊断年龄(范围)10.8(0 ~ 41.0)岁。克罗恩病49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未确定分型6例。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基因突变类型中,无义突变26例,错义突变22例,缺失突变8例。治疗方面,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25例(44.6%),糖皮质激素8例(14.3%),免疫抑制剂11例(19.6%),生物制剂27例(48.2%),使用2种及以上生物制剂共18例(32.1%)。随访35例,时间(范围)8.46(0.11 ~ 34.00)年,存活32例,死亡3例。结论XLP-2是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见于男性和儿童,IBD为常见的表型之一。以IBD为表型的XLP-2患者大多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具有难治性特点且易发生诊断延迟,早期基因检测对XIAP基因缺陷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2型X连锁淋巴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症 基因,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 炎症性肠病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乳腺增生是中年妇女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尤其好发于25~40岁女性,它属于乳腺的良性病变。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乳腺增生的发病风险呈现出增长趋势。该病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对于女性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能够正确且充分了解该病的研究进展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乳腺增生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HLH)的病因,并分析感染及非感染因素诱发的HL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4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期间诊断或怀疑HLH的97例年龄≥14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筛选后纳入HLH患者80例。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因构成,对比感染组、肿瘤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局。结果纳入的80例HLH患者年龄[M(Q1,Q3)]为53.5(32.0,64.0)岁,男女比例1∶1。继发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混合因素者分别为23.8%(19/80)、37.5%(30/80)、15.0%(12/80)、10.0%(8/80),其中EB病毒感染(15例)和血液系统肿瘤(28例)分别为感染和非感染相关HLH中占比最高的病因。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二系或三系减低的占比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68.4%(13/19)比33.3%(4/12),P=0.002]。血清铁蛋白(SF)≥500 μg/L和≥1 500 μg/L的患者分别占93.1%(54/58)和72.4%(42/58);其中29例患者治疗后S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 049(362,1 769)μg/L以及2 010(1 231,7 323)μg/L(P<0.001)。噬血现象可见于68.75%(55/80)的患者,HLH相关基因突变见于5例患者。三组患者中13.1%(8/61)死亡,47.5%(29/61)好转,9.8%(6/61)复发。结论HLH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主要病因为感染、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及特异性治疗或可缓解病情。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性 铁蛋白 感染 病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出现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PPFE)的临床资料,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肺功能、胸部CT、诊断及治疗方面阐述PPFE的特点。PPFE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预后差,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肺移植是患者疾病进展至终末期的治疗选择。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 移植物抗宿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