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史铁生文学创作的特点出发,论析史铁生的创作沉于自我和与文学主流的疏离,及其不被当代文学重视的可能性原因。进而反思和探析中国当代文学文学评价、经典建构和写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有可能改进的方面。

  • 标签: 史铁生 文学创作 自我 当代文学史 忽视
  • 简介: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从历时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作为读者的文学者所书写文学无疑是研究的重要参考。对于《西厢记》的接受史而言,可以观察从1904年至今的文学,并将其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清晰地体现出《西厢记》接受史演变的轨迹,可为《西厢记》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西厢记》 接受史
  • 简介:文学的“文学”与“历史”这两端中,曹聚仁以史家的身份强调“史”的客观真实;而夏志清自居“文学批评家”宣布文学批评标准的公正无偏。但仔细阅读两部文学著将会发现,个人经验在两部文学写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公正与主观偏见在文学写作中向来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本文由此提出另一种文学的可能——亲历文学

  • 标签: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坛五十年》 夏志清 曹聚仁 亲历文学史
  • 简介:张爱玲在文学上的遭际与其传奇身世一样也堪称传奇,其在文学上的起落虽然涉及众多缘由,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文学本身。集中分析以张爱玲为中心,探究其被新中国成立后文学遮蔽的原因,集中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著的特点以见出其内在的书写规律,并进一步将目光转向操纵这一书写规律的决定因素——权力政治的影响,借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以及福柯等人的理论来分析解释这一外围因素的操作过程,见出在政治权力影响下文学对作家的有意遮蔽。

  • 标签: 文学史与文学史书写 张爱玲 福柯 葛兰西
  • 简介:秦观在百余年来的文学进程中经历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迁过程。建国以前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秦观词的文学意义的探讨和发掘,建国初期的文学多受当时流行的机械阶级分析法的影响,未能全面揭示秦观在宋词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和地位。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对秦观词内容的评价虽仍然带有建国初期以来思想影响的痕迹,但在对秦观词艺术特征和审美意义的分析和描述方面明显有所改进和加强,且将秦观的诗文纳入了书写范围,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而新世纪以来,在倡导文学本位以及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等书写理念下,文学对秦观的书写呈现出深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秦观在文学中的地位也因此而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秦观 文学史 书写 变迁
  • 简介:文学家对文学发展进行书写是中国固有之传统,然而面对现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冲击,在文学首要面对的分期问题上,虽然十分重视却屡现困惑。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沈约、钟嵘、檀道鸾为代表的文学家在充分尊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辅以时间发展(王朝更迭)为序,作为分期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当今文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作用。

  • 标签: 文学史 分期 文学史学 魏晋南北朝
  • 简介:文学是史论者与史实之间的双向对话过程,文学重写背后是学者在遵循自身学术修养、胆识、眼光等个体价值标准基础上对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本文旨在从独立知识谱系的现当代文学学科出发,论述不同文学过程中史料如何在从"如何再现真实的历史"到"历史是如何建构出来的"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做到"论从史出",让文学(史)回到文学(史)自身。每代学人应在文学重构中敬畏史料,尊重历史史实,客观运用史料,恪守学识修养为基础的价值准则,构建接近历史本真、符合个人风格的文学叙事。

  • 标签: 史料 文学史重写 史观 史论
  • 简介: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把“语言”作为“剩余物”的状况,提出把“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的主张,甚至认为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本文从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分析语言与文学、汉语与中国文学的同一性问题;其次分析黄人的《中国文学》、胡适的《白话文学》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三部著作在处理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得”与“失”。最后借助周作人的个案分析“语言-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学基础、文学汉语的发展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步性、以及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同一性。

  • 标签: 语言-文学汉语 文学 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 简介:摘要:中国的文学是由各个民族文学共同缔造,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却逐渐缺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已经确认了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却依然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文学的命名导致文化身份的他者化、著述文学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境遇他者化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学者在学术处境上的他者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文学他者化的境遇,希望能够建立理想的当代中国文学格局,使得各民族文学能够共生共存、互相促进、积极发展。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少数民族文学 他者化
  • 简介:在中国传统的史书中,对人物的记述总是受到史家的重视。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具体到文学这一专门史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便主要是作家。如何对作家进行选取、介绍与编排,是每一部文学著作都绕不开的问题。德国汉学家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后文简称《顾史》)也不例外。《顾史》的现代文学部分中,其编排体例虽然是作家、文体和文学思潮并存,但整体上仍是以一个个的作家为线索串联起来的。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中国文学史 20世纪 顾彬 郁达夫 “论”
  • 简介:[摘要]《北上》是徐则臣的一场历史考古,他以坚守的实证精神挖掘历史细节,以个人生命史与家族命运史的虚构书写运河世界,实现了运河史、民族史、家族史与个人史的巧妙融合,创造了更富文学性与哲学意味的历史。

  • 标签: []《北上》 历史真实 文学虚构 历史书写
  • 简介:作为新文学的亲历者,周扬不仅以文学评论的形式参与新文学的建构,而且在延安时期长期在延安鲁艺主讲全校大课"中国文艺运动史",并且编有讲义《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此外,周扬在20世纪60年代初直接领导大学文科教材建设,对全国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发表了一篇很长的讲话,对现代文学教材的书写提出了不少具体意见。周扬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话语模式、新文学的三个分期以及"以邪正为标准"的作家评价模式,都对后来的现代文学教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周扬 新文学史 书写范式“文艺为政治服务”
  • 简介:同中国现当代社会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一样,中国现当代文学书写也历经了长途跋涉和步履蹒跚的艰辛。解放前,胡适、周作人和朱自清等学者都从事了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研究,但不管他们是从进化论还是循环论抑或用史学家的眼光来关照新文学,其目的都是为新文学确立历史主体地位,这种文学是一元形态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文学书写又受到当时政治体制的影响。

  • 标签: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新中国成立 生态批评 生态视角 多元化
  • 简介:民国时期的文学著风格迥异,对《庄子》的书写也各有特色。文学著述者认可《庄子》一书对中国文学的滋养,但大多习惯以道家文学和诸子文学的视角来看待《庄子》,而不能把它统摄在散文这一文学类型之下,这与当时西学东渐后文学观念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发掘民国时期文学著中《庄子》书写的得与失,可为深入研究《庄子》提供借鉴。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民国时期 《庄子》 文学观念
  • 简介:<正>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版本很多。1949年前有王哲甫的《新文学运动史》、阿英的《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等许多种。建国后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稿》、蔡仪的《新文学纲要》、唐弢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钱

  • 标签: 新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世界 中国新文学史稿 文艺思潮 阿英
  • 简介:"新文学"和"现代文学"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命名的更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延续和代替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诸种文学经验被不断改写,一些不合时宜的因素被扬弃,在此一时代是主流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另一时代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遮蔽。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文学过程中,如何选择、确立文学经典是关键问题所在。

  • 标签: 新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史 意识形态
  • 简介: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古代文学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文学” “文学史实” 重释文学史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对希罗多德及其《历史》的理解都是以今人的知识构架来看待古人,以现代的方式去猜度古典作家及其作品,而鲜有顾及古代典籍产生的历史语境,从而就其自身的特点出发去理解古典著作的。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即口述传统的背景和对公众记忆的尊重与服从。

  • 标签: 希罗多德 历史 口述传统 公众记忆
  • 简介:研究自古以来的音乐史书,以建设新的中国音乐史书体系,是“中国音乐史学史”学科的重要内容。音乐通史模式在中国的出现与定型、早期音乐史书的结构特点、其典范作品及其传统的形成过程,是其中较重要的几个问题。经考察可知,中国古代音乐史书经历了从断代史到通史、从分类史到综合史、从别录到总录等演进过程。它有四个特点:(一)以“通古今之变”为著述宗旨;(二)在分类基础之上作时间维度的叙述;(三)采用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相结合的写作体例;(四)使用校勘、传注、辨伪等文献考据的方法。这四点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史学书写的特点。就此而言,中国古代的音乐史书,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史学书写的组成部分。

  • 标签: 音乐史 古代书写 史学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