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的“文学“历史”这两端中,曹聚仁以史家的身份强调“”的客观真实;而夏志清自居“文学批评家”宣布文学批评标准的公正无偏。但仔细阅读两部文学著将会发现,个人经验在两部文学写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公正与主观偏见在文学写作中向来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本文由此提出另一种文学的可能——亲历文学

  • 标签: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坛五十年》 夏志清 曹聚仁 亲历文学史
  • 简介: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从历时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作为读者的文学者所书写文学无疑是研究的重要参考。对于《西厢记》的接受而言,可以观察从1904年至今的文学,并将其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清晰地体现出《西厢记》接受演变的轨迹,可为《西厢记》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西厢记》 接受史
  • 简介:在中国传统的史书中,对人物的记述总是受到史家的重视。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具体到文学这一专门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便主要是作家。如何对作家进行选取、介绍编排,是每一部文学著作都绕不开的问题。德国汉学家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后文简称《顾》)也不例外。《顾》的现代文学部分中,其编排体例虽然是作家、文体和文学思潮并存,但整体上仍是以一个个的作家为线索串联起来的。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中国文学史 20世纪 顾彬 郁达夫 “论”
  • 简介:文学是史论者史实之间的双向对话过程,文学重写背后是学者在遵循自身学术修养、胆识、眼光等个体价值标准基础上对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本文旨在从独立知识谱系的现当代文学学科出发,论述不同文学过程中史料如何在从"如何再现真实的历史"到"历史是如何建构出来的"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做到"论从出",让文学)回到文学)自身。每代学人应在文学重构中敬畏史料,尊重历史史实,客观运用史料,恪守学识修养为基础的价值准则,构建接近历史本真、符合个人风格的文学叙事。

  • 标签: 史料 文学史重写 史观 史论
  • 简介:从史铁生文学创作的特点出发,论析史铁生的创作沉于自我和文学主流的疏离,及其不被当代文学重视的可能性原因。进而反思和探析中国当代文学文学评价、经典建构和写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有可能改进的方面。

  • 标签: 史铁生 文学创作 自我 当代文学史 忽视
  • 简介: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有关“文学”的研究,从晚清的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算起,已有几代学人投身其中。作为二十世纪八。年代崛起的学人中的一员,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自1985年钱理群、黄子平一起主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而闻名学界迄今,已然是该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如果说,在早期的“三人谈”中,陈平原通过对“现代文学”、“新文学”等概念的质疑,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陈平原 学科 二十世纪 中国学术史 “新文学”
  • 简介:张爱玲在文学上的遭际与其传奇身世一样也堪称传奇,其在文学上的起落虽然涉及众多缘由,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文学本身。集中分析以张爱玲为中心,探究其被新中国成立后文学遮蔽的原因,集中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著的特点以见出其内在的书写规律,并进一步将目光转向操纵这一书写规律的决定因素——权力政治的影响,借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以及福柯等人的理论来分析解释这一外围因素的操作过程,见出在政治权力影响下文学对作家的有意遮蔽。

  • 标签: 文学史与文学史书写 张爱玲 福柯 葛兰西
  • 简介:中国文学的编撰历史,乃文学及文章区分过程.当今文学内外仍存在文学文章程度较重不同的混淆现象.

  • 标签: 文学 散文 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 简介:该书原著者李家源(1917-2000),字愆渊,号渊民,是韩国著名儒学大师李退溪的十四世孙,也是韩国著名汉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汉学创作,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在韩国以及东亚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本书是李家源先生的代表作。详细介绍了韩国自箕子时代起历代重要汉学著作和汉学作家,

  • 标签: 韩国 文学史 汉学家 治学严谨 李退溪 影响力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27
  • 简介: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ed.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3.TheflourishingofAmericanliteraturein19thcentury

  • 标签: 文学史 英美文学
  • 简介: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ed.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3. The flouris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th century

  • 标签: 美国文学史
  • 简介: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ed.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3. The flouris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th century

  • 标签: 美国文学史
  • 简介:作为新文学的亲历者,周扬不仅以文学评论的形式参与新文学的建构,而且在延安时期长期在延安鲁艺主讲全校大课"中国文艺运动",并且编有讲义《新文学运动讲义提纲》。此外,周扬在20世纪60年代初直接领导大学文科教材建设,对全国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发表了一篇很长的讲话,对现代文学教材的书写提出了不少具体意见。周扬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话语模式、新文学的三个分期以及"以邪正为标准"的作家评价模式,都对后来的现代文学教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周扬 新文学史 书写范式“文艺为政治服务”
  • 简介:文学写作是当今文学研究中的一股热潮,但佳作寥寥。本文以现代通俗文学观念为例,辨明文学写作中反文学意识的失误和后果,强调坚持文学精神是文学写作的核心问题,并从文学应有的文学意义角度,进一步阐明文学精神在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性。

  • 标签: 文学史写作 通俗文学史观 反文学史意识 文学精神 文学意义
  • 简介:2005年6月,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文学研究所《文艺争鸣》杂志联合召开的“文学新世纪新世纪文学五年”的研讨会上,我曾说过,“文学新世纪”是一个文学批评的术语,而“新世纪文学五年”已初步具有了文学概念的含义,只不过现在就明确地指认它恐怕还为时尚早。但这样的提问方式说明,它有了一定的讨论空问。例如,“新世纪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区别,相对于“新时期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即“当代文学”来说,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文学” 新时期文学 沈阳师范大学 “文革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20
  • 简介:如果讨论文学分期是意味着文学观念和文学研究视角的变化,【内容提要】文学分期的讨论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念的讨论,讨论文学的分期必然地包含了文学观念和文学研究视角的改变

  • 标签: 分期文学 文学观念 文学史分期
  • 简介: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古代文学是概念,而现代文学是事实,“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文学” “文学史实” 重释文学史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三部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探讨十七年文学是怎样被一代又一代的撰者构造出来的,文学叙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历史的真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重构的新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意识形态 文化语境 历史叙述
  • 简介:自“先锋文学”进入当代文学以后,1987年(或1986年)便被公认为先锋元年。此后每隔十年,文学界便会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2017年作为“纪念先锋文学”的第三十个年头,以回顾、总结、反思为名目的文章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如果我们将今年的文章2007年前后的纪念文章稍加比对就会发现,大多数文章尽管时间相隔十年,但多数观点趋于雷同,论述逻辑也大同小异,一言蔽之,“先锋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成也“形式”,败也“形式”。这一论断的逻辑起点,可以追溯到洪子诚先生的那本《中国当代文学》,该书在“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一章中指出,所谓的“先锋小说”创作现象,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于淡薄,他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评论者通常认为,这一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具有‘革命’意义的小说‘实验’,它的观念和方法,法国‘新小说’(阿兰·罗布-格里耶的‘零度叙述’)、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创作有关。同时,被用来解说‘先锋小说’文体实验的,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所谓‘反小说’”[1]。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核心观点:一是“先锋小说”是中国大陆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写作潮流;二是形式革命、叙述历险、语言实验等文体和文本意义上的自觉性,是“先锋小说”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三是“先锋小说”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观念密切关联。这三个核心观点在此后30年时间中,经过众多文学评论从业者的数度转译和赋形后,逐渐形成了更符合当前意识形态规范和文学经典化需求的面目,即一�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文学 背面 80年代后期 西方现代主义 先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