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者认为多元视野下的新华左翼文学运动可以定义为下列三种形式:第一、左翼文学是源自后五四运动的文学团体或文学流派的理论,并由当时个别的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带来新加坡和马来亚文坛的一种论述;第二、左翼文学是马共地下外围势力的政治武器,例如以严思为代表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第三、左翼文学是当时不参加任何政党而纯粹反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左倾作家的一种书写方式,例如以杜红为代表的作家群的文学创作。

  • 标签: 新华左翼文学运动 马来亚共产党(马共) 反帝国主义 反殖民主义
  • 简介:《子夜》既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左翼文学的里程碑。鲁迅的《呐喊》曾经显示过二十年代初期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茅盾的《子夜》则显示了三十年代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实绩,巩固了左翼文学的阵地。《子夜》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辉。

  • 标签: 《子夜》 左翼文学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革命 二十年代
  • 简介:马来西亚华人谢诗坚先生的《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是第一部从“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的角度来研究马华文学的著作。在深入分析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该书厘清了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缘起,并系统梳理出了马华左翼文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以及衰退的历史脉络,相关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在马华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该书的特点在于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人,立论有据,观点新颖,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海外其他区域的华人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谢诗坚 马华左翼文学 中国文学 缘起与流变
  • 简介: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对浪漫主义思潮的阻击,实际上出于两个理由。从意识形态上说,主张阶级斗争的左翼文学思潮隶属于无产阶级阵营,而浪漫主义思潮则隶属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阵营。这两大阵营在左翼看来,是殊死搏斗的两大集团,只能有一方从历史上消失,而且这只会是资产阶级。从哲学基础上说,左翼文学思潮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世界观当然是唯物主义;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高扬人的精神自由,其世界观是唯心主义。

  • 标签: 左翼文学 浪漫主义 意识形态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简介: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特殊时期—左翼电影时期。在这一特殊电影时期,女性总是被冠以“新女性”这一单一的称号。他们的形象是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下的符号,因而她们必定独立、自主、勇敢甚至代表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大无畏精神。实际上她们的形象具有多面性,她们中有独立的,也有软弱的。有革命的,也有传统的。有积极的,也有苦闷的。本文就旨在论述左翼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多面性。

  • 标签: 三十年代 左翼电影 女性形象
  • 简介:苏东剧变后,伴随着"第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巴西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推进。与此同时,巴西历届政府主导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陷入了两难困境,由此导致巴西左翼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自身力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巴西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多样化发展时期,即巴西共产党、劳工党以及其它左翼政党都对巴西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一探索推动了巴西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 标签: 巴西共产党 劳工党 巴西左翼政党 巴西社会主义运动
  • 简介:左翼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能够一逞风流,除去左联诸人抓住时代契机,响应时代需要加入电影公司之外,电影公司积极的商业运作也功不可没。但二者合作最初是各怀目的,各取所需,却殊途同归:电影公司需要左翼题材来帮助他们摆脱经济困境,左联诸人是怀着"要当心"的态度把电影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来予以接纳。《狂流》是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幕之作,其整个诞生过程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合作双方本着"待人以诚"的态度各展所长。在市场推广方面,明星公司对《狂流》从广告到影评均采取了商业电影的推介模式。因此,电影从水灾惨象到演员表演,从导演风格转变到贫富阶级的反差均得到了观众的全方位认同。左翼电影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以往电影史对其意识形态价值单向度的极力凸显。

  • 标签: 左翼电影 流行原因 《狂流》 商业运作 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结合丁玲的具体人生际遇,分析其《从夜晚到天亮》、《一天》和《在医院中》三篇小说中的身体经验与空间再现,并探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在文本中具有的特点。与1920年代的早期作品类似,丁玲在努力向左翼转型时创作的这几篇小说,同样将空间维度的身体经验作为革命的能动主体进行感知与书写,而当兼具作家与革命者身份的丁玲亲身面对复杂的革命现实和经受创伤体验时也始终坚持把小说写作作为感知革命现象、消融创伤经验、介入社会空间与重建自我认同的文化媒介。这种在身体主体与社会空间之间出现张力时不断将写作开拓成社会感知与个体存在的一贯坚持,可为理解“写作/人生”的认知框架提供参照。

  • 标签: 革命感知 创伤书写 身体 空间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从秦开始兴起,古代巴蜀文学是从汉代开始兴起,始于巴蜀文人的创作,我国古代巴蜀文学的第一代作家有:严君平、王褒、扬雄及最著名的司马相如,他们的成就全部表现在汉代大赋上,他们的创作高峰期也是巴蜀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期。古代巴蜀文学的发展都有什么特点,与巴蜀文化有什么关系,下面给予分析。

  • 标签: 古代文学 巴蜀文学 作家
  • 简介:<正>日本小说家石坂洋次郎战前凭借一部脍炙人口的《年轻人》在日本文坛声名鹊起,战后则以《绿色的山脉》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的作品奠定了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作品被冠称为"青春物""中间小说"等,大多属于大众文学的范畴。然而石坂洋次郎的文学之路并不是始自大众文学,而是纯文学(即私小说)。一个原本决意投身纯文学创作的文学青年缘何中途放

  • 标签: 石坂洋次郎 文学世界 大众文学 私小说 葛西善藏 日本作家
  • 简介: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远方文学社创于2008年,至今已走过五年历程。它以展示本校师生文学创作风采、提高全体学生写作水平为宗旨,力争在校内.发现培育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现有成员300余名。《远方》杂志,为其社刊,创于2009年。五年来,社团每学期都在全校举行“青春悦读”“写作:记录青春”等读写活动,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了贡献。

  • 标签: 文学 校园文化 邹平县 山东省 写作 青春
  • 简介:讨论了新西兰近百年来几家重要文学杂志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新西兰本国华人作家英文作品的介绍,以及中国文学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新西兰文学杂志的。

  • 标签: 新西兰 文学杂志 中国文学 华人作家的英文写作
  • 简介:之所以在此把《人民文学》、莫言、文学传播等几者扯到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关系确实紧密。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对莫言的重头推出,没有《人民文学》至高的地位与发行量①,没有《人民文学》当年适时地参与电影《红高粱》②的编剧工作,那么文学的莫言将不会传播得如此之快,莫言也不可能继《透明的红萝卜》之后进一步确立与巩固了他的文坛地位。作家的创作、期刊的发表与电影的文学传播在当时起到了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 标签: 《人民文学》 文学传播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编剧工作
  • 简介:徐肖楠先生是一位十分执著的学者。一直以来,他都保持着极为宁静的问学姿态,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勤耕细作,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诘。尽管这些问题或反诘常常淹没在喧嚣的话语流中,很少得到广泛的呼应,但是,作为一位当代学者自觉的审美观察和文化思考,它们依然闪耀着自身特有的思想光泽。

  • 标签: 文学理想 生活形式 中国当代 文学领域 文化思考 审美观察
  • 简介:只要我们细心发现。文学无时无刻不在给予我们取之不竭的温情和力量。它让身处荒原却走不出荒原的我们,在痛苦和无奈之中寻找到生命的依靠和灵魂的栖息之所,使生存的庄严和自由成为可能。

  • 标签: 文学的价值 荒原 无奈
  • 简介:到了现在的年龄,回想起自己过去说过的一些话,真的有一些脸红。比如,我过去曾经跟人宣称,文学是自己毕生的信仰。现在想来,自己那时候就扯了谎,至少是说了过头话,少年不知愁滋味,有了骆驼不吹牛。因为信仰这个东西,可不能是说有就有,说变就变的。我记得很早以前有个叫饶阶巴桑的藏族诗人说过,没有弄懂教义,剪掉头发就太早了,没有弄清姑娘的心,说知心话就太早了。在刚刚开始去品尝文

  • 标签: 抄书 中短篇小说集 高中语文 三十岁 八十年代 《毛诗序》
  • 简介:我们的作品里面描述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这样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文学能够包容全人类,文学能够走向世界的最基本的基础。

  • 标签: 文学 人学 普遍性 情感 人类
  • 简介:1970年代兴起的“文学经典之争”让人发现了文学经典背后的文化问题,推动了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但其偏于文化研究一端的缺失导致了向文学研究回归的新动向,这种迹象在1990年代参与争论的几位代表人物那里已显露端倪。约翰·杰洛瑞、哈罗德·布鲁姆和乔纳森·卡勒都表达了在经典建构问题上回到文学和美学、保持一个文学和美学焦点的诉求。而他们的共同诉求又隐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正有助于推动“文学经典之争”趋于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文学经典之争 文学研究 回归 杰洛瑞 布鲁姆卡勒
  • 简介:两年前,照例在某个文学的研讨会上见到了身边一文学刊物的编辑,握完手,寒暄了两句,双方似乎都有些疲惫,往日激情的晤面顿时消失了,交谈也显得有点多余.对视几秒钟,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不写了?"我先是一震,慢慢总算回过神来:"啊,不写了.""你好像也不写了?"他嘿嘿一笑:"没感觉."我说:"你可不敢怠慢,现在负责刊物,正应该到处开花呀!"他还是"嘿嘿".朋友的赧颜,差不多说明了一切,于是,我们言归正传.我的"不写",与他的"不写",别人不一定明白,我们两人之间当然是有默契的.

  • 标签: 之外书 文学中 文学之外
  • 简介: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后人敬称为“史圣”。司马迁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流传千古的《史记》。另外,司马迁还有其他的文学作品,如《报任少卿书》(又名《报任安书》)、《汉书·艺文志》中的8篇赋、《悲士不遇赋》等作品。司马迁被后人尊称为“历史之父”,的确,他对这个称号当之无愧。本文着重论述司马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贡献。

  • 标签: 文学作品 文学贡献 司马迁 《报任安书》 纪传体通史 西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