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以大鼠肾小管上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槲皮素对镉致损伤细胞增殖及凋亡作用。方法 应用酶标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毒性及形态学分析,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胞内钙离子稳态分析 结果 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有所缓解、凋亡形态学特征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均随槲皮素浓度和时间增大而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上升,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减少。结论 槲皮素具有保护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细胞损伤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细胞凋亡 肾小管上皮细胞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 以大鼠肾小管上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槲皮素对镉致损伤细胞增殖及凋亡作用。方法 应用酶标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毒性及形态学分析,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胞内钙离子稳态分析 结果 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有所缓解、凋亡形态学特征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均随槲皮素浓度和时间增大而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上升,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减少。结论 槲皮素具有保护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细胞损伤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细胞凋亡 肾小管上皮细胞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在尿酸(uric acid)诱导的肾小管上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1)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3-MA干预组、高尿酸血症肾病(hyperuricemic nephropathy,HN)模型组、HN+3-MA干预组,每组6只。根据大鼠体重,用蒸馏水将腺嘌呤(100 mg/kg)和氧嗪酸钾(1 500 mg/kg)混合制成混悬液,每天灌胃制备HN大鼠模型,对照组及3-MA干预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3-MA干预组及HN+3-MA干预组在造模同时每天予3-MA(15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及HN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21 d。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观察肾脏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活化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组织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定位情况。(2)用高尿酸(800 μmol/L)刺激人肾小管上细胞(HK-2),分别用不同浓度的3-MA或转染Beclin-1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 RNA,siRNA)干预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N模型组大鼠肾小管上细胞凋亡明显上调(P<0.01),凋亡相关标志物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均P<0.05)。与HN模型组相比,HN+3-MA干预组大鼠肾小管上细胞凋亡明显下调(P<0.01)。此外,高尿酸可诱导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而使用不同浓度的3-MA或转染Beclin-1小干扰RNA可明显降低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自噬在尿酸诱导的肾小管上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自噬过度激活可能是防治HN进展的新策略。

  • 标签: 自噬 尿酸 细胞凋亡 高尿酸血症肾病 肾小管上皮细胞 3-甲基腺嘌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激活对肾小管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提取并培养小鼠原代肾小管上细胞,在细胞融合度达80%时分为两组,分别加入1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PBS对照组)和终浓度为5 μmol/L的TLR9激活剂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CpG-ODN,CpG-ODN处理组)。提取细胞RNA后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使用差异基因分析软件DEGseq分析两组细胞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Goatools和KOBAS在线软件分析差异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应用Homer软件预测转录因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CpG-ODN处理后有584个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2个基因表达上调,482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基因本体(GO)为β-干扰素响应、病毒响应或防御等炎症反应相关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富集系数最显著的信号通路包括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核糖核酸酶活性的调节、病毒生命周期的负调控、β-干扰素响应和对原生动物的防御反应等。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是差异基因启动子序列上富集最显著的转录因子;IRF3是TLR9下游表达差异最显著的转录因子,转录因子21(TCF21)、锌指蛋白135(ZNF135)和阳性调节域4(PRDM4)等转录因子可能是TLR9信号通路的新候选靶标。结论CpG-ODN激活TLR9信号通路,原代肾小管上细胞能直接响应CpG-ODN的刺激并发生转录组学变化,为进一步探究TLR9信号通路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 标签: 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 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 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 Toll样受体9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压高浓度吸氧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后肾小管上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均切除左侧肾脏建立孤肾模型,1周后采用数字随机分配到3个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E组)。S组仅钝性分离右侧肾蒂,但不予缺血处理;C组和E组均以动脉夹夹闭肾蒂致右肾缺血40 min。24 h后3组均置于密闭氧舱中,S组和C组吸入常规浓度氧气(21%),E组吸入高浓度氧气(50%~55%),每天1次,每次2 h,持续7 d。术后第8天取大鼠右侧肾脏,检测肾小管上细胞凋亡水平、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Nrf2在肾小管上细胞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组和E组大鼠肾脏皮质中肾小管上细胞凋亡指数高于S组(12.18±1.82、3.96±0.99比0.74±0.20,F=145.003,P<0.05)。C组和E组大鼠肾脏组织MDA含量高于S组[(15.20±0.84)、(8.33±0.33) μmol/L比(5.53±0.38) μmol/L,F=465.303,P<0.05]。C组和E组大鼠肾脏组织SOD含量低于S组[(5.72±0.39)、(10.71±0.65) nmol/L比(14.20±0.52) nmol/L,F=381.495,P<0.05]。C组与E组中Nrf2 mRNA表达水平高于S组(3.01±0.28、6.23±0.60比1.00,F=469.948,P<0.05)。C组与E组中Nrf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S组(0.79±0.03、1.03±0.02比0.56±0.02,F=1 095.493,P<0.05)。C组与E组肾脏皮质中肾小管上细胞Nrf2吸光度(A)值高于S组(14.58±1.73、23.95±2.38比7.45±1.05,F=292.009,P<0.05)。结论常压高浓度吸氧能够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小管上细胞凋亡

  • 标签: 肾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胰岛素对低糖环境下近端肾小管上(HK2)细胞利用β-羟丁酸(BHB)供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在无糖及低糖环境下,用不同浓度BHB(0、0.5、1.0、2.0、4.0、8.0 mmol/L)干预HK2细胞24 h,检测BHB对HK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不同时间(0、6、12、24、48 h)下,检测2.0 mmol/L BHB对HK2细胞三磷酸腺苷(ATP)产生的影响。将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C)组、低糖(LG)组、BHB干预(LG+BHB)组和高胰岛素(LG+BHB+HI)组,检测HK2细胞促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细胞凋亡数量、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线粒体数量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5、50 ng/ml)干预HK2细胞,检测Na+偶联单羧酸转运蛋白1(SMCT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无糖环境下,与0 mmol/L BHB组相比,2.0 mmol/L BHB组HK2细胞增殖能力增加(P<0.05);在低糖环境下,与0 mmol/L BHB组相比,2.0 mmol/L BHB组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与2.0 mmol/L BHB干预0 h组相比,2.0 mmol/L BHB干预24 h组HK2细胞ATP产生明显增加(P<0.05)。与NC组相比,LG组HK2细胞Bax mRNA表达、细胞凋亡数量、DRP1 mRNA表达均增加(P<0.05),Bcl2 mRNA表达水平、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LG组相比,LG+BHB组HK2细胞Bax mRNA、细胞凋亡数量、DRP1 mRNA表达均降低(P<0.05),Bcl2 mRNA表达、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与LG+BHB组相比,LG+BHB+HI组HK2细胞Bax mRNA、细胞凋亡数量和DRP1 mRNA表达均增加(P<0.05),Bcl2 mRNA、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5 ng/ml胰岛素干预组相比,50 ng/ml胰岛素组细胞SMCT1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高胰岛素可抑制近端肾小管上细胞对酮体的利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酮体回吸收蛋白SMCT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高胰岛素血症 β-羟丁酸 线粒体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已知多种信号通路涉及晶状体上皮细胞EMT的发生,比如TGF-β/Smad通路、Jagged-1/Notch通路、MAPK/ERK通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mTOR通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TGF-β/Smad通路。了解这些信号通路与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可为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23-129)

  • 标签: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后发性白内障
  • 简介:摘要肾脏是一个具有高度代谢活性的器官。肾小管上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TEC)是肾脏进行能量代谢的核心场所,其主要依赖脂质代谢为生理性水和溶质的重吸收提供能量。近来研究显示,TEC的脂质代谢重编程是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病理表型。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往往伴随有TEC的异位脂质蓄积、脂肪酸转运紊乱及氧化功能缺陷等脂质代谢途径障碍,上述脂质代谢重编程可参与加重肾间质纤维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重塑TEC脂质代谢平衡,恢复TEC正常脂质代谢功能可能是潜在的肾间质纤维化治疗靶点。本文通过概述生理和纤维化状态下TEC的脂质代谢特征,阐明TEC脂质代谢参与调控肾间质纤维化的最新分子机制,总结目前逆转TEC脂质代谢紊乱的干预手段,为今后临床从TEC脂质代谢角度防治肾间质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及策略。

  • 标签: 肾小管 上皮细胞 纤维化 肾间质 脂质代谢 脂肪酸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铀(Uranium, U)暴露诱导人肾近端小管上HK-2细胞溶酶体膜通透化(LMP)致细胞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100、300、600 μmol/L铀染毒HK-2细胞24 h,分别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法和MitoSOX荧光探针法检测不同浓度铀染毒的HK-2细胞内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线粒体超氧化物的生成。将HK-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N -乙酰半胱氨酸(NAC)或CA-074 Me组、单纯铀染毒组和铀联合NAC或CA-074 Me组,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法检测HK-2细胞内半乳凝素-1(Galectin-1)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共定位情况以检测溶酶体膜通透化(lysosom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LMP)程度,或检测Cathepsin B与LAMP-1非共定位情况以反映溶酶体内Cathepsin B的释放情况,钙黄绿素(Calcein-AM)-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HK-2细胞死亡情况,单色免疫荧光法检测HK-2细胞内Cleaved-caspase-3表达以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00、300、600 μmol/L铀染毒HK-2细胞24 h诱导细胞内ROS或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与0 μmol/L铀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分别为1.1~2.5倍或4.0~28倍(tROS=17.98、11.84、11.75,P< 0.05;t线粒体超氧化物=6.14、16.02、13.06,P< 0.05),且随铀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tROS=10.10、10.37、5.59,P< 0.05;t线粒体超氧化物=21.50、15.16、5.93,P<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00 μmol/L铀染毒24 h使HK-2细胞中Galectin-1和LAMP-1共定位率及Cathepsin B和LAMP-1非共定位率显著增加,分别为5.4~6.7倍或1.5~2.1倍(tGalectin-1=15.85、12.70,P< 0.05;tCathepsin B=5.95、6.69,P< 0.05),而给予NAC处理则能抑制其增加(tGalectin-1=4.74,P<0.05;tCathepsin B=4.51,P< 0.05);而且,600 μmol/L铀染毒24 h使HK-2细胞死亡率及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分别为28~47倍或2.4~6.0倍(tPI=30.40、10.34,P<0.05;tCleaved-caspase-3=18.49、9.52,P<0.05),而给予CA-074 Me处理则能显著降低铀暴露HK-2细胞的死亡率及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tPI=6.76,P<0.05;tCleaved-caspase-3=13.47,P<0.05)。结论铀暴露诱导HK-2细胞内ROS爆发导致LMP,致使溶酶体内Cathepsin B泄露至胞质中进而触发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和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

  • 标签: 溶酶体膜通透化 氧自由基 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 HK-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义RNA(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antisense,BDNF-AS)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细胞损伤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细胞HK-2,分别转染BDNF-AS小干扰RNA、miR-145-5p模拟物或共转染BDNF-AS小干扰RNA和miR-145-5p抑制剂,之后采用30 mmol/L葡萄糖干预转染后的细胞24 h,用RT-qPCR法检测细胞中BDNF-AS和miR-145-5p的表达,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和IL-6的水平。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BDNF-AS和miR-145-5p的调控关系。结果高糖处理促进了HK-2细胞中BDNF-AS的表达(P<0.05),而抑制了miR-145-5p的表达(P<0.05)。干扰BDNF-AS或过表达miR-145-5p降低了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抑制率、凋亡率及Bax蛋白、IL-1β和IL-6的表达(P<0.05),促进了Bcl-2蛋白的表达(P<0.05)。干扰miR-145-5p逆转了干扰BDNF-AS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增殖、凋亡及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BDNF-AS可靶向结合并负调控miR-145-5p。结论干扰BDNF-AS可能通过靶向负调控miR-145-5p促进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表达。

  • 标签: 肾小管上皮细胞 BDNF-AS miR-145-5p 细胞凋亡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在人近端肾小管上细胞(HK-2)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方法以HK-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抗霉素A、A23187、2-脱氧葡萄糖构建HK-2细胞IRI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及缺血再灌注组(I/R组)。实时荧光PCR(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2组细胞FTO、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基因(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剪切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leaved 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mRNA 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I/R组细胞FTO mRNA(0.15±0.05比1.00±0.23)、Bcl-2 mRNA(0.14±0.07比1.02±0.25)相对表达量降低,Bax(3.10±0.35比1.00±0.13)、cleaved Caspase-3 mRNA(4.21±0.56比1.00±0.09)相对表达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8、5.84、-9.83、-9.84,均P<0.01)。2.与对照组比较,I/R组FTO蛋白(0.69±0.14比1.37±0.02)、Bcl-2蛋白(0.50±0.12比1.25±0.21)降低,Bax蛋白(1.04±0.08比0.57±0.06)、cleaved Caspase-3蛋白(0.99±0.05比0.36±0.07)相关表达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5.49、-8.22、-12.09,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I/R组HK-2细胞凋亡率[(61.70±1.01)%比(0.16±0.1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80,P<0.01)。4.与对照组比较,I/R组总mRNA m6A水平在总RNA中的百分比[(3.13±0.21)%比(1.10±0.26)%]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61,P<0.01)。结论FTO介导的RNA m6A修饰可能通过调控HK-2细胞凋亡影响肾脏IRI。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小管上皮细胞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 细胞凋亡 N6-甲基腺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上细胞(IBDECs)中维生素D受体(VDR)在胆道闭锁(BA)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术)治疗的38例BA患儿IBDECs中VDR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DR在BA患儿IBDECs中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胆总管囊肿患儿IBDECs中VDR表达水平为对照;用Masson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并分析BA患儿IBDECs中VDR的表达水平与手术时肝纤维化程度及Kasai术后难治性胆管炎发生率和自体肝生存时间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聚肌胞苷酸[Poly(I∶C)]模拟dsRNA病毒感染,体外干预人肝内胆管上细胞(HiBECs),观察其对HiBECs活性和凋亡的影响及对HiBECs中VDR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VDR与BA患儿临床病理常数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VDR表达水平组BA患儿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共38例BA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23例IBDECs中VDR蛋白水平无显著降低,15例VDR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与IBDECs中VDR表达水平无明显降低的BA患儿相比,显著降低者肝纤维化程度更严重(P<0.001),Kasai术后发生难治性胆管炎的比率更高(P=0.017)。与对照组相比,IBDECs中VDR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的BA患儿自体肝生存时间更短(P=0.030)。Poly (I∶C)可引起BA患儿HiBECs的凋亡率增加(P<0.000 1)、细胞活性降低(P<0.05);Poly (I∶C)还可引起HiBECs培养基中炎症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分泌增加(P<0.001)。Poly (I∶C)干预可引起BA患儿HiBECs中VDR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结论Poly (I∶C)可引起BA患儿HiBECs损伤及HiBECs中的VDR表达水平下降;IBDECs中VDR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可能是BA预后不良的标志物。

  • 标签: 胆道闭锁 维生素D受体 预后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关键基因,为脓毒症相关性AKI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GSE30718和GSE53773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两个数据集记录了肾移植手术前后对移植肾进行规律性肾活检的基因芯片数据,一部分患者在肾移植后发生了AKI。对两个数据集中AKI相关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分析,找到在两个数据集中差异一致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较高的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后续细胞验证实验。②细胞验证实验: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细胞株HK2,使用10 mg/L脂多糖(LPS)孵育6 h制备LPS-HK2细胞模型(LPS模型组),并设空白对照组;使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对LPS-HK2细胞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的目的基因进行敲减(基因敲减组),并设置基因阴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HK2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凋亡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两个数据集间有325个基因呈现相同的表达趋势,其中144个显著下调,181个显著上调,而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在两个数据集中表达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均较大;进一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证实,GSE30718和GSE53773数据集中SLPI表达量对AKI的诊断效能均较大,AUC分别为0.83和0.92。故选择SLPI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后续细胞验证实验。②细胞验证实验结果:RT-qPCR结果显示,LPS模型组细胞中SLPI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2-ΔΔCT:1.80±0.14比1.00±0.11,P<0.01),变化趋势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相符。进一步敲减SLPI基因分析显示,基因敲减组LPS-HK2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上调〔白细胞介素-6(IL-6,ng/L):509.58±27.08比253.87±75.83,IL-1β(ng/L):490.99±49.52比239.67±26.9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755.22±48.66比502.06±10.92,均P<0.01〕,说明SLPI可抑制LPS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基因敲减组LPS-HK2细胞凋亡关键蛋白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Bax蛋白(Bax/GAPDH):1.38±0.12比1.00±0.10,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1.44±0.15比1.00±0.11,均P<0.05〕,而Bcl-2表达显著降低(Bcl-2/GAPDH:0.83±0.08比1.00±0.05,P<0.05),说明SLPI可抑制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凋亡。结论SLPI能抑制LPS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可能参与肾小管细胞在脓毒症反应中的保护机制,成为脓毒症相关性AKI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 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RNA结合蛋白FOX1(RBFOX1)在人肾小管上细胞(HK-2)缺氧/复氧(H/R)模型中对细胞氧化应激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HK-2细胞缺氧/复氧(缺氧16 h,复氧4 h)模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RBFOX1的基因表达水平。将HK2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H/R组、H/R+NC组、H/R+RBFOX1组;Control组细胞正常培养,H/R+NC组和H/R+RBFOX1组分别转染对照质粒及RBFOX1过表达质粒后行缺氧/复氧处理。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BFOX1、Nrf2、磷酸化Nrf2(p-Nrf2)及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多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结果RT-qPCR结果显示缺氧/复氧处理后的HK-2细胞RBFOX1基因的表达量低于Control组(0.357±0.022比1.000±0.000,t=28.979,P<0.01)。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H/R组的RBFOX1表达量低于Control组(0.515±0.038比0.734±0.023,t=4.955,P<0.01)。H/R+RBFOX1组RBFOX1(0.942±0.074比0.515±0.038、0.629±0.080,F=10.932,P<0.05)、HO-1(0.839±0.068比0.638±0.033、0.622±0.052,F=5.167,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及p-Nrf2/Nrf2比值(0.864±0.034比0.577±0.047、0.541±0.058,F=13.896,P<0.01)明显高于H/R组和H/R+NC组,与Contro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流式检测结果表明H/R+RBFOX1组的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H/R组和H/R+NC组[(5.25±0.10)%比(8.98±0.12)%、(9.76±0.21)%,F=248.098,P<0.01];MDA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H/R+RBFOX1组的MDA含量明显低于H/R组和H/R+NC组(3.506±0.098比5.034±0.087、5.176±0.089,F=102.103,P<0.01);SOD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H/R+RBFOX1组内的SOD活性高于H/R组和H/R+NC组(0.415±0.011比0.215±0.003、0.250±0.030,F=32.681,P<0.01)。细胞凋亡流式检测结果表明H/R+RBFOX1组的细胞凋亡水平明显低于H/R组和H/R+NC组[(22.98±0.40)%比(28.70±0.68)%、(30.70±0.68)%,F=44.029,P<0.01],但高于Control组[(22.98±0.40)%比(4.84±0.43)%,t=30.734,P<0.01]。结论RBFOX1在HK-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中具有抑制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这一作用与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肾小管上皮细胞 氧化应激 缺氧/复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喉癌及转移淋巴结的细胞亚群分类及功能,探索上皮细胞向肿瘤细胞演化的轨迹。方法对2019年10月22日至12月16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5例喉癌组织、配对的转移淋巴结及3例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70岁,使用Seurat软件分析上述组织的细胞亚群,功能富集分析探讨各类细胞亚群的生物学功能。运用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情况区分上皮细胞恶性与否,通过拟时序分析揭示正常上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演变轨迹,并识别癌变的过渡态细胞。经Seurat软件FindAllMarker函数分析得到过渡态细胞中高表达的基因,并用免疫组化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多重质控,共获得66 969个高质量单细胞,分为9个主要细胞簇:上皮细胞、T细胞、B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髓系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神经细胞,前5类细胞簇分别有8、6、4、3和2类亚群。4个上皮细胞亚群(C0、C1、C2、C5)来源于肿瘤组织和转移淋巴结,具有较高的CNV水平和肿瘤细胞含量。拟时序分析发现上皮细胞演变轨迹为正常上皮细胞亚群C4向早期癌变细胞群C0转化,C0继续分化为3个主要恶性肿瘤细胞亚群C1、C3和C5。上皮细胞C0可能代表癌变的过渡态细胞群,功能富集于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其高表达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免疫组化验证发现SFN在肿瘤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结论本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阐述了喉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细胞和功能的多样性,同时C0在肿瘤细胞演化中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喉癌 单细胞测序 肿瘤异质性 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通路在草酸钙诱导的肾小管上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人肾小管上细胞(HK-2)分为对照组、草酸钙组和草酸钙+4-苯基丁酸组。草酸钙组和草酸钙+4-苯基丁酸组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 mmol/L的草酸钙诱导细胞损伤模型,草酸钙+4-苯基丁酸组在培养基中另加入终浓度为2 mmol/L的4-苯基丁酸。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活力、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并分析细胞内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以及Caspase12和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草酸钙组的OD值(0.42±0.05)低于对照组(0.71±0.08),草酸钙+4-苯基丁酸组的OD值(0.65±0.07)高于草酸钙组(均P<0.05)。草酸钙组的细胞凋亡率、ROS水平、PERK和eIF2α蛋白水平、Caspase12、Caspase3 mRNA和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草酸钙+4-苯基丁酸组的细胞凋亡率、ROS水平、PERK和eIF2α蛋白水平、Caspase12、Caspase3的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草酸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草酸钙诱导的肾小管上细胞损伤中使用4-苯基丁酸抑制内质网应激可抑制PERK/eIF2α通路并缓解细胞凋亡。

  • 标签: 肾结石 草酸钙 内质网应激 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和培养小鼠鲍曼囊壁层上皮细胞,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理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通过细胞筛联合磁性分离的方法分离小鼠肾小体,原代培养后获取壁层上皮细胞,诱导壁层上皮细胞分化为足细胞。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壁层上皮细胞和足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结果原代培养的壁层上皮细胞呈现铺路石样,表达壁层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laudin-1和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24,不表达肾小管上细胞蛋白、系膜细胞和足细胞标志蛋白。体外培养传代至6代的壁层上皮细胞仍表达Claudin-1、CD133和CD24。经过诱导分化后,壁层上皮细胞可表达足细胞特异蛋白WT-1和Synaptopodin。结论细胞筛联合磁性分离法提取肾小体,体外培养获得的小鼠壁层上皮细胞可以在体外诱导表达足细胞标志蛋白。

  • 标签: 肾单位 上皮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的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甲基化芯片与生物信息技术,筛选大气污染细颗粒物(PM2.5)对人支气管上(HBE)细胞的差异甲基化位点及其包含的基因和通路,为进一步研究PM2.5对HBE细胞毒理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8月,用10 μg/ml和50 μg/ml PM2.5水溶物染毒HBE细胞24 h,即PM2.5 10 μg/ml染毒组(低剂量组)和PM2.5 50 μg/ml染毒组(高剂量组);用未染毒的HBE细胞作为对照组,将DNA片段与芯片进行杂交,芯片扫描读取数据后分析数据,筛选差异甲基化位点,进行差异甲基化位点的GO分析和KEGG分析,功能表观遗传模块(FEMs)分析整体差异甲基化位点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共筛选出127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包含89个基因,其中甲基化水平升高的有55个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的有72个,甲基化差异位点主要集中在Body区域和UTR区域。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共筛选出238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包含168个的基因,其中甲基化水平升高的有127个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的有111个,其差异位点也主要集中在Body区域和UTR区域。通过FEMs分析,筛选出8个相互作用最多的基因,其中6个基因有明显甲基化水平变化。在低剂量组的甲基化差异位点中找到与细胞凋亡相关的MALT1基因;在高剂量组的甲基化差异位点中找到与癌变相关的PIK3CA、ARID1A基因;在FEMs分析结果中找到与肿瘤抑制相关的TNF基因。结论PM2.5染毒HBE细胞后,引起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变化,筛选出细胞凋亡和癌变相关基因,提示PM2.5致癌致突变作用可能与DNA甲基化有关。

  • 标签: 甲基化 细颗粒物 基因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DNA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细胞(HK-2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K-2细胞,并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同型半胱氨酸干预组(Hcy组);TGF-β1干预组(TGF-β1组);同型半胱氨酸+TGF-β1干预组(Hcy+TGF-β1组)。ELISA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素(E-cadherin)、纤连蛋白(FN)、Smad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在三个干预组中vimentin、α-SMA、FN、Smad3、MCP-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慢性肾脏病 转分化 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