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麻醉患者应用和常规气管内插管两种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时的心血管反应、通气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将136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麻醉患者随机分为组和气管内插管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行或气管导管插入,观察记录各患者插(插管)前后和拔(拔管)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异常心律、指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漏气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呕吐返流和咳嗽咽痛等不良并发症。结果组在插前后和拔前后HR、MAP、异常心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导管组这3个指标在插管前后变化有差异(P<0.05);插管组比插组漏气率高(P<0.05),呕吐返流和咳嗽咽痛并发症也较多(P<0.05);但SpO2和PetCO2在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有更少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可有效维持患者平稳的血液动力学,也能保障有效通气,且并发症少,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较高,可较好的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老年麻醉 喉罩 气管导管 通气 血液动力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压力指示器普通型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180例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90例,开腹妇科手术50例,骨科手术40例)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记录置入操作成功率,记录置入前、置入后2分钟、拔出前、拔出后2分钟的HR、SBP、DBP的变化,观察拔出囊内有无污物,有无返流误吸发生,询问患者有无咽喉部疼痛。结果置入有1例失败,成功率99.6%。HR、SBP、DBP置入后与置入前比较、拔出后与拔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出后有5例囊内出现少量分泌物,有1例自述有咽喉部痛,无返流误吸发生。结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气道维持方法,是气管内插管的补充。在临床麻醉的应用中有其独到的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喉罩 全麻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乳腺手术过程当中运用通气全麻方式的麻醉效果。方法近年来本院共收治乳腺疾病的患者80例,并以此作为临床资料,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实施通气全麻的方式,观察效果。结果在对患者采取通气全麻的方式之后,患者喉部循环情况良好,在手术之后患者喉部相关并发症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结论在对乳腺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运用通气全麻的方式其安全性能相对较好,同时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术后喉部出现不适的程度。

  • 标签: 乳腺手术 喉罩通气全麻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中(laryngealmask,LAM)置入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呕吐、返流、损伤等情况。方法选择ASAI~II级的手术患者800例,应用表面麻醉和少量镇静镇痛药,以减少LAM置入时的反应。LAM置入后,通气内充气压至60cmH2O后,记录1~5minSBP、DBP和HR的变化情况,观察有无漏气、置入前后及麻醉期间呼吸并发症和呼吸道损伤情况。结果LAM首次插入后血流动力学基本无变化,未发现憋气、痉挛、呼吸道梗阻、恶心呕吐、返流误吸损伤等并发症。结论LAM具有很好的密封性,能很好地进行肺通气,是全身麻醉患者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工具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喉通气全麻下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狭窄和支气管瘘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18例气管狭窄和1例食管支气管瘘患者在通气全麻下行气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结果一次性放置成功18例,1例因支架位置过高,调整支架时,将支架拉出,给予重新安装后放置成功,置入后18例气管狭窄患者呼吸困难均立即缓解,1例覆膜支架有效封闭了瘘口,无大咯血及支架移位发生,19例患者均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周到的护理措施和术中娴熟的医护配合是保证患者安全、有效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喉罩 全麻 气管支架 置入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与分析探讨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通气方式对患者产生的疗效。方法通过收集及调查神经外科手术数据,对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中应用与气管插管的疗效对比。结果作为一种能够在声门上进行的通气设备,无需插入喉镜,减少了机械刺激,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值得广大学者进行深一步利用与开发。

  • 标签: 喉罩通气神经外科手术气管插管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一次性与气管插管用于鼻内窥镜手术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组(LMA)和气管插管组(TT),每组各20例。全麻诱导后行LMA或TT置入。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诱导后、LMA/TT置入后即刻及LMA/TT拔除后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同时在麻醉诱导后5、15、30min记录吸气峰值(PIP)、吸气平台压(Pplateau)、平均气道压(Pmean)、吸气峰流速(FImax)、呼气峰流速(FEmax)和动脉血气等呼吸动力学指标;并对置入LMA和TT的一次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置入后及拔除LMA/TT时LMA组的MAP显著低于TT组(t分别为6.45、2.76,P〈0.05),HR也显著低于TT组(t分别为4.50,2.39,P〈0.05);同时LMA组在各测定时点的PIP、Pplateau、Pmean和FEmax明显低于TT组(P均〈0.05)。LMA组的呛咳、咽痛和肌肉酸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TT组(P〈0.05)。结论在鼻内窥镜手术的麻醉中,一次性罩在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动力学方面的安全性优于气管内插管。

  • 标签: 一次性喉罩 鼻内窥镜手术 血流动力学 呼吸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免充气型通气道(SLIPA)与Supreme一次性双管(LMA-Supreme)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的70例患者,分为SLIPA组与LMA-Supreme组,其中SLIPA组37例,LMA-Supreme组33例,记录并对比置入时间、尝试次数、通气道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声门的纤维支气管镜视野分级,最大密封压、气道压峰值以及术后24 h咽痛情况。结果SLIPA组与LMA-Supreme组的置入操作所需时间、一次置入成功率、置入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以及气道压峰值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IPA组的最大密封压[(25.7±4.08) cmH2O](1 cmH2O=0.098 kPa),与LMA-Supreme组[(28.5±3.14)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对位情况方面,SLIPA组的纤维支气管镜视野评分3~4分的比例达到94.6%,明显高于LMA-Supreme组69.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咽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IPA™通气道可安全用于全身麻醉呼吸管理,其操作简便,置入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其前端空腔结构设计可积存反流液,可降低反流误吸发生风险。

  • 标签: 麻醉,全身 SLIPA™ 喉罩 LMA-Supreme 呼吸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气全麻下无痛电子气管镜检查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通气全麻下无痛电子气管镜检查的患者106例,分别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三个阶段对患者实施全面性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置入成功率为100%。检查中发生痉挛1例,检查后发生咽喉不适3例,恶心、咳嗽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结论加强通气全麻下无痛电子气管镜检查的护理可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喉罩通气 全麻 无痛电子气管镜检查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LMA)通气道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并发症。方法选择ASAI~Ⅲ级,年龄3个月~6岁的患儿120例。手术涉及骨科、泌尿外科以及普外科非胃肠道的择期手术。按体重分为Ⅰ组(5~10k),Ⅱ组(10~20k)和Ⅲ组(20~30k),每组40例。所有患儿在插入LMA后,保留自主呼吸,然后给予外周神经阻滞、骶管阻滞、脊髓麻醉或局部麻醉。记录围术期生命体征和相关并发症,包括LMA置入过程中发生体动,气道反应活跃,憋气、呛咳、痉挛以及多次操作;通气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低氧(SpO2〈95%)和PETCO2升高(〉45mmHg);手术过程中LMA移位以及拔除LMA后低氧、舌下坠或痉挛等。结果插入LMA时体动、气道反应活跃以及多次操作等情况在各组中均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中一过性低氧(12.5%)以及PETCO2升高(37.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发生LMA移位(10%),另两组中无发生。拔除LMA后,舌下坠、气道梗阻等情况均高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低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除LMA后共有5例发现血迹,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kg以下患儿使用LMA时并发症相对较多.在麻醉方法的选择与麻醉处理过程中应十分谨慎。

  • 标签: 插管法 气管内/副作用 喉面罩 呼吸 人工/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通气全身麻醉在乳腺手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乳腺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气管插管),每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O)、置入前(T1)、置入即刻(T2)、置入后3min(T3)、拔出前(T4)、拔出即刻(T5)、拔出后3min(T6)的HR,MAP,拔出时呛咳、返流误吸及术后咽喉不适、咽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T0时比较,观察组()T1一T4,对照组(气管插管)T1时HR、MAP显著降低(P<0.01);与T1时比较,对照组(气管插管)T2—T6时HR、MAP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T2、T4、T5时HR低于观察组()(P<0.05),T2—T4时MAP显著低于T组(P<0.01)。结论麻醉不仅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还有操作简便、舒适度高、心血管反应轻等优点,是短小手术中理想的麻醉方式选择。

  • 标签: 喉罩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 简介: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最大年龄4岁,最小9个月,体重14~5.5公斤。麻醉至手术结束时间160~210分钟不等。2麻醉方法2.1麻醉前处理:(1)术前药:阿托品0.02毫克/公斤,安定0.03毫克/公斤;(2)手术前置入胃管用注射器吸除胃内液。2.2麻醉处理:(1)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5毫克/公斤,连续监测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面罩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置左侧曲屈位;(2)按骶管穿刺常规消毒局部皮肤,7~#注射针头作骶裂孔穿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喉罩通气 小儿 巨结肠根治术 麻醉 腹部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气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共76例,将分为两组,对照组先给予面罩加压给氧,麻醉师到场后给予气管内插管给氧;观察组给予通气。比较两种急救方法的作用与效果。结果观察组上升时间(143.2±40.0)s、置入时间(120.5±43.2)s,均低于对照组;一次置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采用通气方法建立人工气道,不仅快捷、方便,且可靠性较强,值得在急诊急救中,尤其在院前急救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喉罩通气 急诊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外科麻醉中的通气整体应用效果,总结可以改善脑外科麻醉病患临床指征的主要方法。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本院2013年04月-2015年04月收取并予以治疗的60例脑外科病患,以随机法为主要手段将其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病患以气管插管为主要方案展开各项麻醉工作,同时实验组病患则以通气为主要方案展开各项麻醉工作。结果2组病患在临床指标、麻醉成功率之间明显表现出差异(P<0.05)。结论基于脑外科麻醉病患而言,以通气为主要方案展开各项麻醉工作能有效控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可推广。

  • 标签: 脑外科 麻醉 喉罩通气 方法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时早期盲插通气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院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460例,根据CPR时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3组,A组210例,常规CPR时即盲插通气;B组40例。常规CPR时即行气管内插管;C组210例,常规CPR时以球囊面罩装置通气,转送至急诊科再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延迟时间5~15min。结果:插管所需时间:A组10.4±7.5s;B组96±25.7s;C组52±27.5s;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一次插管成功率:A组盲探下插入全部1次成功,成功率100%;B组插管1次成功28例,2次成功9例,3次以上3例,一次插管成功率70%;C组插管1次成功200例,2次成功10例。一次插管成功率95.2%;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苏成功率:A组复苏成功41例,成功率19.5%;B组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2.5.%;C组复苏成功8例,成功率3.8%;A组与B、C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院前心肺复苏时,早期盲插通气具有操作快捷,可盲探插管且成功率高,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而早期气管插管需时长。一次插管成功率较低。不能提高CPR成功率。

  • 标签: 早期 喉罩 气管插管 心跳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通气全麻在脑血管介入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与气管插管全麻比较方法选择50例脑血管介入栓塞手术,年龄在40—58岁,ASA分级在Ⅱ-Ⅳ,随机分为组(A)和气管插管组(B),每组25例,记录麻醉诱导时,插管时,插管后1-3分钟,股动脉插管时,动脉瘤栓塞时,拔管即刻,拔管后1-3分钟,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PETCO2)以进行比较,并观察患者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的早晚和拔管时,患者是否有呛咳、躁动及术后有无恶心、呕吐,咽痛等。结果①在插管和拔管时B组MAP、HR与A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②B组患者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高于A组③拔管期B组体动及呛咳的发生分别为5例和2例,明显高于A组;B组术后咽痛和恶心呕吐发生6例和3例,高于A组。④两组患者均无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结论刺激小,通气可靠,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定向力恢复好,较气管插管更适用于颅内动脉栓塞术。

  • 标签: 喉罩 全身麻醉 脑血管瘤 介入栓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