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虽然输血是临床救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却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安全输血是输血医学永恒的主题。由于人类血型抗原和HIA系统的复杂多样,输血免疫反应最为常见。在血液各种成分输注中,以输注白细胞的反应率最高。目的了解因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方法通过总结病因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因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可给患者带来病痛困扰,应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减轻症状,而在此之前的预防工作也尤其重要。

  • 标签: 输血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器及其它污染因素导致输液发热反应的问题,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方法强化院感管理与无菌操作技术,杜绝注射器染菌,注重配药、输液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分析输液发热反应因素,用微生物学监测结果,教育临床医护人员。结果提高了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和无菌操作技术水平,注射器染菌率显著降低,配药和输液环境质量符合部颁标准,临床输液发热反应得到控制。结论提高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强化治疗环境消毒管理,护士练就娴熟的无菌操作配药技术,是保证静脉液体无菌质量,防止输液发热反应和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注射器染菌 环境质量 输液反应 无菌技术 预防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输液发热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门急诊输液患者共1302例。回顾性分析我院门急诊输液的输液发热反应,探讨解决措施。结果出现输液发热反应的患者,大多以2种及2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为主,高于单独用药;且以抗菌药物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反应比例较高;<14岁与>60岁输液发热反应率为82.7%,与14-60岁相比,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夏季输液发热反应率为59.6%,与其他各季相比,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门急诊输液过程中,应保障药品及输液器具的质量,执行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量及其速度,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门急诊输液护理 输液发热反应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及收集整理文献等相关资料。结果药物、输液操作、输液器具、患者等多方面因素均可导致输液发热反应。结论加强监控、严格管理是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率的关键。

  • 标签: 输液发热反应 相关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我院门诊发热患者33例注射炎琥宁致过敏性统计发现首次用药发生者以及用药30分钟之内发生过敏的患者的比例较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严重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炎琥宁致过敏性反应与患者过敏体质有一定关联性,同时注射剂自身以及溶媒,联合用药因素也是导致过敏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炎琥宁注射剂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发热患儿采用血常规检验和C反应蛋白检验的影响。方法:病例抽选为我院就诊的60例发热患儿,观察对象选择时间范围为2019.09-2021.09.将两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血常规检验方法,研究组采用CRP联合血常规检验方法,对比两组患儿的检验阳性率结果、确诊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阳性率与确诊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突出。结论:对发热患儿采用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验对诊断患儿疾病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C反应蛋白 血常规检查 发热患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7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有关,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明显降低了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P<0.01)。结论通过明确病因、了解高发人群,积极治疗和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等预防措施,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输血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免疫反应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社区发热门诊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发热且已经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的患者资料,将这些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45例和非细菌感染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PCT和hs-CRP水平。结果细菌感染组的PCT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细菌感染组的PCT和hs-CR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对于细菌感染的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和hs-CRP水平检测可以有助于社区发热门诊部门更好的区分发热患者是否为细菌感染,能有效避免抗生素的使用;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hs-CRP,且操作更为简便,更适合在基层医院中开展。

  • 标签: PCT hs-CRP 发热门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它应用血清降钙素原(以下简称PCT)联合C反应蛋白(以下简称CRP)检测对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抽取168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的细菌感染情况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共102例,为细菌感染患者,B组共66例,为非细菌感染患者。对两组患者联合PCT和CRP进行诊断,并对比其诊断结果。结果经比较,A组患者的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另外,PCT联合CR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4%和93.94%,显著高于PCT单独诊断的82.35%和81.82%以及CRP单独诊断的76.47%和60.61%,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PCT和CRP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率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发热 临床诊断 PCT CRP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发热是小儿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正常小儿体温稍高于成人,并可波动于一定范围之间,清晨低,下午高,进食、剧烈活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不属于病理现象。讨论发热儿童临床诊断。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血、尿、粪、脑脊液、胸水等细菌培养有助于败血症、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胸脓、化脓性脑膜炎等诊断,明确病原菌。血清凝清素试验可用于诊断沙门菌、布氏杆菌病、斑疹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间接血凝抑制抗体试验有助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 标签: 发热 儿童 诊断
  • 简介:是不是体温稍有升高就是发热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要正确地测量体温。常用的测量体温的方法是腋窝测温。测量前不要剧烈活动,避免进食及服用热水。测量时,将腋窝擦干,将体温计夹紧,测量10分钟。测量完毕,腋温大于37.5℃可考虑为发热,但正常人体温1天内有1℃以内的体温波动。

  • 标签: 发热 用药 腋窝测温 体温计 剧烈活动 体温波动
  • 简介:摘要目的发热即体温的异常升高。当腋下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时临床上称为低热。体温在39~40℃称为高热,超过40℃称为超高热。连续发烧超过2周称为长期发热。由于小儿正常体温稍有波动,因此腋下体温在37~37.5℃之间是否属于低热,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目的讨论发热儿童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对患儿进行护理。结论患儿需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小婴儿不要包裹太紧以利散热。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要勤擦浴,更换内衣和被单。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入量不足,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加强口腔护理。

  • 标签: 发热 儿童 护理
  • 简介:发热是许多疾病都可能发生的临床症状,不少癌症病人也会出现发热。这是因为在癌细胞大力繁殖的过渡期,由于血液供应不能满足需要,会有大量的癌细胞坏死液化,坏死液化的细胞能释放出致热物质,从而使病人的体温升高。那么,怎么样来区别癌症发热与一般病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呢?

  • 标签: 癌症发热 坏死液化 癌细胞 临床症状 癌症病人 血液供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病人发热在临床上非常普遍,也容易治疗,但有些不明原因的发热,久治不愈,令医生、患者十分尴尬。笔者用中医辨证的理论,以古方辩证施药,治愈八例发热病人,说明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优势。

  • 标签: 中医辨证治疗发热八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常听有一些人说,得了感冒病后,不用吃药治疗,打打球或跑跑步,出一身汗,就会好转。其实,这种做法极不科学。有些青年人在感冒后打打球、跑跑步,出些汗后感冒症状确会减轻些,这是因为人在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体内的白血球和其它抗体所组成的防御系统的机能提高,再加上出汗

  • 标签: 感冒发热 体育锻炼的方法 防御系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交感神经兴奋 感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