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

唐萍

唐萍(四川省岳池县人民医院638300)

【中图分类号】R45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1-0049-02

【摘要】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7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有关,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明显降低了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P<0.01)。结论通过明确病因、了解高发人群,积极治疗和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等预防措施,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输血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免疫反应预防策略

输血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良反应也随之而来,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输血反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据统计,临床发生率在10.2%~41%,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1]。本文就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策略作一简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2月收治住院的需输血患者3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7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男105例,女82例,年龄12-81.7岁,平均45.6±3.7岁;观察组180例,输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男112例,女,68例,年龄16-78.7岁,平均47.5±1.7岁;其中血液病217例,消化系统疾病85例,肾病40例,呼吸系统疾病20例,其他5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的性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2月收治住院的需输血3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础疾病、妊娠情况、输血次数、输血前体温、输血类型、发热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进行观察对比。

1.2.2诊断治疗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在输血开始15分钟~2小时发生,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出现发热,体温上升超过1℃或达38℃~41℃,部分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出汗,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秒~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恢复正常,多数患者症状比较轻微,并且具有自限性,通常在8~10小时自愈。输血后一旦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应首先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通畅,随之将受血者血样及剩余血液制品一起送化验科进行有关方面实验室检查。再给予解热镇痛药,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初始剂量为1g,以后每小时给一次,共3个剂量,血小板减少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须注意给受血者保暖,若患者出现明显寒战,应予肌肉注射异丙嗪25mg或杜冷丁50mg;若患者出现严重的肺部症状,可予有创呼吸支持;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倘若受血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又因病情需要须继续输血,应重新更换血液制品予以输注,但输注的速度宜慢,且须严密观察受血者的基本生命体,不要再次输同袋血,可能会发生溶血或细菌污染。

1.3数据处理将数据资料输入SPSS12.0数据包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预防策略①从采血到输血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凡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或血浆呈瑰红色(溶血)或黄褐色,以及血浆中有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可能而废弃不用,以策安全。②采用白细胞过滤器,以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品。③当受血者血液中存在抗白细胞抗体时,应与献血者做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以寻找合适的血液。④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积极推广成分输血。若有条件,输血前做粒细胞免疫荧光结合试验,监测粒细胞特异性抗体,以及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监测,HLA抗体,选择与受血者的HLA同性献血者,可显著减少发热反应。

2结果

2.1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反应情况比较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有显著差异性,具体见表1。

2.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输血次数的关系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输血次数越多,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具体见表2。

表1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反应情况比较(例,%)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X2=17.99,P<0.01

表2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输血次数的关系

注:对照组X2=7.054,P>0.05;观察组X2=35.610,P<0.01。

3讨论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是临床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主要原因是受害者机体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再次遭遇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时,受者抗体与供者的白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刺激内源性致热源从供者白细胞中释放,引起发热反应。由于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HLA抗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等不良反应。输血时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是预防FNHTR有效措施之一,本组资料显示输入白细胞比输全血、去白细胞血浆的FNHTR发生率高。临床上要注意合理用血的同时,还要预防FNHTR的发生,可采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关键要尽量减少输血次数,以从根本上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龙邕泉,申卫东,黄金沃.63例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白细胞抗体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1992,5(2):119-120.

[2]徐文皓,李志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368-369.

[3]刘景汉,欧阳锡林.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4):252-255.

[4]BrodinJO,HeddleNM,BlajchmanMA.Biologiceffectsofleukocytepresentintransfusedcellularbloodproducts[J].Blood,1994,84(6):1703-1721.

[5]欧阳锡林,刘景汉,黄宁等.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高浓度血小板-白细胞聚合物的形成及其预防措施[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2):1096-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