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运动性疲劳一直是困扰提高运动成绩一大难题,在训练中,愈是加大运动量、运动强度,就愈使运动员机体疲劳程度加深,就愈影响训练质量。在消除疲劳研究方面,虽说有不少方法可取,但是,疲劳仍然存在,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以。试想,倘若把训练

  • 标签: 训练设计 大运动量 运动成绩 运动员 肌肉收缩 运动强度
  • 简介:以项群理论指导,以运动生理学依据,在打破固有运动项目界限束缚基础上,对适用于体能耐力项目训练5种训练强度等级及其训练安排做了跨项规律探索,从事项群训练教练员提供一套科学实用安排训练方法。

  • 标签: 体能类耐力性项目 强度值 超量恢复 小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早期(产后4~6周)静力收缩训练(SCT)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ES),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产妇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90例产后DRA产妇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5)。于产后早期,对研究组产妇DRA采取SCT联合NES治疗;而对照组产妇仅采取NES治疗。2组产妇治疗第2、4、6周时腹围、双侧腹直肌间距(IRD),盆底Ⅰ、Ⅱ肌纤维肌电压值,产妇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治疗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本研究遵循程序获得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1806),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2组产妇本次分娩孕龄、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孕期体重增加值、第一与第二产程持续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4 000 g占比,产次、剖宫产次数≥2次占比,以及治疗前人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占比、腹围、双侧IRD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2组DRA产妇治疗第2、4、6周时,腹围和双侧IRD,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措施与时间因素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F治疗×时间=4.214、2.193,P治疗×时间=0.062、0.241)。进一步对DRA治疗措施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措施对产后DRA产妇治疗不同时间点腹围、双侧IRD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治疗=6.874、8.291,P治疗=0.032、0.012),研究组产妇治疗不同时间点腹围、双侧IRD总体较对照组分别偏小4.1 cm(95%CI:1.2~5.3 cm,P<0.05)与偏短0.17 cm(95%CI:0.06~0.31 cm,P<0.05)。对时间因素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产后DRA产妇治疗不同时间点腹围、双侧IRD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4.286、9.574,P时间<0.001、=0.004)。对治疗不同时间点2组产妇腹围、双侧IRD分别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第4、6周时腹围和双侧IRD,均显著偏小和偏短于治疗第2周,治疗第6周时腹围和双侧IRD,均显著偏小和偏短于治疗第4周,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产妇治疗第2、4、6周时盆底Ⅰ、Ⅱ肌纤维肌电压值产妇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措施与时间因素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治疗×时间=6.721、7.284、8.277,P治疗×时间=0.024、0.017、0.012)。进一步对治疗措施单独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第4、6周时,研究组产妇盆底Ⅰ肌纤维肌电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第6周时,研究组产妇盆底Ⅱ肌纤维肌电压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5、4.336、7.798,P=0.008、<0.001、<0.001)。进一步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时间因素单独效应分别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治疗第2、4、6周时盆底Ⅰ、Ⅱ肌纤维肌电压值产妇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分别组内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F=155.488、229.732、598.316,均为P<0.001;对照组:F=83.498、92.179、765.398,均为P<0.001)。对组内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2组产妇治疗第4、6周时盆底Ⅰ、Ⅱ肌纤维肌电压值,均较组内治疗第2周显著增高,而产妇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则较组内治疗第2周显著降低,治疗第6周时盆底Ⅰ、Ⅱ肌纤维肌电压值,均较组内治疗第4周显著增高,而产妇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则较组内治疗第4周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产后早期,对DRA产妇采取SCT联合NES治疗,可促进腹围双侧IRD恢复,提高盆底肌力,缓解其腰、背部疼痛。

  • 标签: 腹直肌 腹直肌分离 静力性收缩训练 电刺激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腹围 产后期 女(雌)性
  • 简介:摘要对于网球这个体育项目而言,无论是训练还是在比赛中,能够拥有迅捷灵敏移动步法都是取得先机方式,这样才能获得最终胜利。步法优势会形成运动员最终呈现出来个人机能水准。因此相较于运动员而言,只有有了更多技术上进步才可以获得最后胜利。本文拟采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以网球步法研究对象,根据网球步法定义、网球基本步法和网球步法形成作用进行探究,综合探讨网球步法训练措施。

  • 标签: 网球 步法训练 训练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在文章中分析研究了运动训练创新,提出了存在于我国运动训练创新中主要问题。其一,拘泥于描述创新现象和回顾历史;其二,存在众多制约运动训练创新因素;其三,当前对运动训练创新仍是一种零散、自发状态,缺乏系统。要实现有组织、系统、自觉创新运动训练,就必须对运动训练进行进一步创新研究。

  • 标签: 创新系统 运动训练 分析与研究
  • 简介:许多运动员经常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增加我训练量?我回答是在训练之前首先减少运动量,大多数人曾认为减少运动量是非常奇怪,因而听到我回答,他们往往带着吃惊和困惑表情看着我。

  • 标签: 运动员 训练量 周期性训练 运动强度 训练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采用组织追踪成像(TTI)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心肌收缩收缩运动。方法:85例因胸痛住院行冠脉造影患者,术前1周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TTI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50例,各支冠脉狭窄程度均〈50%)和冠脉狭窄组(35例,至少1支冠脉狭窄程度≥75%)。结果:对照组患者心肌收缩运动呈梯度递减抛物线样位移曲线,收缩运动呈现为以正向优势双向位移曲线或单正向位移曲线,收缩期峰值位移(Dsys)从二尖瓣环处向心尖段递减,收缩期峰值位移(Divc)从基底段向心尖段递减。冠脉狭窄组Dsys递变规律与对照组一致,但Dsys减小(P〈0.05),多个节段Divc值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部分节段Divc递变规律消失。此外,冠脉狭窄组患者中出现收缩后最大位移(Dmax)者较多。结论:冠脉狭窄时,DsysDivc均受影响,且多出现收缩收缩现象。采用TTI定量评价左心室长轴运动可能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组织追踪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等容收缩期
  • 简介:本文主要就心理技能训练被忽视原因、关于心理技能训练误解,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必要以及怎样进行心理技能训练进行了一些探讨。试图使教练员、运动员重视心理技能训练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心理技能训练 误解 必要性 阶段
  • 简介:探讨在沙滩这种特殊介质上进行排球训练运动员膝、踝关节肌群肌力影响.在1998年沙滩排球训练周期前后.对我国12名兼职沙滩女排运动膝、踩关节屈伸肌群进行了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结果表明。沙滩训练后.膝关节屈肌群快肌纤维爆发力.伸肌群快肌纤维最大肌力和爆发力,踝关节跖肌群慢、快肌纤维最大肌力和爆发力增长有显著意义。这是沙滩训练后原地纵跳成绩提高重要肌力原因。

  • 标签: 女排运动员 沙滩排球训练 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 弹跳高度
  • 简介:本文讨论了种类型长度收缩佯谬,方法简单,物理图象清晰。

  • 标签: 佯谬
  • 简介:棒球运动在国外很流行,但在国内是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来开展,随着北京奥运会棒球比赛成功举办,国内棒球事业也象是星星之火一样,在各省市逐步开展起来了。棒球比赛胜、负主要是通过击球、跑垒等得分手段去完成,文章根据多年比赛和训练经验,就如何在训练中抓好跑垒中偷垒技术训练,谈谈自己看法和认识。

  • 标签: 棒球运动 比赛 跑垒 偷垒 技术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血流限制训练BFR联合肌肉动力训练治疗膝关节失稳疗效。方法:选取80例膝关节失稳患者并随机分成组,参考组仅接受血流限制训练,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肌肉动力训练;对比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lysholms评分、活动舒适度评分、标准伸膝肌力均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血流限制训练BFR联合肌肉动力训练治疗膝关节失稳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流限制训练 肌肉动力链训练 膝关节失稳
  • 简介:摘要:当今篮球比赛对抗性日趋增强, 力量是关系着篮球比赛胜负重要因素。与欧美国家高水平运动员相比, 我国篮球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力量对抗明显不及欧美国家运动员。我国现在最优秀大前锋易健联, 在CBA赛场上可谓所向披靡, 而在NBA赛场由于缺乏力量对抗能力, 得分多数是靠外线投篮, 这和当年王治郅经历极为相似,这运动NBA经历便是力量素质重要一个有力证明。如何通过适当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提高篮球运动专项力量素质, 就成为篮球运动训练重要研究课题。

  • 标签: 篮球 力量素质 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部肌群向心抗阻运动治疗落枕临床效果,介绍相应操作手法。方法运用颈部肌群向心抗阻运动治疗落枕患者42例。结果42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30例,占71.4%;好转8例,占19.0%;未愈4例,占9.6%。结论在诊断准确前提下,颈部肌群向心抗阻运动治疗落枕效果明显。

  • 标签: 颈部肌群 向心性等张抗阻运动 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