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miR-34a对骨髓干细胞(hOBMSCs)成分化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RT-PCR检测miR-34家族在hOBMSCs成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检测miR-34a对于hOBMSCs成分化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hOBMSCs成分化过程中miR-34a对于成骨相关蛋白的影响,同时检测hOBMSCs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iR-34a对于DKK1蛋白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4a与DKK1的靶向关系;通过裸鼠皮下成实验检测miR-34a对于hOBMSCs体内成的影响。结果:在hOBMSCs成诱导过程中,miR-34家族的miRNA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miR-34a最为明显;过表达miR-34a可显著提高hBMSCs的体外成能力;miR-34a可以负向调节DKK1,同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DKK1为miR-34a的靶基因;体内实验同样证实miR-34a可以促进hOBMSCs的成分化。结论:miR-34a可能通过抑制DKK1的表达,促进hOBMSCs的成分化。

  • 标签: MIR-34A DKK1 人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体内的稳态造血依赖于复杂而完整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系统,其中的细胞成分是该系统的关键。存在于骨髓中的干细胞(MSCs)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造血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成人骨髓MSCs的分离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应用长期骨髓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MSCs滋养层体外维持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能力及其促进造血细胞分化的功能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造血 造血微环境 造血调控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和骨髓干细胞(jaw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JBMMSCs)两种干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胰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PDLSCs/JBMMSCs,流式细胞仪及实时定量RT-PCR筛选短时间内不导致细胞凋亡的TNF-α的最大浓度,然后与PDLSCs/JBMMSCs共培养,Western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两种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地筛选出TNF-α的最佳浓度为50ng/mL。采用该浓度作用于PDLSCs/JBMMSCs,短期作用(24h)可以激活细胞的自噬水平,凋亡水平下降;如果TNF-α持续作用,细胞的自噬水平反而下降,凋亡增加。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TNF-α可以激活PDLSCs/JBMMSCs的自噬水平,免于细胞发生凋亡。

  • 标签: 牙周膜干细胞 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自噬
  • 简介:骨髓干细胞(MSC)是骨髓中不同于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类干细胞。MSC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一部分,构成了造血微环境的主要细胞,在造血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MSC与造血作用的关系及其机理,在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微环境 造血调控 临床应用
  • 简介:干细胞(MSCs)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其中骨髓中含量最为丰富。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但可以分化为多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如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等,还可以分化为其他胚层来源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肾脏细胞等。由于MSCs来源广泛、易于分离培养、能长期存活、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和易于基因转染等特点,使其成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 临床应用
  • 简介:骨髓干细胞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向三个胚层的细胞分化。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离培养、活体示踪标记方法、诱导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活体示踪标记方法 诱导分化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可靠方法。方法采用人手术切下的骨头标本,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hBMSCs;观察并绘制生长曲线;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四代细胞,通过形态学、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等鉴定hBMSCs;诱导hBMSCs分化为成脂肪细胞,鉴定本实验所分离的hBMSCs是否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果第四代细胞CD29和CD4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99.8%,CD31和CD4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8%和0.4%。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本研究分离培养hBMSCs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干细胞。hBMSCs体外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16d后,镜下可见胞浆内充满圆形脂滴,油红O染色阳性,诱导成脂肪细胞分化率为85.1±3.2%,证实本实验分离的hBMSCs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论采用手术切下的性关节炎标本,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可获得稳定、均性良好的hBMSCs,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本方法能为临床上分离、培养人骨髓干细胞提供了另一种可靠的路线。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 培养 分化
  • 简介:摘要:骨髓干细胞主要是在人体内发挥分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因为血脑血脑屏障的存在,阻碍了药物对颅内肿瘤的治疗,而骨髓干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中产生相互作用,结合这一作用机理采用人骨髓干细胞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有效作用,能够为肿瘤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路径。本文综述了骨髓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希望通过本文总结能够为人骨髓干细胞治疗肿瘤疾病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肿瘤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WNT2B对骨髓干细胞(hMSCs)成分化的影响。方法hMSCs分离自临床髂骨植手术中剩余的松骨髓,采用慢病毒载体在hMSCs中过表达WNT2B基因(实验组),以空慢病毒载体作为对照(对照组),部分实验将未经处理的hMSCs作为空白对照。检测hMSCs的增殖和干性特征变化,并将hMSCs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检测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茜素红染色定量检测其矿化能力。计量数据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者Mann-Whitney检验。结果在hMSCs成分化早期WNT2B的表达水平即发生明显变化,过表达WNT2B可以提高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促进hMSCs的增殖、维持其干性。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茜素红染色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40±0.01比0.36±0.01,t=4.899,P<0.01;0.92±0.02比0.53±0.01,t=34.249,P<0.01)。结论WNT2B可以体外促进hMSCs的增殖、维持其干性、并抑制h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增殖 基因过表达
  • 简介:摘要骨髓干细胞(MSC)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相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目前已成为干细胞中研究的热点,应用到多个临床科室中,在医学各个领域都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1。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功能 临床应用
  • 简介: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 标签: 骨髓腔内输注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和骨髓干细胞(BMSC)向分化的差异。方法应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TT)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对PDLSC和BMSC在IL-1β作用下的向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验组为含有IL-1β的各处理组,对照组内未加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IL-1β浓度的增高,PDLSC形成矿化结节减少,茜素红染色逐渐变浅;而BMSC向分化能力未见明显减弱;ALP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7 d时PDL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361.11,P<0.001),BM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40.68,P<0.001);在14 d时PDLSC随炎症因子浓度增高,ALP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519.89,P<0.001),BMSC在IL-1β浓度为0.001、0.01、1 ng/mL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2.52,P<0.001),两种干细胞在IL-1β最大浓度时(1 ng/mL)ALP活性最低;MTT结果表明,IL-1β能抑制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PDLSC相比,BMSC增殖能力较低。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干细胞实验组内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BMSC内实验组中向分化基因表达与PDLSC内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L-1β作用下,BMSC的成能力较PDLSC高。

  • 标签: 炎症,细胞因子类 干细胞 细胞分化 骨向分化
  • 简介:本研究探讨健康供体骨髓源性干细胞(BM—MSC)中Toll样受体(TLR)的表达特征,,用Ficoll法分离培养健康供体的BM—MSC;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M—MSC中CD34、CD45、HLA—DR、CD44和CD71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爬片BM—MSC细胞中CD71的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检测BM—MSC细胞及成脂诱导情况;半定量RT—PCR法检测TLR1—10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BM—MSC中CD34、CD45和HLA—DR表达呈阴性.CD44和CD71表达呈阳性;爬片BM-MSC细胞中CD71的表达呈阳性。BM—MSC经成和成脂诱导后出现钙沉积和脂滴,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均呈阳性。BM—MSC中TLR1—10mRNA均有表达,其中TLR2、TLR3、TLR4、TI,R7、TLR8、TLR9均高表达,TLR1、TLR5、TLR6、TLR10均低表达。结论:从健康供体骨髓中分离培养的BM—MSC表达不同水平的TLR1-10111RNA。

  • 标签: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TOLL样受体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9,bicinchoninicacid(BCA)方法定量检测外泌体分泌量;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NC)作用72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BMNC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croRNA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的作用方式,与HUVEC共培养后观察其网状结构形成;应用裸鼠体内试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40—160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9,其分泌量与接种细胞数呈线性关系,可抑制PBMNC分泌IFN-γ(P〈0.01),内含有免疫相关microRNA如miR301、miR22和miR-let-7a等,能促进HUVEC网状结构形成和血管形成(P〈0.01)。结论:BMMSC分泌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与支持血管形成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免疫调节 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背景:以往研究已经证实,脱钙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ces, DBM)是修复重建一种很好的选择。然而,DBMs有限的诱导能力不足以更好地修复缺损。成骨细胞(Osteoblasts, OBs)是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在新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OB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形成的主要成分之一。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将DBM与OB的ECM相结合,以构建可用于重建的新型支架材料。方法:本研究将OBs在DBMs的表面上培养10天后制备OBs-ECM-DBMs(OEDBMs)。评估了一系列材料特征,例如OB和ECM的残留,OEDBMs的细胞毒性和诱导能力。结果:在OEDBMs中观察到较低的细胞残留和较低的DNA含量。与DBM相比,OEDBM具有更多的组织有机基质蛋白,如骨钙蛋白,骨桥蛋白和胶原蛋白I。当在两种材料上培养时,大鼠骨髓干细胞(rBMSC)都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与DBMs组相比,OEDBMs组中rBMSCs的成基因明显上调。结论:上述结果表明OEDBMs用于组织工程中,具有很好的使用前景。

  • 标签: 细胞外基质,骨诱导性,去矿质骨基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骨髓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JBMMSC)是存在于上下颌内的一种具有较强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病理因素、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均可影响JBMMSC的生物学特性。由于组织来源和成方式不同,相比来源于长骨的骨髓干细胞,JBMMSC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部位特异性,相同的影响因子对两种细胞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同时JBMMSC还具有取材方便、创伤小、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在颅缺损修复、牙周组织再生以及提高口腔种植术后成功率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引起广泛的关注。但关于JBMMSC增殖和分化的调节机制始终不清晰,影响了其作为种子细胞的应用。本文对JBMMSC生物学特性、影响因素以及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髓 生物学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兔骨髓干细胞(bone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以成分化为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水合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局麻后抽取兔髂骨骨髓,获取B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及培养,分别对2组细胞行MTT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ERK、AKT信号通路表达检测。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SNKposthoc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糖尿病兔BMSCs细胞增殖活性、成基因表达、ALP活性及成血管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兔BMSCs的增殖活性、成分化能力及成血管基因表达能力均受到损害。

  • 标签: 糖尿病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活性 成骨分化 成血管分化
  • 简介:摘要背景骨髓干细胞缺损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回顾近年来骨髓干细胞经不同途径及物质诱导成分化及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10年至2018年文献,共检索到1076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18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成活性。在体内经不同的方式及诱导剂的诱导,可分化成成骨细胞而修复缺损区。目前尚无理想的诱导方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诱导
  • 简介:骨髓组织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造血系统和基质细胞系统。造血系统包括CD34阳性的前体干细胞和能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的祖细胞。而基质细胞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骨髓干细胞(MSCs),后者具有多样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韧带、脂肪、软骨和肌肉。将MSCs植入宿主动物体内可形成含有成骨细胞、脂肪和软骨细胞组织。由于MSCs易于分离、体外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非常适于组织工程学的应用,尤其在组织重建的临床研究中很有前途,下面就MSCs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多向分化潜能 细胞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MSCS
  • 简介: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骨髓干细胞(BMSCs)体外多潜能性及成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女性下颌来源BMSCs,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SYA对BMSCs生长的影响;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检测加入HYSA的BMSCs的多潜能转录因子NANOG、SOX2、OCT4的表达,比较两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茜素红染色、Westernblot、实时定量RT-PCR检测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的体外成分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多潜能因子NANOG、SOX2及OCT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诱导7d后,实验组BMSCs中Runx2等成分化基因表达上升,诱导14d后,钙结节形成较空白组及标准组多。结论:HYSA能促进BMSCs的增殖,同时在Runx2、OCN、OSX、OPN的参与下,诱导其向成方向分化。

  • 标签: 羟基红花黄色素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潜能转录因子 成骨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