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殊般若》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取代《文殊般若》。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作为般若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 标签: 《文殊说般若经》 甚深般若 一行三昧 《金刚般若经》
  • 简介:文殊般若》是佛教文献中展现文殊信仰的重要经典,展现了文殊智慧的个性特色和文殊法门的鲜明标识。它追求转烦恼成菩提,兼论出世与入世,脉络清晰,体系完整,所论述的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和修学方法,既坚持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根本宗旨,又能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激发人们追求真理,服务大众,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文殊般若经》 根本实相 修学方法 大乘佛教
  • 简介:《金刚》一般若学之根本。《般若》诸以《大般若》之第二分(《大品般若》)为根本,此依龙树判有前后两分,皆以《善现般若》为主。《善现般若》精义《金刚》赅摄之。又二分之判,分详般若道与方便道,对比观之,自以方便道为究竟。方便道二十一品要旨,《金刚》一具备无遗,井然不乱,故谓《金刚》一般若学之根本,实亦般若学根本之根本也。

  • 标签: 《金刚般若经》 讲义 《金刚经》 般若学 龙树
  • 简介:鸠摩罗什(344—413,下简称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的翻译家,也是中国汉地般若三论学的奠基人。据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记载,父鸠摩罗炎是天竺人,因不愿继承“相国”之位而出家为僧,东度葱龄来到西域龟兹国(位于现在新疆自治区的库车、沙雅二县之间),龟兹王十分敬慕其名亲自出郊迎接,并礼为“国师”,最后以其妹逼嫁给他为妻。

  • 标签: 鸠摩罗什 般若 中国佛教史 《高僧传》 新疆自治区 翻译家
  • 简介:主要用同异译相互勘证的方法,兼参考梵本英译,对东汉《道行般若》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和句子,例如自恣、何而、此所有、学成、无不、摩诃僧那僧涅等及其所在的句子,进行了阐释.

  • 标签: 自恣 何而 学成 无不 摩诃僧那僧涅
  • 简介:“何所”在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中有九种用法。其意义原本是“何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后扩大到“何”,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此外,它还有类似于英语的关系代词的作用。

  • 标签: 《道行般若经》 “何所” 语法 疑问代词 类关系代词
  • 简介:有一些佛经原典不止一次地被翻译成汉语,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译本,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异译'。有不同时代的异译,也有同一时代不同译者的异译。由于初译本与后译本各自'译出的年代不同,译者不同,语言就会带上各自时代的特征和个人言语特征。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勘,不但能够帮助确定某些疑难词语的含义,而且可以从中发现语言演变的轨迹',~①因此充分运用汉译佛经的同异译经进行比较也是一种研究

  • 标签: 大明研究 般若经大明 道行般若经
  • 简介:《道行般若》在后世的传抄或刊刻的过程中,经文有被删削改动之处。文章将《道行般若》的敦煌写本与其不同的刊本进行比勘,校正写卷和刊本中存在的"脱文""误文""衍文"三个方面的错误。

  • 标签: 《道行般若经》 敦煌写卷 刊本 同经异译 校勘
  • 简介:“本无异”与“本无”宗在论述般若思想时,都把“无”放在很重要的一个位置上,但对“无”的理解,二者又有不同。道安的思想中有受印度般若空观正统思想影响的成分,也有受中国先前传统观念影响的成分。而竺法深的思想虽也受佛教思想影响,但其对“空”的解释则主要是受中国先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空观与印度般若类经空观主导思想的距离较大。印度佛教中般若思想的“空”观念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或精髓。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很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道安等人虽对于般若空观在印度的发展线索不一定十分清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些般若空观的主要涵义,并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弘传他所理解的这一佛教核心理念。“本无”及“本无异”之说作为这一时期的极有特色的中国对般若思想的诠释,最能反映当时中国佛教界对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态度或理解。

  • 标签: 道安 佛教 般若学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东汉支娄迦谶(略称支谶)翻译的《道行般若》中的“成佛像有金说”揭示金是造佛像的必要条件,还有关于古印度金、银的矿产地、价值、加工与使用的教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印度冶金技术的状况:金、银的矿产地少,金、银的加工和使用主要体现在制造纯金器物(金华、紫磨黄金素、金缕衣、黄金座)和纯银制品(白银座),金、银被涂错在其他材质的表面(金、银涂错的高台、有金沙的琉璃地、有金的佛像),金、银价值高,与此相关的冶金工艺应是受到重视的。《道行般若》译于179年,古印度冶金技术发达,有关古印度冶金技术的状况在2世纪晚期通过佛教的传播传入汉地,对于佛造像美术理论及美术史、冶金技术史、中外交流史、佛教史等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道行般若经》 佛像 古印度
  • 简介: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共四十九年,其中说般若二十二年。《大智度论》云:“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云:“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智是慧体,慧是智用。”《金光明玄义》云:“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三般若体,是圆常大觉也。即此一觉,有三种德,故名三般若。一、实相般若,谓本觉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

  • 标签: 般若 智慧 惠能 实相 《大智度论》 释迦牟尼
  • 作者: 劳剑勇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一部专述“般若”之佛教经典。佛说般若,前后共十六会。《大般若经》卷帙浩繁,义丰文富,中文简括,亦有六百卷之多。读诵已难,遑论演说受持。故于第九会,由博而约,特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喻,金刚为物最坚最利,能断一切,以喻般若波罗蜜能断一切烦恼。般若,此云智慧,然此之智慧,非世智辩聪,乃佛智佛慧,所谓佛之知见。波罗蜜,此云到彼岸。有此智慧,乃能了生死,入涅槃。大乘教义,深广如海,然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法门无量,以六波罗蜜为本,而施,戒,忍,进,定五度,若离般若,非波罗蜜也。故《大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本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除般若外,便无佛法。大小乘一切教义,皆从般若出。既曰学佛,当开佛知见,何谓佛知见?般若是也。惜学此众生,或惧谈生怖,或无知妄谈,故学佛者多,悟道者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维摩诘》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通过维摩诘与文殊等共论佛法,彰显大乘空义。然而,与维摩诘所受重视程度相比,以往对该中的文殊研究则少之又少,极不相称。通过聚焦维摩诘与文殊初见时的来去之辨,试图在比较梵汉文本间差异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平行文本与历代注疏,分析文殊的相关思想与形象。认为罗什、玄奘译本使得原本维摩诘的普通问候多了一层无相的玄理,文殊的回应延续这一思想,继续深入阐发。对话中的语句与思想与《中论》《金刚》相关内容有极大地相似性,而这一思想在后世的注疏中也呈现不同的诠释和倾向,并勾勒出文殊在思想、境界上与维摩诘相应相称的形象。

  • 标签: 《维摩诘经》 文殊 来去之辨 无相
  • 简介:相传,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其中,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说法,是出自佛教经典的。《大方广佛华严·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

  • 标签: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 四大名山 佛教经典 地藏菩萨 华严经
  • 简介:文殊殿是菩萨顶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三进殿宇,专为供奉文殊菩萨而建,占地0.4亩,比第一进天王殿大,比第二进大佛殿还大。它所以有这样大的规模,传说是因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具有特殊地位,并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文殊菩萨名叫文殊师利,佛经说他久已成佛,只是为利益众生而甘居菩萨地位。五台山是他的演教之区,又是他的居住处。他在五台山上随缘显化,办了许多

  • 标签: 文殊殿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 成佛 天王殿 广清凉传
  • 简介:文殊师利身份重重,但一般从其作为菩萨的身份来称呼,对这种身份的辨析需借助于经典记载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文殊菩萨,有不同的学术概念"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文殊信仰"一词运用广泛,传统上也多用文献学方法展开研究,但要回答"文殊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或研究"文殊信仰的民间化或社会化"课题时,宗教学方法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显得更加有力;而"文殊智慧"是因为肖黎民先生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即哲学诠释学而在近来才被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名词,思想史研究和哲学诠释学的方法主要用于总结研究文殊法门,系统梳理文殊智慧,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通过研究方法之反思,最后探讨"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的联系和区别。

  • 标签: 文殊菩萨 文殊信仰 文殊智慧 研究方法
  • 简介:无独有偶.道通为一。两天有佛教.东土有道家。佛陀为法王.创一代时教,文殊为法王子,表征佛家智慧;庄子秉承老子道旨,而又多有阐扬.后世往往“老庄”并称。儒、道、佛在历史的演变、衍化中合流,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位一体”。

  • 标签: 黄帝 “三位一体” 中国 传统文化 宗教信仰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