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原始佛教“空”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空”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空不二的思想,将佛教空发展到新的高度。

  • 标签: 佛教 空观理论 中观 般若学空观 缘起理论 佛法
  • 简介: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不仅由于禅定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戒、定、慧三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还因为由此而产生的解脱智慧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关键所在,最主要的是因为禅定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富于中国特色的、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佛教宗派——禅宗。

  • 标签: 禅定 般若 中国佛教 承上启下 中国特色 佛教宗派
  • 简介:金刚般若波罗密一经围绕“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为核心,反复阐发般若波罗密深义,显示菩萨凡所发心修行,无不皆以般若正知见为根本、真如法性为指归。般若,可谓菩萨六度万行之本源心地、大乘佛法正法眼藏。

  • 标签: 般若 佛法 菩萨 法眼 菩提心 修行
  • 简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围绕“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核心,反复阐发般若波罗密深义,显示菩萨凡所发心修行,无不皆以般若正知见为根本、真如法性为指归。般若,可谓菩萨六度万行之本源心地、大乘佛法之正法眼藏。

  • 标签: 佛法 般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简介:早就读过《金刚经》了,因为这部佛经在汉地三藏中最为著名。起先不甚了了,后来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然而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经,它否定了一切的实在性,包括三宝,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假名施设、真空幻有。参诸般若类经典的出现年代。可知它们是大乘初期部派末期的产物,

  • 标签: 般若 《金刚经》 实在性 三藏 佛经 事物
  • 简介:般若,即佛性,或如来藏。般若是认识现象的主体,是智慧的源头,是人内在的潜力。般若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没有思维形式,所以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般若是遇到色相(心理和物质的信息)才起作用的。般若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能随机应缘中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和真见。当自己的心智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及不受情绪所干扰时,般若就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那就是智慧。

  • 标签: 般若 智慧 自性 思维形式 如来藏 色相
  • 简介: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最早期的经典,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智慧的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

  • 标签: 般若 性空 大乘佛教 发展史 智慧
  • 简介:《金刚》一经为般若学之根本。《般若》诸经以《大般若》之第二分(《大品般若》)为根本,此依龙树判有前后两分,皆以《善现般若》为主。《善现般若》精义《金刚经》赅摄之。又二分之判,分详般若道与方便道,对比观之,自以方便道为究竟。方便道二十一品要旨,《金刚》一经具备无遗,井然不乱,故谓《金刚》一经为般若学之根本,实亦般若学根本之根本也。

  • 标签: 《金刚般若经》 讲义 《金刚经》 般若学 龙树
  • 简介:黄庭坚虔信佛教,喜好禅宗。他受到佛禅思想影响最大的内容是般若思想与禅宗的心性论。黄庭坚以禅宗黄龙派的参禅手段为禅修方法,打破疑情,体悟到心是幻法,勘破心念的虚幻,体会到心性本体(真如)清净、寂静的特质。他以般若思想为指导进行禅实践,通过对自我身心的观照体会到“无我”的境界,对外境作梦幻,企图达到般若思想毕竟空的境界。这些思想不但使黄庭坚铸就超脱的人生态度,对他在诗歌创作中形成“格韵高绝”的风格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般若思想 禅宗 参禅 无我 梦幻观
  • 简介:支遁般若思想包涵般若空智与即色空。《大小品对比要钞序》论及般若智的“无”不同于道家玄学之有无相对的“无”,而是超越有无相对而自成其无的“无”。般若空智是超越一切世俗智的最高智慧,是证道成佛断灭死生的要津,契证般若智的至人之心寂然不动而感通众生。考察吉藏的相关论述,对比支遁即色义文献与僧肇《不真空论》对于即色宗的批评,可以判定僧肇所破之即色宗非支遁即色义。支遁即色义有三层逻辑严密的意涵:为即色空提出原因、根据,严格确定即色空是何种意义上的空,即色空区分于断灭空和恶趣空。支遁先于僧肇解入般若空义。

  • 标签: 般若 即色义
  • 作者: 劳剑勇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一部专述“般若”之佛教经典。佛说般若,前后共十六会。《大般若经》卷帙浩繁,义丰文富,中文简括,亦有六百卷之多。读诵已难,遑论演说受持。故于第九会,由博而约,特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喻,金刚为物最坚最利,能断一切,以喻般若波罗蜜能断一切烦恼。般若,此云智慧,然此之智慧,非世智辩聪,乃佛智佛慧,所谓佛之知见。波罗蜜,此云到彼岸。有此智慧,乃能了生死,入涅槃。大乘教义,深广如海,然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法门无量,以六波罗蜜为本,而施,戒,忍,进,定五度,若离般若,非波罗蜜也。故《大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本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除般若外,便无佛法。大小乘一切教义,皆从般若出。既曰学佛,当开佛知见,何谓佛知见?般若是也。惜学此众生,或惧谈生怖,或无知妄谈,故学佛者多,悟道者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华方田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9月,350千字,471页。宝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观与三论宗”,着重论述了中观派的思维方式,中观派的发展脉络,以及吉藏在二谛论、中道论、判教论、佛性说、方法论、真理、心性论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其中对吉藏佛学思想之哲学层面、吉藏与中观派和般若学的关系等方面的阐述,尤为出色。第二部分是“中国佛教泛论”,着重收入有关中国佛教各个方面的文章,如澳门佛教、禅宗、生活禅、弥勒信仰、济公崇拜、人间佛教、佛教伦理道德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敦煌佛教文献整理”,收入有关般若、中观和禅宗的重要敦煌文献。

  • 标签: 中国佛教 般若学 中观 宗教文化出版社 学说 敦煌文献
  • 简介:在玄奘与般若学的问题上,奘于早年已有研习般若类经典之经历。至其归国译经,还可看到般若学对玄奘的影响和玄奘对般若思想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的意愿。同时,从《维摩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更深入地看到玄奘与般若学的关系。从玄奘弟子的著述中,也可逆推得玄奘讲授般若经典的情况。

  • 标签: 玄奘 般若学 重译
  • 简介:鸠摩罗什(344—413,下简称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的翻译家,也是中国汉地般若三论学的奠基人。据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记载,父鸠摩罗炎是天竺人,因不愿继承“相国”之位而出家为僧,东度葱龄来到西域龟兹国(位于现在新疆自治区的库车、沙雅二县之间),龟兹王十分敬慕其名亲自出郊迎接,并礼为“国师”,最后以其妹逼嫁给他为妻。

  • 标签: 鸠摩罗什 般若 中国佛教史 《高僧传》 新疆自治区 翻译家
  • 简介:般若,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明”,全称般若波罗蜜,意译为“智度”、“明度”,谓众生得以度到涅槃彼岸的智慧。《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依此看来,佛家之根本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法。佛法即觉悟之法,彻悟宇宙人生真谛之法,这就是般若

  • 标签: 般若 近代哲学 哲学思考 宇宙学 《大智度论》 认识的局限性
  • 简介:主要用同经异译相互勘证的方法,兼参考梵本英译,对东汉《道行般若经》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和句子,例如自恣、何而、此所有、学成、无不、摩诃僧那僧涅等及其所在的句子,进行了阐释.

  • 标签: 自恣 何而 学成 无不 摩诃僧那僧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