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常用树脂牙摩擦磨损能及与牙釉质摩擦磨损能的匹配情况。方法: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体外模拟口腔环境,对牙釉质、松风牙,拜耳牙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记录动态摩擦系数,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电子天平得出磨损量。结果:三者摩擦系数变化趋势相似,牙釉质稳态摩擦系数为0.90~1.00,松风牙为0.38,拜耳牙为0.47。磨损体积量:牙釉质〈松风牙〈拜耳牙(P〈0.05),而对磨物滑石瓷体积磨损量:拜耳牙〈松风牙〈牙釉质(P〈0.05)。树脂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牙釉质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结论:两种树脂牙稳态摩擦系数显著低于牙釉质,耐磨弱于牙釉质,松风牙耐磨大于拜耳牙。

  • 标签: 树脂牙 牙釉质 摩擦特性 耐磨性能 摩擦磨损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载荷变化对纯钛与滑石瓷对磨时摩擦磨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MMV-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以滑石瓷为对磨物,载荷设置为20、50、100N,在37℃人工唾液润滑的试验工况下,对口腔修复用纯钛进行二体摩擦磨损试验。记录动态摩擦系数。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X线衍射能谱仪分析磨屑成分.电子天平得出磨损量。结果纯钛与对磨物滑石瓷的磨损量及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载荷20N,纯钛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50N时,磨损机制是黏着磨损伴发磨粒磨损;100N时,纯钛磨损机制以黏着磨损为主。结论载荷增加可增大纯钛的磨损量.导致磨损机制改变,在高载荷条件下可发生严重黏着磨损.缩短纯钛修复体的使用寿命。

  • 标签: 载荷 磨损性能 摩擦磨损试验
  • 简介:目的:评价旋转式和往复式两种刷洗方式对E-max热压铸瓷、Ceramage聚合瓷、纳米树脂这三种美容修复材料所造成的影响。方法:制备E-max热压铸瓷、Ceramage聚合瓷、纳米树脂试件各12片,按照不同的刷洗方式分成两组,在室温下用自制的电动牙刷刷洗装置,以牙膏浆为磨损介质,对三组试样分别进行刷洗,每个试样刷洗时间为194.6min,刷洗力度为200N,刷洗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实验前后三种试件的重量损失、粗糙度变化值和色彩改变值。结果:两种方式刷洗时,树脂组和聚合瓷组重量均有损失,热压铸瓷组重量无变化,其中树脂组〉聚合瓷组(P〈0.05);其中纳米树脂重量损失为旋转组〉往复式组(P〈0.05)。粗糙度值的变化,旋转式刷洗聚合瓷组和树脂组无明显变化,E-max组粗糙度值增加(P〈0.05),往复式刷洗造成三组材料的粗糙度值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热压铸瓷组最大,树脂与聚合瓷的变化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实验前后树脂组的色差值最大,Ceramage聚合瓷其次,E-max无明显变化;树脂组与铸瓷组之间的色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种刷洗方式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电动刷洗会造成树脂材料和聚合瓷的重量损失和颜色改变,引起热压铸瓷的表面粗糙度值的增加。旋转式刷洗对树脂材料的磨损要大于往复式刷洗,往复式刷洗造成三种材料的粗糙度值均增加,两种方式对材料颜色变化无差异。

  • 标签: 电动刷洗 热压铸瓷 CERAMAGE聚合瓷 粗糙度 颜色
  • 简介:目的使用磨损模拟仪器测得2种新型复合树脂的实验室磨损率,并与临床磨损率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使用一种弹簧加载的活塞型磨损模拟仪器,分别在100000.200000.300000和400000次磨损循环下测得P50和Z100两种复合树脂的局部磨损率,并与两所大学测得的这两种材料的临床磨损率进行比较。磨损率计算由回归曲线得到。结果P50和Z100的实验室磨损率相近。临床中,两者在咬合接触部位(OCA,occlusalcontactarea)的磨损量有一些差别,把两者数据综合起来.并与实验室数据进行比较,得到这两种树脂材料的实验室和临床磨损率的换算系数。这个系数对未来研究有一定意义。另外,对比临床OCA磨损量和临床总的非咬合接触部位(CFA,contact—freearea)磨损量,得到两者倍数关系为4.5。结论实验室使用模拟仪器产生的局部磨损量经过系数转换后,可以用于预测该材料的临床局部OCA磨损量和总CFA磨损量。

  • 标签: 实验室数据 复合树脂 磨损 临床 树脂材料 咬合接触
  • 简介:目的:比较聚醚醚酮制作的可摘义齿人工牙与两种临床常用的可摘义齿树脂人工牙的耐磨及硬度。方法:用聚醚醚酮制作可摘义齿人工牙(A组),以普通合成树脂牙(拜耳牙,B组)和复合树脂牙(Endura塑钢牙,C组)为对照进行二体磨耗实验和硬度测试。用TCML-II咀嚼模拟疲劳试验机进行磨耗实验,以滑石瓷为对磨物,加载力50N,循环加载30万次,并经5℃/55℃冷热水循环。用口内扫描仪扫描磨耗前后的人工牙形态,计算磨耗前后的体积变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磨耗表面。用显微硬度仪测量人工牙的维氏硬度。结果:三种树脂牙磨耗量分别为A组0.90±0.33mm~3、B组2.42±0.99mm~3、C组4.23±1.33mm~3,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三种树脂牙的硬度分别为A组29.16±2.58Hv1/15、B组26.89±1.96Hv1/15、C组35.24±1.90Hv1/15,三者之间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普通合成树脂牙和复合树脂牙,PEEK树脂牙具有适中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

  • 标签: 聚醚醚酮 人工牙 耐磨性 硬度
  • 简介:牙齿磨损是口腔多发病。评价牙齿磨损程度的标准常采用Smith和Knight牙齿磨损指数(toothwearindex,TWI)。其病因复杂且并发症危害严重。为此,以下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牙齿磨损的病因及致病因素做一综述。

  • 标签: 牙齿磨损 牙齿酸蚀 牙齿磨耗 错牙合畸形
  • 简介:目的向临床医生查明不同的牙齿磨损定量表示法的实用和其理解的简易。材料与方法向67位临床医生发放调查表,该表试图查明用不同方式描述牙齿磨损量时的实用和理解的简易。这些方式(外形图,表面差异标绘图以及有颜色标码的表面差异标绘图)都是不断发展的新方法-即用数学算法来测定并量化随时间的牙齿磨损情况。将第二份调查表发放给最初参与者中的40个,以查明上述2项评定指标有无提高。该问卷基于表面差异标绘图和有颜色标码的表面差异标绘图二者优点的融合。结果在各方面,外形图与其他评估方式相比,解释困难,实用小;而其他各方式间的差异无显著。第二份调查结果表明,修改后的绘图在让临床医生了解磨损部位和磨损量方面有很高的实用。结论用各种方式结合的绘图方法来表示磨损结果似乎更利于临床医生在临床的使用。

  • 标签: 牙齿磨损 定量表示方法 牙体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充填老年重度磨损磨牙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口内同时具有两颗第一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的患者52例,共104颗患牙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将同一患者口内随机选择一颗第一磨牙为实验组(共52颗),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另一颗第一磨牙为对照组(共52颗),采用磷酸酸蚀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评价标准采用改良USPHS/Ryge评价标准,采用X^2检验,于充填即刻、3、6、12及24个月复查评价。结果:充填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修复体表面情况、边缘密合、边缘着色、色泽协调性、继发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牙髓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酸蚀粘接系统与全酸蚀粘接系统在修复老年人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病例中具有同等的粘接效果,自酸蚀粘接系统可降低术后敏感。

  • 标签: 自酸蚀 重度磨损 全酸蚀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厦门地区部分老年人牙磨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厦门地区370名离退休老干部缺牙和磨损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人牙体磨损率70.2%,Ⅱ°磨损率占52.6%;Ⅲ°占25.3%;磨损牙位分布,前牙磨损率为45.4%.结论:牙体磨损亦是损害老年口腔健康的常见病,临床医生应重视查找和消除牙磨损的潜在因素,并采取积极广泛的牙体修复治疗和提高对老年人口腔保健的宣传.

  • 标签: 老年人 牙磨损 牙缺失 预防医学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观察Mini-SG附着体义齿修复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患者,应用Mini-SG附着体义齿进行修复。结果:经过6个月-5年的临床随访,Mini-SG附着体义齿稳定性能好,患者满意,基牙牙周组织健康。结论:Mini-SG附着体义齿是修复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的较好方法,有利于基牙的牙周组织健康。

  • 标签: Mini-SG附着体 双端游离缺失 磨损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治疗牙体磨损的全面而保守的方法.该方法以微创复合修复术为基础治疗前牙和后牙的龋病。依据组织缺失的严重程度和现存后牙修复体大小.有三种相关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实际上后牙的状况可引导临床医师做出最合适的修复选择。在组织缺失有限和充填体较小的情况下.只须考虑直接修复的方法。对于组织缺失中等和现存的修复体大小中等的病例.建议使用直接和间接复合修复体联合修复。而对于大量组织缺失和修复体较大的病例.通常选择间接修复的方法。通过粘结修复术,主要包括建立直接复合体.可重建以前牙为导向的修复体和正确的笑线;在组织破坏更严重、颊侧形态丧失或牙体变色的情况下.可使用贴面或全冠进行修复。本文的主旨在于.通过使用不破坏牙体硬组织的粘结修复术,从而阻止组织的破坏以及恢复牙齿的正常牙体生物力学性能、功能和美观。

  • 标签: 牙体磨损 病例报告 基础治疗 临床医师 修复术 保守
  • 简介:目的研究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及躯干平衡。方法对35例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下颌偏斜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均不同程度呈“S”型弯曲,正常对照组脊柱基本呈一直线与重力线平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下颌偏斜患者的躯干平衡均为失平衡(失衡角〉1°),正常对照者躯干平衡均在正常范围内(失衡角〈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下颌偏斜患者的脊柱侧弯程度和肩失平衡程度与下颌偏斜程度均呈正相关,并呈线性趋势;④下颌偏斜方向与颈椎段侧弯方向具有异向性,与躯干段侧弯方向具有同向性。结论骨下颌偏斜与脊柱形态和躯干平衡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临床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成人 骨性下颌偏斜 冠状面 脊柱形态 躯干平衡性
  • 简介: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清创 引流 护理
  • 简介:侵袭根颈吸收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以牙根颈部区域吸收为特征的根颈部外吸收。本病在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般由常规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作为一类独特的牙根外吸收病变,常带来较为严重的临床后果,近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侵袭根颈吸收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等一系列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侵袭性根颈吸收 病理学 牙外吸收
  • 简介:对于重度拥挤错He,拔除双尖牙是获得间隙、排齐牙列的唯一的方法。通常,为达到或保持中线正确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绝大多数正畸医生倾向于对称拔牙。但是,如果患者已经因龋病而失去第一磨牙,那么对称拔牙的矫治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作者将报告2个病例,均采取非对称拔牙,并且达到了功能He和良好的面部外观。

  • 标签: 非对称性拔牙 正畸治疗 拔牙
  • 简介:牙源角化囊瘤是一种发生于颌骨内的常见疾病.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的,2005年WHO将其归为良性牙源性肿瘤。由于它具有侵袭和浸润生长及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且常合并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牙源角化囊瘤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系列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牙源角化囊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 生物学行为 因子 特异
  • 简介:目的:探讨牙源角化囊瘤(keratocysiticodontogenictumor,KCOT)开窗减压术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比观察22例牙源角化囊瘤开窗减压术前及二期刮治术后组织学的改变,内容包括上皮形态、上皮及纤维层厚度、纤维层炎症浸润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5%的病例开窗后上皮层不全角化消失同时出现钉突状增生;开窗后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层明显增厚(P〈0.05);纤维层内炎症浸润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牙源角化囊瘤在开窗减压术后表现出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显著增厚和纤维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具体机制及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组织形态学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肌斜颈患者颌面部对称,探讨颈部肌肉功能异常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先天性肌斜颈患者20例(男14,女6),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颌面结构形态、位置的对称。结果面中部、面下部中线均偏向患侧(P〈0.01),患侧面部高度、上颌骨垂直高度、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对侧小(P〈0.01),乳突发育优于对侧;患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P〈0.01),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P〈0.01);同时发生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移位,加重了下颌骨的不对称畸形。结论先天性肌斜颈可以导致儿童早期发生颌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结构与功能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斜颈 替牙期 颌面部对称性 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forsythus,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denticola,Td)与逆行牙髓炎的相关。方法:采集逆行牙髓炎患牙的牙髓组织(40例),应用SYBRGree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监测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Td三种微生物以及总的细菌量。结果:逆行牙髓炎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和Td的检出率分别为22.5%、82.5%和47.5%,三种微生物之间具有协同致病效应,OR值及95%可信区间为2.83(1.26~6.38)。结论:红色复合体(Pg、Tf、Td)与逆行牙髓炎牙髓组织的感染密切相关。

  • 标签: 逆行性牙髓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福赛坦氏菌 齿垢密螺旋体 红色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