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探讨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1在我院眼科以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治疗的578例709眼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族别、职业、长期居住地、泪道手术史、眼睑外伤史、眼部炎症及鼻部疾病、阻塞部位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患者578例中,年龄6月~72岁,平均39.7±8.42岁。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颐1.66(217颐361)。族别方面汉族占64.2%,回族占22.3%,东乡族占11.3%,其他少数民族占2.2%。职业方面农民占62.5%,工人占17.0%,司机占7.1%,其他职业占14.4%。长期居住地方面乡村占61.3%,县镇占23.7%,城市占15.1%。未曾行泪道手术患者占87.5%,曾行一次手术患者占10.6%,曾行两次以上手术患者占1.9%。有眼睑外伤史患者4.0%。常见阻塞部位±次为鼻泪管、泪总管、泪小管、下泪小点。结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具有性别、年龄、族别、职业、眼部炎症及鼻部疾病等因素的分布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明确族别与发病率的关系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防治。

  • 标签: 泪道阻塞性疾病 疾病谱 住院患者
  • 简介:眼内病毒感染多由疱疹病毒家族导致。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以病毒性前葡萄膜炎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较为常见。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及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两者均发生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后期。其他非AIDS患者,如白血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亦可发生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本文结合文献分别对上述眼内病毒感染疾病进行叙述。

  • 标签: 疱疹病毒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简介:目的:测量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鼻泪管管径,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探讨鼻泪管横向直径与鼻泪管阻塞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04/2017-01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152例(患眼179眼,正常眼125眼),其中男25例(患眼28眼,正常眼22眼),女127例(患眼151眼,正常眼103眼),年龄4~87(平均53.44±16.06)岁。所有患者泪道冲洗后灌注30%碘海醇注射液,并立即行泪道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二维重建鼻泪管结构图,于斜冠状位上对鼻泪管及其临近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并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结果: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和正常眼的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中口横向直径最小。结论:骨性鼻泪管横向管径不是形成鼻泪管阻塞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鼻泪管阻塞性疾病 骨性鼻泪管 鼻泪管管径 CT泪道造影
  • 简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是一种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也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群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ARMD包括地图状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两类。由于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近年来Toll样受体3(Toll-likereceptor3,TLR3)与ARMD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TOLL样受体3 单核苷酸多态性 TOLL-LIKE RECEPTOR 3
  • 简介:每年,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数千名婴儿和儿童失去他们的视力和生命,因为一种叫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可治愈的眼癌,通常是因为它没有被及时诊断和治疗。尽管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对罕见,但对受其影响的儿童可能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如果治疗太晚,可能会导致失去眼睛,侵袭大脑并且导致死亡。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致盲性疾病 治愈 中等收入国家 破坏性 儿童
  • 简介:目的:建立适用于本视觉电生理检查室的脑电皮肤电极记录视网膜电图正常值指标,以利于将其用于配合度低的患者。方法:选取2015-03/09来我科检查后诊断为正常者30例51眼,分别采用角膜接触镜电极和皮肤电极记录视网膜电图,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电极检查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幅值上皮肤电极结果均明显低于角膜接触镜电极,其占角膜接触镜电极幅值的比值为20%~30%;但潜伏期较角膜接触镜电极稍提前,其占角膜电极记录结果的比值为95%~96%。结论:将脑电皮肤电极用于配合度低的患者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视网膜功能信息。

  • 标签: 视网膜电图 皮肤电极 正常值
  • 简介:内耳深居颞骨岩部,未能被直接观察到,也甚难取得其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故内耳疾病至今仍是未被清楚查明的一类病变。虽然影像学、功能检测和生物化学检查所得的依据可用于诊断内耳畸形、遗传、药物中毒和外伤等病因可查得的内耳疾病,但发病率高的梅尼埃病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著名的《Schuknecht’s耳病理学》(MerchantSN,NadolJBJr,2010,第3版)一书中仍被列在病因不明或多因性的一章中。其他如影像学明确可见的上半规管裂也被质疑是否负责同耳发生的症状。由于这类内耳疾病病因不明或可能是多因性的,因此目前对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仍多是推理和探索性的。

  • 标签: 内耳疾病 疾病诊治 Schuknech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生物化学检查 病因不明
  • 简介: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眶下间隙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方法分析6例被误诊误治的眶下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被有效控制,面部伤口愈合。结论1.对于面部留有皮瘘的病变,应仔细寻找原因;2.临床医生对眶下间隙感染要有充分认识;3.接诊此类病人时应对相关的牙齿进行检查;4.提高眼、耳鼻喉科医生对边缘学科的诊治水平。

  • 标签: 眶下间隙感染 误诊 误治 原因分析 病例
  • 简介:贝代单抗(bevacizumab)是近几年出现的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在眼科中,对于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可观的应用前景。

  • 标签: BEVACIZUMAB 新生血管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幼儿耳部疾病情况,为制定幼儿人群听力损失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对句容市幼儿园在园幼儿进行耳部疾病的问卷调查及耳科检查。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共调查2.5—7岁幼儿9348人,男性4819人(51.56%)、女性4528人(48.44%)。所调查幼儿的耳部疾病患病率为4.14%,各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4.19%)与女性(4.08%)幼儿耳部疾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患中耳炎242人,占耳部疾病患者的62.50%。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分泌性中耳炎、年龄、耵聍栓塞、急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遗传性家族史、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均与耳部疾病相关。结论目前幼儿人群中,耳部疾病的患病率仍较高,定期体格检查的项目中宜包括耳鼻咽喉科内容,积极制定预防幼儿耳部疾病及听力损失的策略和方案很有必要。

  • 标签: 耳疾病 耳检查 流行病学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鼻眼相关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等临床特点及其诊疗经验。方法对我院1996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141例鼻眼相关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慢性泪囊炎16例、鼻源性眶内蜂窝织炎15例、鼻窦囊肿致眶内并发症11例、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16例、外伤性鼻眶骨骨折65例。结果141例患者经临床常规检查、影像学、病理学和手术探查等均明确诊断。治疗后,16例慢性泪囊炎溢泪症状均消失;15例鼻源性眶内蜂窝织炎痊愈;11例鼻窦囊肿,术后视力、突眼、复视不同程度改善;18例良性肿瘤,术后突眼、复视、视力下降、溢泪不同程度改善;16例恶性肿瘤治疗后,复视、眼球运动及视力障碍、突眼、溢泪等症状不同程度改善缓解;65例外伤性鼻眶骨骨折获痊愈(9例伴视神经损伤中,4例视力有较明显提高,5例视力改善不明显;2例伴眶内侧壁异物在鼻内窥镜下取出)。结论鼻窦与眼眶关系密切,影像学在诊疗上有重要的价值,鼻内镜下鼻内径路治疗鼻眼相关疾病有明显的优势,鼻眼相关疾病常首诊于眼科,应引起相关学科医生的关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40—241)

  • 标签: 鼻眼相关疾病 鼻内镜 影像学 鼻眼相关外科学
  • 简介:患者,女,31岁,孕29wk。以“体检时发现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4mo,WBC下降1wk”入院。患者在孕10wk查体时发现HIV抗体(+),除自觉倦怠外,无其他不适。2mo前查:CD420个/L,予HAART(叠氮胸苷+拉米呋定+耐伟抗平)治疗。入院查体:WBC0.8×10^9/L,Hb100g/L。

  • 标签: 眼部感染 艾滋病 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 入院查体 HAART
  • 简介:目的了解眼部真菌感染病原菌种类和特征.方法对眼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及病原菌鉴定,并对眼部真菌感染的致病菌、发病原因、早期诊断方法、丝状真菌与酵母菌眼部感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为真菌性角膜溃疡,2例为眼内炎.13例(15眼)均为真菌感染,其中痂病镰刀菌3例、尖孢镰刀菌2例、烟曲霉2例、谢瓦曲霉1例、黄曲霉1例、链格孢霉1例、尖端单孢子菌1例、总状毛霉1例、链霉菌1例.结论眼部丝状真菌感染仍以镰刀菌、曲霉为主,但有明显的多样化趋势.

  • 标签: 眼部 丝状真菌 真菌感染 角膜炎 致病菌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探索肺炎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Cpn)与急性咽喉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directimmunofluorescence,DIF)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Cpn特异性抗原,间接微量免疫荧光(microimmunofluorescence,MIF)法检测血浆中Cpn抗体.结果在94例急性咽喉感染患者和87例正常人血浆中,CpnIg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3%(51/94)和32.2%(28/87),P<0.05;CpnIgM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6%(56/94)和12.6%(11/87),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Cpn特异性抗原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78%(59/94)和31.0%(27/87),P<0.05.结论急性咽喉感染与肺炎衣原体有密切关系.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pn特异性抗原可为诊治急性咽喉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急性咽喉炎 肺炎衣原体 微量免疫荧光 Cpn特异性抗原
  • 简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应用趋于广泛的一种辅助检查技术,目前在眼科领域尤其是眼底黄斑病变的检查中非常重要。我们对其在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近视性黄斑病变、黄斑水肿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中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黄斑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听神经瘤误诊为眼科疾病的临床因素。方法对2004.5-2005.5首诊于我科的听神经瘤病例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于该病情发展缓慢,早期症状为非特异性;临床眼科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缺乏系统、针对性检查等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临床眼科医师应了解此病临床特点及眼科可能出现的体征,全面、细致检查是减少误诊有效方法。

  • 标签: 听神经瘤 眼科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治疗严重角膜疾病的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严重角膜疾病患者38例40眼行羊膜移植后观察植片愈合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术后羊膜植片贴覆愈合良好,并于术后2周左右逐渐溶解脱落,角膜透明度改善或溃疡愈合,视力明显改善。结论羊膜成本低、来源广,可成为一种治疗严重角膜疾病的新手段。

  • 标签: amniotic MEMBRANE CORNEAL DISEASE NURSING
  • 简介:目的:提高鼻眼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2006-03/2013-06收治的首诊于眼科的鼻科疾病患者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39例经眼眶、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确诊,37例治愈,2例恶性肿瘤。结论:部分鼻科疾病早期往往无鼻部症状,以眼科症状就诊,如眼科医生对此认识不足极易误诊,因此,对眼科治疗无效时需请耳鼻咽喉科会诊,并提高对鼻眼相关疾病的认识,以免延误治疗。

  • 标签: 眼眶 鼻腔 鼻窦 鼻眼相关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IgG4相关疾病(IgG4-R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3例35眼眼眶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眼眶IgG4-RD患者23例35眼,其中男8例9眼,女15例26眼,年龄28-72(平均52.1)岁。19例30眼来源于泪腺,4例5眼来源于眶内其他部位。以泪腺区肿胀或眼球突出就诊。单侧11例,双侧12例。病程1mo-10a,平均27mo。1例1眼6mo后复发。大体:灰白色结节状肿物,泪腺表面有很薄的纤维膜包绕。组织学特点:泪腺腺泡、导管组织严重萎缩甚至消失,被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淋巴滤泡替代,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例35眼IgG4阳性浆细胞均〉50个/HPF,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结论:眼眶IgG4-RD主要发生于泪腺组织,通过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IgG4的表达可明确诊断。IgG4-RD应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

  • 标签: IGG4 IgG4相关疾病 眼眶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