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感染疾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以我院经微生物培养或临床确诊细菌感染80例、病毒感染80例、细菌合并病毒80例及同时段血培养阴性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为A、B、C、D组,分析比较4组患者血培养采血当日PCT、CRP及WBC计数差异。结果相对于血培养阴性患者,细菌感染患者PCT、CRP及WBC计数均明显增高;病毒感染患者CRP较之均明显增高,PCT、WBC计数较之无差异;细菌感染合并病毒感染者PCT、CRP较之明显增高,但WBC计数较之无差异,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可早期、准确诊断感染疾病,尤其细菌感染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包头地区临床感染疾病致病菌谱的检测与耐药性成因。方法对包头市6所医院感染疾病致病菌检测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272例临床科室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2184株,临床常见感染致病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念珠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5%,因此这些药物已无法起到治疗作用,故无法应用于临床。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因此这两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必须控制细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科学应用。

  • 标签: 感染性 菌谱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血清降钙素原的定量检测在外科感染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外科感染疾病患者90例为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感染研究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性超过健康对照组(P<0.05);感染研究组中重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性超过局部感染患者(P<0.05),局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超过病毒感染患者(P<0.05)。结论外科感染疾病感染情况越严重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数据越高,对于及时发现感染情况实施针对性抗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外科感染性疾病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在感染疾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的尿路感染患者,共140例。培养其中段尿后,将大肠埃希氏菌分离出,共140株。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均占70株。其中对照组大肠埃希氏菌不给予任何处理,实验组70株大肠埃希氏菌给予微生物检验。将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中,轻度感染占31.43%、中度感染占40.00%,重度感染占28.57%;实验组中,轻度、中度以及重度感染分别占60.00%、25.71%、14.29%。实验组轻度感染明显较对照组更高,且重度感染则低于对照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微生物检验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控制感染。为感染疾病的诊治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预防 诊断治疗 微生物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诊断细菌感染疾病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细菌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90例非细菌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可有效诊断细菌感染疾病,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细菌感染性疾病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感染疾病诊断中所呈现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96例疑似感染的儿童和19例体检儿童,将这些儿童分成三组,具体为细菌感染组(46例),病毒感染组(50例),以及对照组(19例)。对三组开展血常规的检查,比较三组儿童的白细胞含量。结果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白细胞含量明显升高,P<0.05;病毒组和对照组比较,白细胞含量不具有明显差异;细菌组和病毒组比较,白细胞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小儿细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可以做好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之间的鉴别,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感染疾病患儿共166例,将患儿按照感染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全部为细菌性感染,对照组患儿全部为病毒性感染,结合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计数和阳性率的比较分析。结果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患儿的全血C反应蛋白和常规中白细胞都显示出了升高状态,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另外观察组全血CRP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C反映蛋白的检测方法方便且快速,加上血常规白细胞联合检验,对于儿科感染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全血C反映蛋白 血常规 儿科 感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PCR与血清学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疾病诊断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儿童EB病毒(EBV)感染疾病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建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收治680例疑似EB病毒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PCR检测技术的诊断过程设定为Ⅰ组,应用血清学检测技术的诊断过程设定为Ⅱ组,对比两组患者的EB病毒(EBV)感染疾病诊断率。结果综合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疑似病例中共有566例被确诊为儿童EB病毒(EBV)感染;Ⅰ组(全血EBV-DNA)的EB病毒(EBV)感染疾病诊断率达到85.68%(485/566),远高于Ⅱ组的43.64%(347/566),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R(全血EBV-DNA)检测技术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在临床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PCR 血清学检测 儿童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气道吸痰专项护理在肺部感染疾病伴气道黏液高分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6月到2016年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治疗肺部感染疾病并伴有气道黏液高分泌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并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对照组2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20例患者,行气道吸痰专项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相关观察指标。结果就护理效果而言,研究组为95%,对照组为70%;就气血分析结果而言,护理后研究组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肺部感染疾病伴气道黏液高分泌患者应用气道吸痰专项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气血状况,实现有效的护理干预。

  • 标签: 肺部感染性疾病 气道黏液高分泌 气道吸痰 专项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联合C反应蛋白(CRP)对新生儿感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罹患感染疾病新生儿60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入院并排除感染疾病的健康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入院时PA、CRP和白细胞计数(WBC),观察组入院时及治疗后3d的PA、CRP和WBC水平变化。结果入院时观察组CRP和W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和WBC明显下降,PA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疾病新生儿的PA显著下降,而CRP水平显著上升,对PA和CRP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新生儿感染疾病预后判断。

  • 标签: C反应蛋白 前白蛋白 新生儿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检测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指标的诊断结果。方法研究时间2014年8月—2017年8月,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72例细菌性感染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采用血常规检查诊断,研究组采用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诊断准确率、检出情况、敏感度、特异性、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对白细胞计数与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显示,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检出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与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性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越高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越高。结论在研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中,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作用诊断细菌性感染的常规手段。

  • 标签: 全血C反应蛋白 血常规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常规检查联合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诊断儿科细菌感染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在2018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221例细菌感染疾病患儿,所有患儿开展血常规检查、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血常规检查和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方法联合检验,比较三种检验诊断结果的阳性率。结果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中,135例患儿检测结果为阳性,诊断阳性率61.1%;血常规检查中,140例患儿检测结果为阳性,诊断阳性率是63.3%;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中,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儿197例,诊断阳性率是89.1%,显著高于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进行单一检验的阳性率,差异显著(χ2=6.277,8.0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查和全血C反应蛋白共同检验用于诊断细菌感染疾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阳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细菌感染性疾病 全血C反应蛋白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中,观察使用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均为在我院儿科治疗的细菌性感染疾病患儿,共60例。治疗时间均为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经过患儿家属同意后,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3组。其中一组患儿单独进行血常规检验(甲组),一组患儿单独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乙组),一组患儿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丙组)。对比三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甲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为63.33%,乙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为66.67%,丙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丙组显著优于甲组与乙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在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进行检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全血c反应蛋白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检验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为提高临床呼吸道感染疾病小儿患者诊断准确度,探究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超敏CRP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4~2016.4期间48例经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疾病小儿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48例入院健康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抽取静脉血,对血液中超敏CRP、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进行检测。结果未治疗时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比率、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指标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指标水平比较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呼吸道感染疾病小儿患者诊断中,对患者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超敏CRP水平进行检查,能有效诊断患者疾病情况,同时反映反映患者恢复情况。

  • 标签: 疾病诊断 呼吸道感染 小儿 血常规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其主要方式则采用C-反应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血常规联合检验。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患者,入选的共80例,并选择了非细菌性感染疾病患儿为对照组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观察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血常规高于对照组,但是血清前白蛋白则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反应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血常规联合检验对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地依据,及早的进行病情的改善治疗。

  • 标签: C-反应蛋白 血清前白蛋白 血常规 细菌性感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诱发ICU感染休克病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126例感染休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患者的治疗结局,将入选患者分为死亡组60例与存活组66例,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病例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病例在年龄、APACHE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平均动脉压、白蛋白、是否接受有创检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白蛋白是诱发ICU感染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ICU感染休克治疗中,将根除病因为基准进行综合治疗,进而降低本病症死亡率,促进转归。

  • 标签: ICU 感染性休克 病死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肺炎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3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两项数据差异均满足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肺炎护理中综合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显著优化新生儿的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感染性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休克患者液体管理的相关内容。方法通过回顾分析以及资料查阅等方式,了解感染休克患者的体液管理内容。结果感染休克患者液体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患者病情各个阶段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抢救、优化、稳定、清除方面的液体管理,保证其生命稳定,避免器官损伤。结论液体管理能够帮助感染休克患者稳定其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液体管理 管理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对淋巴增值性疾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数年后发生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认识。结果本例以发现右上肺结节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但该患为肾移植后,故考虑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Post-transplantlymphoproliferativedisorder),予以R-CHOP方案化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淋巴结肿大及肺部占位性结节消失,更加支持该诊断。结论PTLD淋巴结外病变为首发表现,常容易误诊1,临床上应对此类表现不典型的疾病提高重视,避免误诊。

  • 标签: 肾移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