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保护作用及对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影响。方法将60只青春期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例),假手术组未切除卵巢,其余3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隔天分别皮下注射蓖麻油(对照组)、雌二醇(E2,100ug/kg,E2组)、高剂量E2(500ug/kg,5E2组)4周。将各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min,灌注时间分别为1h(n=5)、6h(n=5)24h(n=5)。测血清E:浓度,小肠粘膜行粘膜病理评分、iNOSmRNA表达及iNOS活性测定。结果对照组、假手术组、E2组5E2组小肠粘膜病理评分分别为3.31±0.12、3.00±0.09、2.57±0.122.98±0.08,iNOSmRNA表达水平拷贝数对数值分别为3.85±0.42、4.86±0.76、5.17±0.344.25±0.41。E2组病理评分低于其它3组(P〈0.01),而iNOS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它3组(P〈0.01)。各组iNOS活性水平与iNOSmRNA表达水平致,E2组iNOS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亦高于假手术组5E2组(P值均〈0.05)。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清E2浓度对数值与病理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iNOSmRNAiNOS活性呈正相关俨值均〈0.01)。结论雌激素对大鼠肠I/R损伤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与iNOS表达增强有关。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局部缺血 雌激素类 一氧化氮合酶 小肠 大鼠
  • 简介:临床前研究证实,外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够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肾损害促进肾脏修复。本文着重讨论MSCs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机制。MSCs向缺血后肾脏靶向归巢与MSCs表达CX-CR4CD44等趋化因子受体有关。MSCs直接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并非MSCs促进肾脏修复主要机制。更主要,MSCs将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系列细胞因子释放微泡,发挥激活肾内细胞、促进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抗纤维化等效应,从而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

  • 标签: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归巢 分化 旁分泌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缺血处理能减轻缺血灌注损伤,但在心脏外科手术效果尚缺乏大组病例报道。该研究观察了缺血处理对法洛四联症患儿心肺保护作用。方法将105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处理组,常规组行常规手术,处理组给予缺血处理,即间断夹闭升主动脉3次。术后以组患者ICU治疗时间、输血量、正肌力药物评分、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以及乳酸代谢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处理组IC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37±21)hVS(54±26)h],输血量及正肌力药物计分明显减少[(308±230)mLvs(526±515)mL(5.9±5.0)vs(10.3±7.7)],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恢复更好,乳酸蓄积明显减少。结论缺血处理对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患儿有心肺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法洛四联症 心脏手术 儿童
  • 简介:目的雄激素对缺氧缺血后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探讨雄激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4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雄激素干预组。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吸入8%氧气92%氮气混合气体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不结扎,不行低氧处理。雄激素干预组模型制成后即刻注射丙酸睾丸酮(25mg/kg)。缺氧缺血(HI)后6h、24h、72h、7d取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Bax蛋白各组大鼠皮质海马表达动态变化。HI后6h、24h、48h断头取脑制作脑匀浆,测定SOD活性MDA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左脑皮质及海马可见少量Bcl-2蛋白Bax蛋白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与HIBD对照组雄激素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72hBcl-2蛋白皮层海马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IBD对照组(P<0.050.01)。雄激素干预组Bax蛋白表达水平HI后24h显著低于HIBD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组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别。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对照组HI后6h大鼠脑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HIBD对照组HI后24hSOD活性降至最低值,MDA含量升至最高。雄激素干预增加了SOD活性,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48hSOD活性均明显高于HIBD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0.01)。雄激素干预亦导致了脑组织MDA含量降低,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MDA含量均明显低于HIBD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雄激素发挥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以及通过减少抗氧化剂消耗抑制氧自由基生成,从而减轻缺氧缺血神经细胞损伤。更多还原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Bcl-2 Bax SOD MDA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和氯胺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兔脑血流及代谢影响.方法制作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缺血组、尼莫地平组氯胺酮组,假手术组为对照组.结果①缺血组于灌注2,6,24h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分别为(14.50±3.25),(14.13±2.96),(14.31±2.96)cm/s,明显低于缺血前[(23.44±3.13)cm/s]及同时间点其它3组(P<0.05),其它3组缺血假手术前后及3组之间大脑中动脉Vm无明显差异.②与缺血假手术前比较,4组缺血再灌注后血乳酸值均明显增高(P<0.05).缺血尼莫地平组灌注后血乳酸动静脉氧压差(AVDO2)明显高于缺血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氯胺酮组(P<0.05).③尼莫地平组血压、心率灌注2h,6h明显低于缺血前及其它3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和氯胺酮均可增加脑血流,氯胺酮同时可减低血乳酸AVDO2,提示小剂量氯胺酮有定脑保护作用.该实验尼莫地平未能改善脑代谢及预后,可能与其心血管抑制副作用有关.

  • 标签: 尼莫地平 氯胺酮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脑保护
  • 简介:缺氧缺血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诱导型氧化氮合酶缺氧、缺血过程中被诱导表达,产生过量氧化氮,导致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死亡,加重神经损伤。抑制诱导型氧化氮合酶表达体内体外实验及临床应用显示了神经保护作用。该文综述了诱导型氧化氮合酶中枢神经系统表达及与缺氧缺血损伤相关,展望了诱导型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作为缺氧缺血损伤治疗策略前景。

  • 标签: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缺氧缺血脑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血脑脊液S-100蛋白(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与脑细胞死亡数相关,并探讨这些蛋白质水平变化机制,方法:采用7d龄SD大鼠HIBD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动态观察HIBD血液脑脊液S-100,NSE水平变化,用RT-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HIBD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S-100,NSE水平表达变化。结果:HI后血液24h,48hS-100分别为(1.205±0.183μg/L(1.235±0.097)μG/L,NSE分别为(3.97±0.228)ηg/ml(3.76±0.234)ηg/ml,对照组S-100NSE分别为(0.645±0.05)μg/L(3.15±0.164)ηg/ml。脑脊液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S-100蛋白 新生儿 NSE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1周内脑皮质细胞线粒体功能影响,探讨HBO对HIBD可能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3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HIBD+HBO组,每组120只。HIBD组HIBD+HBO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暴露于8%O2+92%N2低氧环境2h制备HIBD模型。HIBD+HBO组缺氧缺血后立即予HBO干预(压力为2ATA,每次持续60min,每日1次,连续7d),HIBD组不予HBO干预,正常对照组不予结扎左侧颈总动脉HBO干预。以HIBD模型建立后设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3组于0h、2h、4h、6h、12h、1d、2d、3d、4d、5d、6d7d时点断头处死(各组各时点n=10),取损伤侧脑皮质制备单细胞悬液,予细胞线粒体膜电势(ΔΨm)标记物罗丹明123(Rho123)孵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ho123平均荧光强度(MFL),并以该MFL值作为ΔΨm值。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脑皮质细胞ΔΨm值为(4.66±0.80)MFL,HIBD组各时点脑皮质细胞ΔΨm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点,且最低为0h时点[(2.85±0.56)MFL],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IBD组及HIBD+HBO组脑皮质细胞ΔΨm均呈现降低-恢复-再降低变化规律,组ΔΨm初次降低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初次恢复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2~12h,再次降低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1~4d,HIBD+HBO组ΔΨm再次降低程度更明显且最低为缺氧缺血后3d时点[(2.62±1.03)MFL];③HIBD组脑皮质细胞ΔΨm再次降低后未再回复,而HIBD+HBO组ΔΨm再次降低后,于缺氧缺血后5d时点后开始恢复,67d时点ΔΨm值逐渐趋近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HIBD后0h至3d内不能改善缺氧缺血损伤侧脑皮质细胞线粒体功能,HIBO后过早开始HBO治疗可能导致受损脑皮质细胞损伤,但HBO可能在HIBD后5~7d内可通过改善脑皮质线粒体功能促进HIBD受损细胞功能恢复。

  • 标签: 高压氧 缺氧缺血 一周内 线粒体功能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抑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转录因子FOXO3a信号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HI)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组JNK特异性抑制剂AS601245干预组(JNK抑制剂组)。各组分别在建模后24h处死动物取大脑皮层,应用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JNK、p-JNK、FOXO3a、胞核FOXO3a、胞浆FOXO3a,以及促凋亡蛋白Bim及CC3表达水平;应用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HI后24h,p-JNK蛋白水平增高(P〈0.01);胞核FOXO3a蛋白水平增高,胞浆FOXO3a蛋白水平降低(P〈0.01);Bim及CC3表达水平增高(P〈0.01)。与HI组及DMSO溶剂组相比,JNK抑制剂组p-JNK蛋白水平降低(P〈0.01);胞核FOXO3a蛋白水平降低,胞浆FOXO3a蛋白水平增高(P〈0.01);Bim及CC3表达水平降低(P〈0.01)。JNK抑制剂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较HI组及DMSO溶剂组减少(P〈0.01)。结论新生大鼠HIBD时,JNK发生磷酸化,活性增高;抑制JNK活性可抑制FOXO3a核转位,下调促凋亡蛋白Bim及CC3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 标签: C-JUN氨基末端激酶 FOXO3A 缺氧缺血 凋亡 神经元 新生大鼠
  • 简介:孩子父母生命延续。父母之于子女世间最真挚最无私情感,但爱孩子要讲究方法,其前提要让孩子“身”“心”都能有个健康成长过程。如果将这种爱转化成为“溺爱”,那么,爱也会变成伤害。

  • 标签: 孩子 伤害 溺爱
  • 简介:本课题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住院11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18例,均符合韩玉昆关于HIE诊断标准。全部病例进行了心肌酶谱测定并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病情程度及缺氧关系。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心肌酶谱
  • 简介: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不同稳压时间下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治疗疗效,旨在找出HBO治疗最佳剂量(压力)与时间,为临床上HBO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生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IBD模型组及HBO治疗组,HBO组又根据治疗压力不同分为7组:1ATA,1.25ATA,1.5ATA,1.75ATA,2ATA,2.25ATA及2.5ATA,再选取最佳治疗压力,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2组:稳压30min组60min组,均于HBO治疗7d后(14d龄)处死,观察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左/右脑重比、脑病变率以及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①HIBD组体重增长率[(72.91±21.27)%]降低,左、右脑重比值(0.64±0.16)下降,脑组织匀浆SOD含量[(203.32±57.18)NU/ml]降低而MDA含量[(4.20±0.68)nmol/ml]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HBO治疗后随着HBO治疗压力增高,体重增长率及左/右脑重比值逐渐上升,脑病变率下降,脑组织匀浆SOD含量增加,MDA含量逐渐下降,2.0ATA组[体重增长率(84.14±18.35)%,左右脑重比值(0.85±0.15),SOD含量[(259.20±45.22)NU/ml],MDA含量[(34.62±0.50)nmol/ml]疗效达到最佳,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0.01)。③HBO60min组体重增长率、左/右脑重比值、脑病变率及脑组织匀浆SOD含量均较HBO30min组有所上升,但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ATA压力下、稳压时间为30~60minHBO治疗新生大鼠HIBD时疗效最佳;适当HBO治疗使HIBD大鼠脑组织匀浆中原本降低SOD含量升高,同时使原本增高MDA水平下降。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高压氧 治疗 HIE
  • 简介: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发展为脑卒中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脑卒中逐步被认为儿童重要致病、致死原因。儿童脑卒中发病率要比以往想象要多,且半以上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幸存者中有认知或者运动残疾,危害极大,需要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本文就儿童AIS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复发危险进行较全面阐述,并指出了相关研究方向。

  • 标签: 动脉缺血性脑卒中 儿童 神经影像学 复发危险性 致死原因 临床医生
  • 简介:目的研究PINK1基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影响。方法将野生型PINK1基因敲除型新生小鼠各72只分为野生型假手术组(SWT)、野生型模型组(MWT)、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KO)及基因敲除模型组(MKO)。模型组小鼠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置于低氧舱(含8%氧气92%氮气)2.5h,假手术组不予结扎低氧处理。缺氧缺血处理后24h,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新生小鼠脑梗死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组织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C3)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结果MKO组小鼠脑组织梗死程度较MWT组小鼠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指数降低(P〈0.05);凋亡蛋白CC3表达显著减少(P〈0.05)。MKO组小鼠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较MWT组减少,进步检测证实自噬指标LC3Ⅱ/LC3Ⅰ比值较MWT组降低(P〈0.05)。结论敲除PINK1基因对新生鼠缺血缺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PINK1基因 基因敲除 缺氧缺血 脑损伤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 简介: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松果体内小RNA(miRNA)差异表达,研究其HIBD导致昼夜节律紊乱作用。方法将7日龄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HIBD模型组假手术组,根据Rice-Vannucci法制作HIBD模型,24h后分别取组松果体组织,通过miRNA芯片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筛选出HIBD后高表达miRNA,测定其各组织(肺、肠、胃、肾、大脑皮层、松果体组织)表达差异。利用RT-PCR技术分别测定缺氧缺血后0、24、48、72h松果体中高表达miRNA及靶基因ClockmRNA表达变化。结果miRNA芯片结果结合RT-PCR技术筛选出多个HIBD相关miRNA,其中miRNA-182表达差异明显。miRNA-182松果体组织中高丰度表达。HIBD后24h、48hmiRNA-182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时间点假手术组(P〈0.05);与对应时间点假手术组相比,HIBD后0hClockmRNA表达水平升高,48h时降低,72h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miRNA-182可能参与了HIBD后昼夜节律紊乱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MIRNA miRNA-182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快速诊断方法.方法17例术前诊断为巨结肠患儿,术中分别在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取三份全层标本,以直肠肛门畸形患儿结肠造瘘术后关闭瘘口时结肠标本为正常对照,利用快速AchE染色方法,将标本孵育时间分别确定为1、3、5、10、15、30min,同时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并和正常组比较.结果快速AchE染色法标准孵育时间5min后出现深褐色沉淀,我们可以识别出增生胆碱能神经纤维,而正常组神经纤维不显色,如果结合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神经节细胞使结果更准确.结论这种简单而可靠快速AChE染色方法可以冰冻切片HE染色联合应用在术诊断HDIND,并判断异常肠段范围.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 小儿 诊断 实验 HE染色 冰冻切片
  • 简介: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浆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变化.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42例中度HIE患儿30例正常对照组NPYCGRP急性期恢复期变化以及与脑血流相关.结果观察组NPY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尤以窒息后第2,3天为著[(168.3±10.9)ng/Lvs(86.7±5.4)ng/L],差异有显著(P<0.01);观察组CGRP总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尤以窒息后第2,3天为著[(48.4±3.7)ng/Lvs(81.3±6.8)ng/L],差异有显著(P<0.01).结论NPY,CGRPHIE发病机理可能起重要作用,参与了HIE发生发展;HIE第2~3天脑血管痉挛收缩,应用扩血管治疗最佳时期.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神经肽Y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简介:目的了解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清酶学改变及对病情判断、预后相关.方法对住院治疗99例HIE患儿进行血清酶学检测,并选择同期住院非HIE患儿38例为对照组.结果①HIE病情越重,血清酶升高越显著.②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于疾病初期升高非常显著,病情越重,第1日升高越明显,5日后均显著下降,仅γ-谷氨酰转肽酶呈升高趋势.③CT分度越重,血清酶升高越显著.CT分度轻度与重度之间,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及<0.01.④血清酶升高与预后有显著相关,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清水平治愈组与死亡及病重组、新生儿期后治疗组对比,经显著检验,P<0.01及0.05,表明HIE预后不良者升高尤为显著.结论血清酶水平对病情、预后判断具有价值.

  • 标签: 血清酶学 缺氧缺血性脑病 病情 预后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新生大鼠神经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不同浓度H2O2(0-60μM)诱导氧化应激细胞模型,LDH法检测各种神经细胞损伤程度,MTT法检测各种神经细胞活力;不同浓度H2O2(0~80μM)诱导氧化应激神经元细胞模型,Westernblot检测IGF-1(25ng/mL)施加前后神经元细胞内Akt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未经H2O2处理组相比,不同浓度H2O2处理细胞24h后,大脑皮层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程度均有升高、细胞活力均有降低;但神经元变化更为显著,与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浓度H2O2处理大脑皮层神经元5min后,相比于未经H2O2处理组,可见Akt磷酸化水平呈H2O2浓度依赖降低(均P〈0.01),而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加入25ng/mLIGF-1后,IGF-1能够逆转低浓度H2O2导致神经元细胞Akt磷酸化,与未经H2O2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高浓度H2O2导致Akt磷酸化作用无明显效果,其磷酸化水平均低于未经H2O2处理组(均P〈0.01);经不同浓度H2O2处理1h后,再加入25ng/mLIGF-1,IGF-1处理前后Akt磷酸化水平均已恢复至未经H2O2处理水平(均P〉0.05)。结论大脑皮层神经元对H2O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较其他神经细胞敏感;IGF-1对皮层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氧化应激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神经细胞 新生大鼠
  • 作者: 陈红利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2-09-07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1期
  • 机构: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重庆南川408400
  •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行为发育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分成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干预,比较组新生儿干预前后发育量表评分(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结果:干预前,组新生儿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上述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行为发育能力,影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干预;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行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