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改进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胡桃夹综合征-NCS)的手术方法。方珐对3例明确诊断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结果中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0min、21min及16min。肉眼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5天及第4天,镜下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5天、第7天及第6天。随访4—6月,血尿均未复发。结论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满意。

  • 标签: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 左肾静脉下移术
  • 简介:目的观察描述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在显微镜下腹股沟外环下切口精索脉管系统的中解剖结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泌尿中心男科病区收治的158例(2017年1-12月)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符合手术适应证,给予选择全身麻醉显微镜下腹股沟外环下方1cm处行精索静脉结扎。手术按三层法解剖结构进行操作。中分别观察并记录提睾肌层、精索内筋膜下输精管层及精索内静脉层的动脉、静脉及淋巴管数目。结果精索内静脉层:静脉的数目为(9.7±1.6)条,动脉的数目为(1.7±0.7)条,淋巴管的数目为(4.3±0.9)条;提睾肌层:静脉的数目为(3.0±0.9)条,动脉的数目为(1.5±0.5)条,淋巴管的数目为(1.7±0.8)条;输精管层:静脉的数目为(2.0±1.0)条,动脉的数目为(1.5±0.5)条,淋巴管的数目为(2.0±0.8)条。左右两侧各层静脉、动脉、淋巴管数目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腹股沟外环下切口精索脉管系统的三层解剖结构比较明确及各层的静脉、动脉与淋巴管数目具有一定特点,通过在显微镜的放大作用下,可以清楚地识别并区分各层的静脉、动脉与淋巴管,能有效地避免静脉的漏扎、动脉及淋巴管的误扎,为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治疗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提供解剖学基础。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而行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合并MayoⅡ级者5例,Ⅲ级者4例,Ⅳ级者1例。男9例,女1例。年龄31~73岁,平均(53.9±10.9)岁。肿瘤位于右侧者6例,左侧者4例。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死亡病例。7例患者行开放途径下的下腔静脉癌栓取出+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2例行腹腔镜下手术;1例患者先采用经后腹腔途径联合经腹腔途径下手术,中探查肾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遂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88~556min,平均(399.2±91.5)min。中出血量300~4000mL,平均(1450.0±1136.5)mL。术后住院时间8~39d,平均(16.7±9.6)d。本组10例患者中,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ClavienⅡ级并发4例。ClavienⅣa级并发2例。10例患者随访时间2~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0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1例,为骨转移合并肺转移。1例(10%)出现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使肿瘤切除更彻底,但存在术后并发发生的可能。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较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肾癌 癌栓 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
  • 简介:隐睾为小儿生殖系先天性异常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占男婴疾病4~10%。除部分应用药物治疗有效外,大部分仍需手术治疗。我们自1989年至1993年采用精索、阴囊肉膜固定治疗隐睾46例,固定睾丸51只。术后2个月至一年随访40例,睾丸全部位于阴囊内,发育良好。手术方法全部采用腹股沟斜切口,切开腹外

  • 标签: 阴囊肉膜 固定术 隐睾 精索扭转 睾丸回缩 手术方法
  • 简介: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是动静脉内瘘的首选。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患者增多,前臂动静脉内瘘建立愈加困难,针对此类患者,近年逐渐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传统的高位动静脉内瘘常选择肘上内瘘,我院于2010年开始行肘下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即肘下桡动脉起始段与正中静脉或其交通支吻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术 临床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尿毒症患者 高位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瘘中应用硬膜外导管对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动静脉内瘘成形9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46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和治疗组(B组,51例)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导管扩张及探查,测定两组患者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结果A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52.4±15.4)ml/min,内瘘成熟率为84.8%,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0.9%;B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80.6±16.8)ml/min,内瘘成熟率为96.1%,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3.7%。2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及内瘘成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过程中,应用硬膜外导管探查及扩张,能增加内瘘术后4周时血流量,提高内瘘成熟率,且不增加1年内内瘘血栓发生率。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分析显微镜下低位精索静脉结扎对合并不育的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合并不育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接受显微镜下低位精索静脉结扎手术后的精液质量、阴囊温度、精索静脉内径及配偶怀孕率,记录并发的发生。结果242例患者术后平均精子密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39.68±15.31)×10^6/mLvs.(13.51±5.12)×10^6/mL](P〈0.05)。术后平均精子活力(a+b级)较术前明显提高[(58.44±9.84)%vs.(21.03±10.18)%](P〈0.05),平均a级精子活力也显著提升[(25.06±5.89)%vs.(11.41±4.63)%](P〈0.05)。术后阴囊各部位平均温度与术前相比,其降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茎根部左侧(36.70±0.31)℃vs.(36.89±0.33)℃,右侧(36.65±0.34)℃vs.(36.72±0.39)℃;阴囊中部左侧(36.51±0.29)℃vs.(36.68±0.34)℃,右侧(36.10±0.30)℃vs.(36.57±0.36)℃;阴囊底部左侧(36.20±0.24)℃vs.(36.76±0.21)℃,右侧(36.20±0.24)℃vs.(36.47±0.29)℃](P均〈0.05)。彩超下精索静脉内径在术后降至2mm以下的患者占76.03%(184例)。术后持续随访一年,均未出现睾丸水肿、鞘膜积液、睾丸萎缩等并发,配偶怀孕率达31.8%(77例)。结论显微镜下低位精索静脉结扎能显著改善伴有不育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精液质量,包括精子密度、精子活力(a+b级),以及对阴囊降温机制的恢复有明显作用,提高配偶的怀孕率,且并发少,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不育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方法治疗60例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排尿通畅,54例患者得到6~40个月随访,I-PSS评分由术前的28.64±5.38降至12.86±6.03(P<0.01),残余尿量由(155.62±48.37)mL降至(35.83±9.72)mL(P<0.01),生活质量评分由5.3±0.7降至1.4±0.6(P<0.05),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血钠无明显改变,无电切综合征、永久性尿失禁等并发发生.结论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疗效显著,并发少,安全性好,是重度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治疗 重度前列腺增生症 经尿道汽化电切术 并发症 患者 术前
  • 简介:经皮肾镜取石(percutaneounephrolithotomy,PCNL)是上尿路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法.PCNL所导致的手术并发不仅影响到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而且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本文将对PCNL的严重并发出血、感染性休克和结肠损伤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帮助PCNL安全开展.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 出血 结肠损伤 感染性休克 预防 处理
  •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肾造瘘中肾静脉损伤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4年间经皮肾造瘘及经皮肾镜取石发生的3例肾静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例,女性2例;均在建立经皮肾通道过程中发生导丝穿入肾静脉,肾造瘘管沿导丝误入肾静脉及腔静脉,术后经CT检查明确。3例患者术后均在彩超监测下分次逐步拔除肾造瘘管。结果3例患者拔除肾造瘘管后,未发生肾静脉瘘口出血,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未出现肾功能损害。结论经皮肾造瘘中发生肾造瘘管误入肾静脉后,采用留置并夹闭肾造瘘管、分次逐步拔除肾造瘘管是安全可靠的,可以避免外科手术干预。

  • 标签: 经皮肾造瘘 肾静脉 损伤 肾造瘘管 超声引导
  • 简介:目的探讨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输尿管离断成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男性4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CTU或MRU检查诊断为右侧腔静脉后输尿管,均伴有右肾积水和上段输尿管扩张。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下输尿管离断成形。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出现。术后1月拔除双J管,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平均随访18月,显示右肾积水显著减少。结论本组6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行腹膜后腹腔镜下输尿管离断成形均获成功,该手术安全性高、疗效肯定、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腔静脉后输尿管 后腹腔镜 输尿管离断成形术
  • 简介: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男性患者致死率第二位的肿瘤。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已经成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该手术的主要并发包括:血管损伤、直肠损伤、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性功能障碍等。本文分享我们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的经验,探讨该式相关并发的预防和处理。

  • 标签: 前列腺癌 腹腔镜 前列腺癌根治术
  • 简介:目的用尿动力学来评估目前两种流行式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1年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1年间在本院接受手术的9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一组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另一组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统计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各项常规指标及尿动力学检查指标,观察两种式术后1年的疗效。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接受前列腺电切68例,剜除23例。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及等级(BOOL)、最大尿道闭合压(Pura.clos.max)、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比率(DO)、再次手术率等指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残余尿、最大逼尿肌压、前列腺部尿道压、前列腺部尿道长度、早期尿失禁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组前列腺部尿道压力及长度下降更明显(P〈0.05),但早期尿失禁比例较高(电切组2.9%,剜除组17.4%,P=0.034)。结论两种式术后1年时疗效相当,剜除组切除组织更彻底,远期预期效果更好,但临床开展早期容易出现尿失禁。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尿动力学检查
  • 简介: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对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铲状电极经尿道汽化联合电切治疗75岁以上高危高龄BPH患者68例。结果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9.8±19.3)min,中出血少,均未输血,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及真性尿失禁发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值由术前26.7降至8.4分,平均最大尿流率(Qmax)由8.2mL/s增至15.3mL/s,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随访3~18个月,平均(12.5±4.2)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均排尿通畅。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有心、脑、肝、肾等系统疾病加重。结论应用铲状电极经尿道汽化切割增生组织速度较快,联合电切环修切,安全性高、并发少、疗效确切,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高危BPH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明显拓宽了BPH的手术适应证。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 高龄高危
  • 简介: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近年来,随着老年患者数量上升,糖尿病、高血压病造成慢性肾衰竭的比例增高,对肢体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行动静脉瘘手术的机会大大减少,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净化中的血管通路之一,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加。

  • 标签: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临床应用 肾病患者 血管通路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 简介:笔者于1991年1月~2001年12月对门诊及住院血透和血液灌流病人共进行股静脉穿刺插管200例,除2例误入股动脉,1例穿刺失败外,均获成功,成功率为98.5%,血流量均能满足透析需要.

  • 标签: 股静脉 穿刺插管 血液透析 护理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治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1月~2011年01月1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AKI的患者采用CVVHD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存活,2例死亡。存活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动脉氧分压、中心静脉压在CVVHD过程中波动于正常范围,血肌酐、尿素氮、血钾水平在治疗后显著下降,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CVVHD是救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AKI患者的有效手段,仍需病例的积累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血液透析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急性肾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percutaneoustransluminalballoon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tenting,PTS)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经血管造影检查存在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18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插管史,平均留置时间(3.0±0.4)个月。PTA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S后缓慢放气。PTS18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4枚,2例为左侧锁骨下静脉狭窄,使用血管球囊扩张成后残留狭窄严重,植入10mm×62mm自膨式支架,另2例为右侧无名静脉狭窄,植入12mm×62mm自膨式支架。结果发生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18例均行PTA进行治疗,术后予双嘧达莫50mg,口服3次/d,随访6~12个月,其中2例出现再次狭窄,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肿胀,3个月后再次予以PTS,术后3d予以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随访至今无肿胀发生,手术成功。结论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狭窄 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 血管支架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