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脊索瘤中E-cadherin和P120ct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局部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脊柱脊索瘤标本和5例胎儿脊索组织标本中E-cadherin和P120ctn的表达情况。结果脊索瘤标本中E-cadherin和P120ctn的胞膜表达减低率分别为75.0%(30例)和67.5%(21例)。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侵犯的椎节数目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120ctn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P〈0.01)。二者均与肿瘤的平均复发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和P〈0.01)。另外,E-cadherin和P120ctn的表达下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证实P120ctn和肿瘤病理分级是脊柱脊索瘤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脊柱脊索瘤中常发生E-cadherin和P120ctn的胞膜表达下调,且与脊柱脊索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均是肿瘤侵袭和局部复发的有价值的生物学预测指标,P120ctn是脊柱脊索瘤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脊索瘤 钙粘着糖蛋白类 染色与标记 P120CTN
  • 简介:目的研究山羊椎间盘损伤后的组织学改变及P物质(substanceP,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在损伤纤维中的分布。方法15只山羊,用直径1.2mm的穿刺针刀刺伤L5/L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层和L6/L7后部纤维环内侧,以L4/L5椎间盘作为完整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损伤后3周、3个月、6个月随机处死5只山羊。观察实验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组织学改变和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L6/L7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内层损伤后3周均未愈合。损伤3个月及6个月时,在L6/L7椎间盘的右后外1/4区很容易检测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沿穿刺通道及周围组织向内生长。L4/L5/L6椎间盘相同区域未检测到相关免疫染色阳性反应神经纤维。结论经山羊椎间盘前方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后,纤维环内层很难愈合,并出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

  • 标签: 山羊 腰椎 椎间盘 神经纤维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CYP3A7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绝经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定185名内蒙古地区健康绝经期妇女经SspI酶切后CYP3A7基因多态性,同时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前臂骨密度。结果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正常组TT型84.4%,TG15.0%,GG0.7%,骨质疏松组TT型71.1%,TG26.3%,GG2.6%,等位基因频率正常组T为91.8%,G为8.2%;骨质疏松组T为84.2%,G为15.8%。通过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身高、体重、BMI,结果显示,CYP3A7基因型与左前臂BMD有相关性(P〈0.05)。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YP3A7基因型与蒙古族妇女前臂BMD有关联(P〈0.05),可作为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因素。

  • 标签: 蒙古族妇女 骨质疏松症 CYP3A7基因多态性 骨密度
  • 简介:目的基于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相关指标及其临床症状积分,探讨金天格胶囊防治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78例膝关节炎患者,按就诊顺序,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金天格胶囊、对照组予阿伦磷酸钠,连续干预12周,分别收集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及12周症状积分变化;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关节液中P38α、P38γ、MMP-13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92%,对照组总有效率58.97%,经统计学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计分分别为(6.20±1.71)、(6.27±1.86),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VAS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12周治疗组VAS积分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KOA患者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指标及MMP-13mRNA变化均呈上升趋势;治疗后,治疗组MKK4、P38αmRNA变化较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P38γ、MMP13mRNA变化呈下降趋势,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金天格胶囊具有明确缓解膝关节炎疼痛效用,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较少MMP-13表达相关。

  • 标签: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金天格胶囊 膝骨关节炎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不同年龄阶段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type1N-terminalpropeptide,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C-telopeptideoftype1collagen,β-CTX)水平的分布趋势差异并初步建立两者的参考区间.方法以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符合入组标准的272名30~54岁女性血清P1NP和β-CTX水平进行检测.以5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Kolmogorov-SmirnovZ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两者的组间分布趋势差异,确定参考人群的特异年龄段,并应用非参数方法建立参考区间.结果272名入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39.51±5.85)岁,总体P1NP与β-CTX水平呈非正态分布.35~39岁与40~44岁的血清P1NP与β-CTX水平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30~34岁及45~49岁水平分别与35~44岁水平的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将35~44岁年龄段的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参考人群,由此所建立的血清P1NP参考区间为:17.95~65.60ng/mL,血清β-CTX参考区间为0.10~0.49ng/mL.结论北京地区35~44岁健康绝经期前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P1NP和β-CTX水平分布趋势相对平稳,受变异因素影响最小,两者在此年龄段人群的测定结果适宜作为建立参考区间的参考值.

  • 标签: 骨转换标志物 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肽 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 参考区间 健康绝经期前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arthritisfibroblast-likesynoviocytes,RA-FLS)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经原代培养,应用3~5代传代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按照不同方法处理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低剂量汉黄芩素组(终浓度为20μg/mL)、中剂量汉黄芩素组(终浓度为50μg/mL)、高剂量汉黄芩素组(终浓度为100μg/mL)、100μg/mL汉黄芩素+NAC组、100μg/mL汉黄芩素+SB203580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membranepotential,MMP),DCFH-DA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p38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剂量汉黄芩素均能够抑制RA-FLS细胞的增殖,增加其凋亡,降低MMP以及增加ROS水平,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关系。ROS清除剂NAC和p38抑制剂SB203580可以明显降低汉黄芩素诱导的RA-FLS细胞的凋亡,并且5mmol/LNAC下调汉黄芩素引起的p38MAPK磷酸化。结论汉黄芩素能够诱导RA-FLS细胞凋亡,ROS/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其凋亡的过程。

  • 标签: 汉黄芩素 类风湿关节炎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细胞凋亡 中医中药
  • 简介:《脊髓医学》(第2版)作为美国脊髓损伤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的教科书,由国际著名脊髓损伤外科、康复专家,美国脊髓损伤专业人员协会(ASCIP)主席,Kessler康复研究中心医疗主管和脊髓损伤康复项目负责人StevenKirshblum教授主持编写,邀请了多国几十位脊髓损伤外科、康复科专家编写而成。全书约100万字,分36章,详细介绍了脊柱、脊髓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脊髓损伤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对复杂脊髓损伤的诊断急救、手术处理、并发症处理、术后康复等,以及脊髓损伤康复过程中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等,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使脊髓损伤相关专业医生,包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专业的医生,通过这一本书可以全面、充分了解脊髓损伤相关知识与技术,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更佳的选择。

  • 标签: 脊髓损伤 康复研究 专家编写 住院医师 专科医师培训 康复专家
  • 简介:由骨科知名专家科毛宾尧教授主编的《髋关节外科学》(第2版)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我国24位著名骨科专家联袂执笔,全面介绍了国内外髋关节外科的新成果、新认识、新疗效和新取向。全书分九篇三十四章,首篇为髋关节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介绍了世界髋关节外科的发展现状,借助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数字技术、髋部疼痛与切口和选择等均有详尽介绍;

  • 标签: 关节外科学 出版 髋关节外科 骨科专家 科学基础 生物力学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于2013年8月28日因"检查发现右第2前肋骨肿物9天"入院。查体:右侧腋窝顶部局部隆起,触诊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大小约5cm×4cm×4cm。外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壁见一约6.4cm×4.0cm×5.0cm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多发斑点状致密影,右第2前肋骨质破坏、吸收、边界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 标签: 软骨母细胞瘤 软组织密度影 均匀强化 增强扫描 斑点状 局部隆起
  • 简介:大量维生素K2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展示了其在维护广泛人群骨健康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本文根据文献,从维生素K的种类、分布、来源、人体存在的维生素K2匮乏、维生素K2在人体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及与常见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综述,为包括日趋凸显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及其他更广泛人群的骨亚健康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较完整的认识及新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维生素K2 骨质疏松 营养补充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合并不同骨量患者血浆中转录受体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mRNA表达与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T2DM+骨量正常组(A组)50例、T2DM合并骨量减少组(B组)50例、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C组)50例。收集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50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外周血中Runx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A组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plasmaghl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较NC组明显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P<0.05);②C组25(OH)D、Runx2mRNA水平显著低于NC组、A组及B组;B组低于NC组及A组;A组低于NC组,即C组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骨量 转录受体相关转录因子-2 25羟维生素D 骨质疏松
  • 简介:由我国著名人工关节专家毛宾尧、庞清江、吕厚山、戴魁戎等编写的《人工髋关节外科学》(修订版)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人工髋关节的新成果、新认识、新疗效和新取向。全书分四篇三十一章,第一篇系统阐述了世界人工髋关节的发展史和我国这方面的发展现状,借助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关节镜,并对人工关节的材料学和定制假体,以及假体界面磨损与松动、髋关节功能评价和临床选择假体的原则等均有详尽介绍;

  • 标签: 《人工髋关节外科学》 出版 关节功能评价 人工关节 生物力学 临床选择
  • 简介:本实验研究切除卵巢造成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通过观测红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和Ca^2+-Mg^2+-ATP酶的活性,探讨肾虚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中肌醇脂质系统的变化,并结合全身和脊柱骨密度(BMD)指标观察了补肾中药(密骨灵)的疗效,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空白组和阳性药(骨疏康颗粒剂)对照组进行对照,探讨补肾法的防治机理。结果表明:模型空白组大鼠红细胞膜PKC和Ca^2+-Mg^2+-ATP酶、Mg^2+-ATP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密骨灵组与骨疏康组大鼠全身、脊柱BMD和红细胞膜PKC、Ca^2+-Mg^2+-ATP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模型空白组(p均<0.05),并且与正常组大鼠无明显差别(p均>0.05);密骨灵组大鼠红细胞膜Mg^2+-ATP酶活性高于模型空白组和骨疏康组(p<0.05),并且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密骨灵组大鼠红细胞膜PKC活性高于骨疏康组(p<0.05)。结论:肾虚骨质疏松症具有红细胞膜PKC和Ca^2+-Mg^2+-ATP酶、Mg^2+-ATP酶活性的改变,密骨灵可以恢复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全身骨量,达到防治目的,补肾中药可以恢复红细胞膜PKC活性和钙镁泵的活性,是补肾中药防治肾虚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环节之一。

  • 标签: 红细胞膜 PKC 骨质疏松症 大鼠 肾虚 补肾中药
  • 简介:人体骨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吸收旧骨和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形成新骨的动态平衡的过程。Runx2(corebindingfactoralphal1,核心结合因子a1)是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促进骨形成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调控成骨细胞特异性细胞外基质蛋白基因的表达和成骨细胞周期参与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本文就Runx2在骨代谢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RUNX2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代谢
  • 简介:胸椎管狭窄症是胸椎及其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致胸椎管有效容积减少,产生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本病发病率较低,保守治疗效果差,常需手术治疗。该疾病病史较长,呈缓慢发展,常累及双下肢致感觉运动障碍,较少发生在单侧。我科经手术治疗证实2例胸椎管狭窄致急性单下肢瘫患者,术后患者恢复效果良好,将其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管狭窄症 单下肢 感觉运动障碍 神经根压迫 黄韧带骨化 理货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C2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运用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C2型股骨远端骨折,男8例,女10例,年龄36~80岁,平均56岁。摔伤8例,车祸伤10例。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2±10.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40周,平均(19.8±7.2)周。2例发生延迟愈合,限制负重后均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95°~135°,平均(114.7±13.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0~3分,平均(1.0±0.9)分,1例在长时间行走时出现轻中度疼痛,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根据Schatzter-Lambert评分系统,优7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是治疗C2型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重建钢板
  • 简介:目的探讨SIRT2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cord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SCI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2部分,共54只SD雄性大鼠,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共30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脊髓组织SIRT2随再灌注时间改变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其中24只实验动物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缺血1h再灌注后6h、12h和24h组,每组6只。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空白对照组及再灌注24h组SIRT2表达及定位情况,实验大鼠共6只,每组3只。第二部分,SIRT2特异性抑制剂AGK-2的应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进行4种不同处理,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DMSO组(P组),AGK-21mmol/L组(T1组)、AGK-25mmol/L组(T2组)。分别评价缺血后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氧化应激水平。结果再灌注6h,12h,24h后,RT-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SIRT2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升高(P〈0.05);行为学评分显示T2组神经损害更为严重(P〈0.05),MDA水平T2组较S组明显升高,P组与T1组无明显差异。SOD活力与MDA水平相对应。结论SIRT2随脊髓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增加,表明SIRT2可能通过降低脊髓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减轻SCII。

  • 标签: 大鼠 脊髓 再灌注损伤 基因表达 氧化性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将300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按T值分成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骨代谢指标,分析血脂各成分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结果(1)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HDL—C与OT、TrACP、uNTX/Cr存在正相关(r1=0.134,P1=0.020;r2=0.181,P2=0.002;r3=0.126,P3=0.030),与BALP无相关性;TC与TrACP呈负相关(r=-0.153,P=0.038),与OT、BALP、uNTX/Cr无相关性;TG、LDL—C与OT、BALP、TrACP、uNTX/Cr均无相关性。(2)在校正年龄、绝经年限和BMI影响因素后,HDL—C与TrACP、uNTX/Cr仍存在正相关(r1=0.160,P1=0.010;r1=0.125,P2=0.045),而HDL—C与OT、TC与TrACP间的相关性失去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HDL—C与TrACP、uNTX/Cr存在正相关,与OT、BALP无相关性;而TC、TG、LDL—C与OT、BALP、TrACP、uNTX/Cr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血脂 骨质疏松 骨代谢 2型糖尿病 绝经后
  • 简介:肱骨干中下部骨折手术内固定,传统手术入路多采用上臂外侧、前外侧切口,因过度牵拉造成桡神经麻痹、损伤,内固定不牢靠造成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临床并不少见,自1998年~2000年3年间,我们采用上臂后侧入路(Henry1966)治疗肱骨干下2/3骨折,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上臂后侧入路 治疗 胫骨干下2/3 肱骨骨折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报道采用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治疗药物不敏感型化脓性椎体骨髓炎(PVO)的结果。治疗时对颈椎、胸椎和腰椎采用前路/后路清创术且使用器械固定融合脊柱。在2003~2005年间,共有14例PVO患者进行了脊柱360°融合,

  • 标签: 脊柱骨髓炎 治疗药物 化脓性 BMP-2 骨形态发生蛋白 病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