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脊柱螺钉置入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外伤修复、脊柱融合、脊柱矫形等手术中。徒手置钉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螺钉置入技术,但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的颈椎以及脊柱畸形手术[1-5],螺钉的误置以及误置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3,6]仍然困扰着术者[7-9]。虽然以CT导航为代表的导航系统可以给置钉带来较大的帮助[10],但因其设备昂贵,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有一定困难,且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辐射也给术者和患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 标签: 脊柱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中,采用Mimics软件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三维模型。按胫骨平台三柱分型重新进行分型,在3D打印模型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体位,并进行骨折的准确复位及钢板放置的选择等模拟手术。结果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模型能准确反映出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可准确的进行骨折的三柱分型,可初步实现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前手术设计。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临床可行性良好,可作为术前准备的常规项目。

  • 标签: 3D打印 胫骨平台骨折 模拟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TIL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10例应用3D打印模板导航置钉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一般情况相似的1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下肢无临床表现侧在3D打印模板导航下置入螺钉(模板侧),下肢有临床表现侧切开后经Wiltse入路顺导针置入螺钉(穿刺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次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模板侧透视时间及次数少于穿刺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2级螺钉,对照组2级螺钉有4枚。0级螺钉比例,试验组两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应用于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虽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皮肤移动、体位变化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但仍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微创置钉技术。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数字“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

  • 标签: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 简介:从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情况入手,探讨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活性代谢产物种类以及活性维生素D监测的临床意义,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使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做到个体治疗。

  • 标签: 老年 骨质疏松症 25(OH)D3
  • 简介:目的同时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体内25(OH)D3水平,分析两者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50例住院患者,对同-血清样本分别用LC-MS/MS法和ELISA法测定25(OH)D3水平,同时用LC-MS/MS法测定25(OH)D2的水平。结果LC-MS/MS法测定的维生素D3的均数为14.99±6.51ng/mL,酶联免疫法测定的均数为20.91±9.70ng/mL,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25(P〈0.01),线性相关方程为维生素D3(LC-MS/MS法)=4.829+0.486×维生素D3(ELISA法)。LC-MS/MS法组25(OH)D3浓度高于20ng/mL的比例17%,酶联免疫法组为52%,LC-MS/MS法组的25(OH)D2和25(OH)D3总浓度高于20ng/mL的为24%。25(OH)D2占25(OH)D总量的8.4%。结论LC—MS/MS法测定的维生素D3的数值明显低于ELISA法,两者正相关性较高,可经方程互换。酶联免疫法低估了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检测25(OH)D3的同时需测定25(OH)D2浓度。

  • 标签: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MS) 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25(OH)D3
  • 简介:目的了解苏州市民维生素D现况,为提高苏州市民骨健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选取7~96岁苏州市民301人,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3)水平。结果112名男性和183名女性参加了检测,平均年龄59.97±19.08岁;99.3%的苏州市民维生素D缺乏,其中64.5%为严重缺乏;不同类型人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X^2=67.096,P〈0.0001),不同性别(X^2=1.918,P=0.166)、不同年龄(X^2=6.792,P=0.34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苏州市民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导致严重的骨健康问题。人群中长期严重缺乏维生素D对骨代谢产生的副作用值得进一步跟踪研究。

  • 标签: 苏州市民 维生素D 骨质疏松
  • 简介:维生素D是前激素(prohormone),它的发现及其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为治愈佝偻病和成人软骨症开辟了有效途径。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参与调节人体内钙、磷代谢及骨的形成,并有抑制细胞生长、调节免疫作用的功能,尤其对骨质疏松症、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有防治的功效。正因如此,人们对维生素D的健康效能有着广泛的期待,可是摄入维生素D的同时又担心因过量而引起毒副作用。本文从维生素D的代谢和调控两方面来讨论维生素D激素系统的作用及自我保护功能。

  • 标签: 维生素D 代谢 功能 毒副作用 调控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ERM)雷洛昔芬对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雷洛昔芬(10^-9mol/L、10^-8mol/L、10^-7mol/L)处理培养3T3-E1细胞,另设空白对照组,24h后检测各指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使用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检测细胞内IRE-1、ATF6、eIF2α的表达.结果雷洛昔芬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促进3T3-E1细胞增殖(P〈0.05),随着雷洛昔芬浓度的增高,细胞增殖程度升高(P〈0.05),高浓度的雷洛昔芬(10^-7mol/L)促增殖能力最强;雷洛昔芬不同浓度处理后各组ALP活力增加(P〈0.05),而且高浓度雷洛昔芬(10^-7mol/L)升高ALP活力较明显;IRE-1、ATF6及eIF2α的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雷洛昔芬可能通过上调IRE-1、ATF6及eIF2α的表达促进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

  • 标签: 成骨细胞 雷洛昔芬 细胞增殖 内质网应激 骨质疏松 绝经后
  • 简介:维生素D作为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的重要激素,对机体骨与矿物质盐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Graves病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偏低,这可能预示着Graves病患者机体内将出现一系列骨代谢紊乱的发生,测量Graves病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有助于Graves病相关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预防.此外,还有研究者发现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Graves病的发生发展,而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Graves病的预防和治疗.本文将对维生素D与Graves病相关性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维生素D GRAVES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观察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早期分泌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与糖尿病(DM)防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6名为糖尿病组,健康中青年男性58名为对照组(NC),测定25-(OH)D3、糖化血红蛋白浓度(HbA1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同期进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结果①糖尿病组25-(OH)D3、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6min胰岛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TG、F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PB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对25-(OH)D3水平有影响(P<0.05);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的25-(OH)D3水平最高,糖尿病组有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25-(OH)D3水平最低(P<0.01)。③相关分析显示25-(OH)D3与HbA1c、BMI和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分泌的峰值倍数呈正相关;调整BMI后25-(OH)D3与HOMA-β呈正相关(P<0.05)。结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下降明显,维生素D水平影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早期分泌功能,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糖尿病防治的手段之一。

  • 标签: 糖尿病防治 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证实维生素D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程度,从而具有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维生素D的作用通过维生素D受体来实现,现已知维生素D受体基因存在变异,而这些变异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作用。本文拟就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变异与动脉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 简介:肱骨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愈合率高.并发症少,但由于外固定时间长、痛苦大、畸形愈合率高,并且易过牵造成不愈合或造成延迟愈合。近年来由于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肱骨骨折内固定已被广大患者接受,但肱骨中下1/3骨折内固定仍易引起骨不愈合和桡神经损伤的并发症。从1987年~1996年我对39例肱骨中下1/3骨折进行了内固定,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并发症 肱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 临床报告 内固定技术 畸形愈合
  • 简介:目的应用胰岛素(INSU)、阿仑膦酸钠(ALEN)干预体外高糖环境下培养的MC3T3-E1,探讨胰岛素、阿仑膦酸钠对MC3T3-E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DMEM培养基培养MC3T3-E1细胞并以高糖(30mmol·L^-1)、INSU(10-mol·L^-1)、ALEN(10^-7mol·L^-1)进行干预,按①对照组(NG);②高糖组(HG);③高糖+胰岛素组(HG+INSU);④高糖+阿仑膦酸钠组(HG+ALEN);⑤高糖+胰岛素+阿仑膦酸钠组(HG+INSU+ALEN)进行分组,抽取24h样本,采用对5.溴-2-脱氧尿嘧啶的嵌入法检测增殖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胰岛素和阿仑膦酸钠均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HG+INSU+ALEN组促增殖作用最显著(P〈0.05),在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的凋亡率对于单-加用胰岛素和阿仑膦酸钠均有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但HG+INSU+ALEN组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INSU、ALEN可以增加MC3T3-E1细胞数量,使其凋亡率降低,INSU、ALEN对高糖环境下MC3T3-E1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MC3T3-E1细胞 胰岛素 阿仑膦酸钠 增殖 凋亡
  • 简介:胫骨平台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占所有骨折的1.3%[1],占老年人群骨折的8%[2],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骨折之一。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损伤等[3],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复杂的类型变化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有研究表明术后10年需要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大约有7.3%[4],因此正确的术前诊断及明确的骨折分型,对于手术计划的制订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数字骨科学 关节内骨折 骨折分型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韧带
  • 简介: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管狭窄,甚至节段性不稳,进而出现下腰痛等临床症状。以往认为脊柱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下腰痛的金标准。虽然传统的脊柱融合术可达〉90%的融合率,但临床疗效却没能相应提高。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胫腓骨下1/3骨折在治疗上仍比较棘手,尤其是开放性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清创后用钢板髓内针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感染、钢板外露、骨不连、关节僵硬等弊端.自1996年至2002年12月,我们采用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下1/3骨折共89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治疗 胫腓骨 单臂外固定架 开放性骨折 关节僵硬 钢板外露
  • 简介:对胫腓骨下1/3四块以上的粉碎骨折多主张非手术治疗。92~94年初作者采用梅花针加钢丝环扎治疗12例该型成人病例,术后不用外固定,并早期功能锻炼。随访半年均在20周内达骨性愈合,膝踝功能良好。作者认为梅花髓内针加钢丝环扎是治疗下1/3粉碎性胫腓骨骨折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髓针
  • 简介: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基质金属蛋白-3(MMP-3)在人类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对照组为取自脊柱侧凸患者的正常腰椎间盘组织;实验组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2组椎间盘组织中uPA及MMP-3的光密度值。结果uPA和MMP-3在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平均光密度值较正常椎间盘组织中的平均光密度值表达明显升高;相关分析显示突出椎间盘中uPA、MMP-3呈正相关关系。结论uPA和MMP-3均可能参与了人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且MMP-3与uPA在人类退变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

  • 标签: 椎间盘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质溶解素1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与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