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钛涂层、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和钛+HA复合涂层螺钉置入体内后早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年比犬32只平均分为4组:普通螺钉对照组(对照组)、HA涂层螺钉组(HA组)、钛涂层螺钉组(钛组)、钛+HA复合涂层螺钉组(复合组)。每组4只用该组相应螺钉固定于C2~7作为无应力螺钉测试组(无应力组),共测试32枚螺钉,其中16枚螺钉作旋出扭矩测试,16枚螺钉作拔出力测试。记录旋出扭矩峰值、拔出力峰值和拔出能量。每组另4只作C4/C5椎间融合后采用该组螺钉+钛板固定于C4,5椎体上作为应力螺钉测试组(应力组)。每组16枚螺钉作抗拔出力测试。记录螺钉的拔出力峰值和拔出能量。结果在应力及非应力条件下,各组螺钉旋出扭矩峰值、拔出力峰值、断裂能量比较,HA组〉复合组〉钛组〉对照组。结论螺钉表面涂层能提高螺钉-骨组织界面的结合力。HA涂层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好,钛涂层+HA复合涂层其次,提示HA的生物活性在置入早期可能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 标签: 骨钉 生物力学 动物 实验
  • 简介:目的:观察吡列酮(Pioglitazone)对趋化素诱导成骨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探讨吡列酮改善成骨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成骨细胞随机分组,选取适宜浓度的趋化素(Chemerin)进行诱导后,加入吡列酮,观察成骨细胞活力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趋化蛋白1(MCP-1)、E选择素(E-selection)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成骨细胞黏附分子1(ICAM=1)、需肌醇跨膜激酶/核酸内切酶1(inositol-requiringtransmembranekinase/endonuclease1,IRE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protein78,GRP78)的表达变化,探究内质网应激反应在此过程中作用。结果MTT法检测提示加入Pioglitazone后对成骨细胞活力未见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ICAM-1、MCP-1、E-selection、IRE1、GRP78、在Chemerin组的指标较高(P<0.05),而Pioglitazone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hemerin所诱导的上述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当吡列酮浓度为20μmol/L时效果最显著。结论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趋化素诱导成骨细胞代谢中的细胞凋亡过程,吡列酮可抑制趋化素的作用,对成骨细胞具有保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

  • 标签: 吡格列酮 趋化素 成骨细胞 内质网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骨纤维结构不良症(F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113例F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为2~75岁的113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63例,平均发病年龄(26.0±16.3)岁,其中31岁以下占62.8%。主诉局部疼痛者79例,肿胀畸形者42例,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者19例,发生病理性骨折21例;其中单骨型91例(79.6%),共累及全身骨骼161块,以股骨最常受累;46例(40.7%)患者血碱性磷酸酶(ALP)升高,中位数为94IU/L,3例患者出现低血磷;X线表现为病灶部位呈毛玻璃样变、丝瓜瓤及囊性膨胀性改变等;骨核素显像(ECT)表现为特征性放射性浓聚。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11~30岁之间,常单骨发病,股骨最易受累,因此,临床上对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的青少年,应及早行X线和血ALP等检查,以减少误诊。

  • 标签: 骨纤维结构不良 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西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95例,随机分为3组,二甲双胍(metformin,M)+阿卡波糖组(acarbose,A)(M+A组)32例、西列汀(sitagliptin,S)+阿卡波糖组(S+A组)31例、西列汀+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组(S+M+A组)32例,治疗随访48周。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测定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2-hourpostprandialplasma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hemoglobinA1c,HbA1c)、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D]、骨钙素(osteocalcin,OC)、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系列(β-cterminalcross-linkedtelpeptide,β-CTX)、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phosphatase,b-ALP)。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测定患者腰椎2-4及股骨颈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比较各组治疗前后BMI、生化指标、骨转换指标和BMD的变化。结果5例患者因药物不耐受而脱落,90例患者完成治疗随访,3组各30例。M+A组、S+A组、S+M+A组患者治疗前BMI[(25.1±1.5、25.2±1.6、25.1±1.7)kg/m2]、FPG[(8.45±0.81、8.43±0.83、8.46±0.91)mmol/L]、2hPG[(11.54±1.58、11.68±1.61、11.72±1.70)mmol/L]、HbA1c[(7.92±0.71、7.95±0.73、7.94±0.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MI[(24.2±1.6、24.1±1.5、23.5±1.4)kg/m2]、FPG[(6.51±0.69、6.49±0.67、6.15±0.71)mmol/L]、2hPG[(9.10±0.72、9.18±0.89、8.11±0.51)mmol/L]、HbA1c[(6.71±0.51、6.74±0.53、6.18±0.58)%]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S+M+A组与M+A组和S+A组BMI、FPG、2hPG、HbA1c比较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 骨代谢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探讨三维CT对脊柱畸形的形态观察,并利用该技术了解畸形的椎体间及其与邻近椎体的解剖关系。普通X线片是一种观察脊柱畸形形态的简易方法。虽然三维CT最近已有报道,但这些报道仅描述了三维CT可比X线片更详细地评价脊柱畸形。本研究应用三维CT不但能反映脊柱后结构的畸形,

  • 标签: 脊柱畸形 脊柱后结构 先天性脊柱侧弯 三维分析 普通X线片 三维CT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与OPG途径的关系。方法20只4周龄OPG^-/-雌性小鼠及20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四组(n=10):野生型安慰剂组(WT+saline),野生型地塞米松干预组(WT+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OPG^-/-敲除小鼠安慰剂组(OPG^-/-+saline),OPG^-/-敲除小鼠DEX干预组(OPG^-/-+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6周后处死小鼠,一侧胫骨行显微CT扫描分析。结果OPG^-/-组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较其他三组降低(P〈0.05)。OPG^-/-+DEX组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较WT及WT+DEX组降低(P〈0.05)。OPG^-/-组的骨小梁模型因子及骨小梁分离度均较其他三组增加(P〈0.05);OPG^-/-+DEX组的骨小梁模型因子及骨小梁分离度均较WT及WT+DEX组增加(P〈0.05)。WT及WT+DEX组之间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生长期小鼠OPG基因功能缺失时,地塞米松有部分拮抗骨量丢失的作用,表明除了OPG/RANKL途径,地塞米松对骨代谢的影响是多途径的。

  • 标签: 地塞米松 小鼠 护骨素 基因敲除 骨微结构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环磷酰胺对雌性SD大鼠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环磷酰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环磷酰胺各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5mg/kg、8mg/kg、10mg/kg)的环磷酰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15天,观察大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等指标。结果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身骨密度分别下降了9.8%、13.3%和15.6%;股骨骨小梁数目分别下降了49.8%、65.5%和72.8%;股骨骨小梁分离度则分别上升了225.2%、416.9%和577.4%。结论环磷酰胺可使大鼠骨密度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微结构受损,且环磷酰胺剂量越大,骨微结构受损越严重。

  • 标签: 环磷酰胺 骨密度 骨微结构 骨质疏松
  • 简介:脊柱转移性肿瘤可以在3个部位发生:椎体(占85%),椎旁区域(10%~15%),本身孤立位于硬膜外或硬膜下/髓内的肿瘤非常罕见。椎体的后部最常首先受到侵犯,其次是椎体前部、椎板和椎弓根。硬膜下(包括髓内)的非神经源性转移性肿瘤极其罕见,但已有这方面的报道。

  • 标签: 胸椎 肿瘤转移 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 简介:下载PDF阅读器目的应用高分辨率CT(Micro-CT)定量研究APP/PS1转基因鼠(老年痴呆鼠模型)胫骨近端骨微结构及骨密度的变化.方法3月龄雌性APP/PS1转基因鼠(n=6)和野生型小鼠(n=6)自由摄食和饮水,分别于12月龄时处死,取其胫骨,应用Micro-CT进行骨微结构及骨密度分析.结果APP/PS1转基因组小鼠胫骨近端骨微结构、骨密度参数明显小于野生型小鼠(P〈0.05);Micro-CT扫描图像显示APP/PS1转基因小鼠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骨皮质厚度明显小于野生型小鼠.结论APP/PS1转基因组小鼠胫骨近端骨微结构、骨密度参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APP/PS1转基因组小鼠更易患骨质疏松.

  • 标签: APP/PS1转基因鼠 野生型小鼠 骨质疏松 micro—CT 骨密度
  • 简介: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受试者的骨密度,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然而,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骨密度的改变并不能完全解释患者骨强度的改变。大量的骨组织显微结构研究发现,松质骨的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骨结构等因素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决定松质骨骨骼强度方面,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可以作为独立于骨密度之外的决定性参数。研究松质骨的力学属性和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文献回顾,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和表观力学强度之间关联性最为显著的为BV/TV、Tb.N、连接性、各向异性、结构模型指数等。同时笔者也对目前这些研究结果在临床上高分辨率CT上的应用情况做一总结。

  • 标签: 骨质疏松 松质骨 骨密度 显微结构 骨强度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壮骨方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结构和骨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SD雌性大鼠复制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然后分别灌服补肾壮骨方水提液高剂量(1.4g/kg)和低剂量(0.7g/kg)12周。用生化法测定血清钙(S-Ca)、血清磷(S-P)、尿钙(U-Ca/Cr),尿磷(U-P/Cr)以及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Elisa法测定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IN-terminalpropeptide,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collagenIcarboxylterminalpeptide,CTX-I)、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e,DPD)、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含量;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的活性;用双能X线(DEXA)法、VivaCT和万能试验机测定骨密度、骨微结构和骨生物力学特性;用Westernblot法测定骨组织蛋白酶(cathepsin)K表达。结果补肾壮骨方水提液能升高血清中的钙、磷、HDL-C和PINP的含量,降低血清中TC、TG、LDL、ALP、OCN和CTX-I及尿液中的钙、磷、DPD的含量。同时,补肾壮骨方水提液可以升高去卵巢大鼠股骨的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增加骨强度,降低胫骨CathepsinK的表达水平。结论补肾壮骨方水提液能够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量丢失和骨强度下降,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athepsinK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补肾壮骨方 骨质疏松 钙、磷代谢 骨代谢 骨结构 组织蛋白酶K
  • 简介:目的评价钒酸盐对Ⅰ型糖尿病大鼠骨代谢及骨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被分为3组:正常饲养组(n=15)、高血糖组(n=15)、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n=15)。对高血糖组和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大鼠进行Ⅰ型糖尿病造模,正常饲养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以8w龄Wistar雄性大鼠按45mg/kg体重注射佐链尿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糖尿病大鼠应用钒酸盐治疗,每只大鼠按0.18mg/(kg·d)钒计量喂养,每只大鼠通过灌胃治疗,治疗共持续12w。正常饲养组和高血糖组则以生理盐水灌胃进行对照。连续喂养12w,期间每周分别对3组大鼠进行体重、血糖监测。喂养结束以后,分别取3组大鼠胫骨、股骨进行Micro-CT检测、免疫组化和组织形态学检测、生物力学检测、骨矿含量等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经过12w治疗,结果显示钒酸盐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高血糖状态,提高体重指标,而且治疗组平均骨小梁厚度、最大负荷载力、骨盐含量指标均明显高于高血糖组(P〈0.05)。但钙盐的含量并没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钒酸盐能够降低高血糖大鼠的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骨代谢、骨小梁显微结构及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可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钒酸盐 Ⅰ型糖尿病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骨生物力学 骨形成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应用骨生物力学和micro-ct技术,探讨CoQ10对去卵巢大鼠的股骨显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48只3月龄SPF级SD雌性未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模型组(OVX)、小麦胚芽油组(WGO)、WGO+辅酶Q10组(高、低剂量)、戊酸雌二醇组(EV),连续给药90d。实验结束后,取右侧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然后进行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股骨的微观参数: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密度明显减少,骨小梁分离度和结构模型指数明显增高;而股骨的骨生物力学参数: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及弹性载荷明显减少,刚度明显减少。与OVX组相比,EV组大鼠股骨的骨微观参数均得到了良好地修复,骨生物力学参数中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弹性载荷及刚度得到了明显修复。而小麦胚芽油+低剂量CoQ10组大鼠股骨的微观参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及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则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结论辅酶Q10(15mg/kg)能够修复OVX大鼠股骨微观结构破坏,辅酶Q10(15mg/kg)可以预防去卵巢手术导致大鼠股骨松质骨结构破坏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的下降,其他剂量组对此无明显的预防作用。提示辅酶Q10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 标签: 辅酶Q10 骨生物力学 去卵巢大鼠 股骨 骨质疏松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fMRI结合功能、解剖和影像3方面的因素,为临床磁共振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技术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髓损伤 综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