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胰腺炎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提高对创伤性胰腺炎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致胰腺损伤的CT表现。男11例,女4例,年龄16~53岁,平均年龄(28.6±11.32)岁。结果胰腺局限性或弥漫肿大10例,明显局限性血肿形成2例,网膜囊积液8例,胰周积液及左侧肾前筋膜增厚11例,其中3例主胰管损伤中仅1例CT检出。假性囊肿5例,于伤后5-7天内出现3例,于外伤3周后出现2例;而其中1例患者于1周内出现囊肿的基础上,在3周后出现多发囊肿。本组囊肿位于胰体部2例,胰尾部3例,多发囊肿1例。4例首次CT检查阴性。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早期可对多数病例明确诊断。

  • 标签: 胰腺 创伤性胰腺炎 假囊肿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整体救治方法对急救疗效的影响效果观察。方法本文选取14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方式,研究组采用整体救治方法,对比两组的急诊治疗效果、死亡率等指标大小。结果研究组的急诊治疗各项指标如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以及救治时间大小分别是(33.55±6.92)分钟、(30.28±8.74)天以及(14.63±6.50)小时,和对照组的急诊治疗各项指标如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以及救治时间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整体救治方法治疗后,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消除创伤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升急救救治效果。

  • 标签: 整体救治方法 急救疗效 影响效果 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4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施行颈内动脉孤立术,其余8例行“假性瘤颈加固夹闭术”或“破口夹闭术”。并对取下的瘤体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取下瘤体的病理学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按Barthel指数(BI)评价预后,9例日常生活能力良好(BI≥75分),2例生活能力中度缺陷(BI:50~70分);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9例进行了3个月至7年的门诊随访,有5例复查了DSA,2例复查CTA。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结论: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充盈情况,有必要行Matas试验。必须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 假性 诊断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286例骨科卧床病人,给予心理,饮食,疼痛护理,采用基本预防,机械和药物预防等全面的护理措施。结果286例病人中有2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7~10天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卧床病人的严重并发症,必须格外重视护理工作,采取综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骨科 卧床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运用研究。方法本文选取120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确定病情后直接确定手术方式,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实施治疗过程,对其急救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结果重症监护室内苏醒后,急性生理学参数计分大小、年龄计分大小、慢性疾病计分大小以及总得分大小分别是(6.99±2.77)分、(1.69±0.60)分、(4.48±1.85)分以及(12.97±4.69)分,其中急性生理学参数计分大小和总得分大小两项指标评分大小结果和重症监护室内苏醒前对应指标大小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实施治疗过程后,可以缩短急救时间,缓解创伤应激反应,节省手术时间,改善创伤三联征,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有效提升临床急救效果。

  • 标签: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 严重腹部创伤 急救 临床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一2015年10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取骨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DVT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比、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958~11.24,P<0.05);DVT发生率5.97%明显低于对照组17.91%(x2=4.542,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善骨科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预防及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术后 血液流变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近年来,由于神经外科及骨科等医师的积极参与,脊柱外科在国内外发展迅速,为了顺应这一潮流,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拟于2006年3月31日至4月2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举办颈椎疾病专题研讨会暨2006(春季)颈椎微创伤外科训练班。研讨会及训练班期间将邀请台湾、香港及内地神经外科、骨科专家参加并授课,授予中国医师协会Ⅰ类继续教育学分6分。

  • 标签: 微创伤外科 专题研讨会 颈椎疾病 训练班 春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替加环素治疗创伤性湿肺继发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创伤性湿肺继发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共65例患者的资料。资料将其分为碳青霉烯组和替加环素两组。碳青霉烯组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替加环素组为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常规剂量,首剂加倍,疗程在5天以上。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APACHE-II评分及降钙素原(PCT)变化结果。结果分析碳青霉烯组和替加环素两组数据,各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控制感染。其中替加组PCT降低更显著,但与常规碳青霉烯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结论替加环素可作为治疗创伤性湿肺继发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替加环素 创伤性湿肺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 简介:近年来,由于神经外科及骨科等医师的积极参与,脊柱外科在国内外发展迅速,为了顺应这一潮流,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拟于2006年3月31日至4月2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举办颈椎疾病专题研讨会暨2006(春季)颈椎微创伤外科训练班。研讨会及训练班期间将邀请台湾、香港及内地神经外科、骨科专家参加并授课,授予中国医师协会Ⅰ类继续教育学分6分。

  • 标签: 微创伤外科 专题研讨会 颈椎疾病 训练班 春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时采取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和危险时间窗。方法前瞻性地观察入院时予以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80例,在受伤3天内每8~12小时行一次CT扫描,3天后12~24小时行一次CT扫描至伤后5天,同时若出现病情恶化表现时立即行CT扫描。从而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和危险时间窗。结果80例中发现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加重共40例,15例转手术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等对病情加重无明显影响,但合并的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是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加重的危险时间窗为颅脑创伤后24小时内(24小时内与24小时后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入院时采取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建议至少在伤后24小时内复查一次头颅CT,同时对于合并有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的患者适当地增加头颅CT扫描的频率以及早的发现可能的病情变化。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高危因素 时间窗
  • 简介:《心脑血管病防治》: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及时规范的诊治至关重要。为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胸痛中心的建立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措施。但有些人误将胸痛简单理解为心绞痛,于是也将胸痛中心的建设简单等同于院内心脏急救的绿色通道的建设。方教授,这种观念对吗?方唯一教授:这种观念肯定不对!胸痛是指颈与胸廓下缘之间疼痛,疼痛性质可呈多种。

  • 标签: 胸痛中心 胸科医院 救治水平 非创伤性 上海 急性
  • 简介:临终患者停用ICD关掉,可以让患者免受疼痛和折磨。2011年3月《健康通讯》的头版文章介绍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简称ICD)。当心脏跳动太快或不规则时,这种装置可以除去心脏颤动,使其恢复正常心律。ICD约微型手机大小,经手术安置于锁骨下方的皮肤底下。

  • 标签: 临终患者 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跳动 锁骨下
  • 简介:帕金森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病年龄及病程因人而异,其震颤、僵硬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合理的饮食安排对治疗帕金森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饮食原则和注意事项。

  • 标签: 帕金森病 患者 慢性进行性疾病 豆类 谷类 发病年龄
  • 简介:近几年来,痛风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据调查,不少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关键是尿酸控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陷入饮食误区。误区一:老李患痛风多年,也清楚痛风是由于嘌呤作崇,但误认为动物性食物都是含嘌呤高的食物,所以对鱼、肉、蛋、奶类等动物性食物都禁忌,子女劝说也无济于事。

  • 标签: 痛风患者 饮食误区 动物性食物 高尿酸血症 治疗效果 发病率
  • 简介:CCU(冠心病监护病房)主要收治重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患者患者病情较重,变化较快。通常在CCU床旁无法完成所有检查和治疗,需将患者转运至相关辅助科室。由于患者病情及转运途中的各种条件限制,转运过程存在较高风险。为了降低转运风险,减少意外,保证患者安全,我科制订了一系列预防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 标签: CCU患者 转运护理 冠心病监护病房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力衰竭 恶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对象分为三组:78例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4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和59例健康对照组,测定其血浆BNP浓度。对其中的22例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和16例心力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肺动脉导管监测以评价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1)老年严重脓毒血症组、老年心力衰竭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BNP水平依次为912±757pg/ml,1143±791pg/ml和64.15±46.08pg/ml。严重脓毒血症组和心力衰竭组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老年严重脓毒血症组和老年心力衰竭组两组之间BNP元统计学差异(P〉0.05)。(2)对部分病例进一步血流动力学监测表明老年严重脓毒血症组和老年心力衰竭组血流动力学不同但两组间的血浆BN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PAOP、CI元相关性,r值分别为0.164和0.004,P〉0.05。结论严重脓毒血症和急性心衰时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和急性心衰不同的是两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同,BNP升高水平与炎症本身及脓毒血症相关的心肌功能不全及年龄等因素均有关,BNP不能作为替代严重脓毒血症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 标签: 脑利钠肽 脓毒血症 感染性休克 心力衰竭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多索茶碱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入并实施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口服和雾化吸入解痉平喘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索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SD以及LVDD值进行比较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与LVDD值均升高,LVSD值均降低,将两组进行比较后均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多索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 标签: 慢性肺心病 多索茶碱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癫痫患者363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迟发组134例,早发组56例与中青年组173例。对比分析3组病因、发作类型、脑电图表现、并发症及抗癫痫药物治疗情况。结果3组男性、年龄、起病年龄、病程、脑血管病、癫痫复杂部分发作、单纯部分发作及强直阵挛+复杂部分发作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迟发组脑血管病及复杂部分发作类型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P〈0.01)。迟发组最常见病因为脑血管病(18.7%)。3组最常见的发作类型均为强直阵挛发作。早发组强直阵挛+复杂部分发作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和迟发组(33.9%vs26.0%和9.0%,P〈0.01),中青年组强直阵挛+复杂部分发作率亦明显高于迟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vs9.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一药物治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癫痫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为高血压、糖尿病等。3组脑电图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病是迟发老年癫痫最常见的病因,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是强直阵挛发作。老年癫痫患者伴发疾病以高血压为主,治疗以单一药物为主。

  • 标签: 癫痫 癫痫 强直阵挛性 高血压 脑电描记术 抗惊厥药
  • 简介: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及透析前高血压、透析中高血压、透-斤中低血压的发病情况。方法共纳入规律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72例,其中男性39例(54.17%),女性13例,年龄29-82(64.38+13.28)岁,透析龄0.5~20.0(4.12+4.28)年,均应用贝朗Dialog+透析机、LOPS18聚砜莫透析器、碳酸盐透析液治疗。4周内共计942例次透析治疗。录入患者一般情况、每次超滤总量及透析前、垂析中第1、2、3小时及透析后血压。结果MHD患者超滤量为0.5-5.2(3.00±0.85)L,有615例次透析前收高压(SBP)≥140mmHg,约占总计942例次的65.29%。波动规律为:透析前SBP较高为(150.35+23.73)mmHg,垂析中血压降低,透析后血压再次升高为(146.15±26.62)mmHg,但低于透析前(P〈0.01)。透析中高血压患旨发病规律为:透析前SBP低于非透析高血压患者(P〈0.01),透析第1小时血压下降,自第2小时起血压逐昕升高(P〈0.01),回血下机后血压显著升高(P〈0.01)。透析中低血压发作53例次,约占总例次的5.63%。吉论MHD患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控制率低。随着超滤量的增加,SBP逐渐下降,回血下机后,血压再次上.十,但仍低于透析前血压。超滤抵抗是透析中高血压的显著特点。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压 高血压 透析中高血压 透析中低血压 波动规律
  • 简介: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16例,对照组19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临床治疗,治疗组加用咽障碍康复训练。以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腾岛-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作为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明显改善(P〈0.01),且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训练疗效肯定,方法简单易行,应推广普及。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