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崎病患儿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出院15例,好转出院3例,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做好川崎病患儿的护理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川崎病 儿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认同预防接种护理中进行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8月收治的需要进行接种的儿童13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护理管理的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实验组儿童在护理安全管理下进行接种,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比较两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接种知识了解评分和儿童配合程度评分。结果实验组的各项评分指标数据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接种中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提升家长对于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了儿童接种率,儿童对接种的配合程度高,有着很高的安全管理价值。

  • 标签: 儿童预防接种 安全管理 实施效果 研究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交通伤害的特点,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80例儿童交通伤害的临床资料,用小儿创伤指数评分法(PTS)对伤情和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结果:1-9岁儿童是伤害事故的主要受害群体(74%),男多于女,尤以1-4岁男童最为严重;致伤方式以抛落和撞击为主(78%)。头部与下肢是最多受到伤害的部位(75%),导致伤害事故的主要车辆是汽车(51%)和摩托车(24%)。PTS评估显示,重伤(PTS〈9)占21%,以机动车撞击行人及自身事故为主。结论:不同致伤条件时儿童交通事故的致伤特点各不相同。性别、年龄、致伤方式、车辆类型、行车速度的不同,其损伤情况各异。针对其特点采取合理的院前急救方法可有效提高救治水平。

  • 标签: 儿童 交通伤害 院前急救
  • 简介:目的:了解C反应蛋白(cRP)对儿童急性肺部感染的鉴别及疗效判断价值。方法:检测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急性肺部感染患儿与正常对照组(无感染)儿童血清CRP。结果:(1)急性肺部感染患儿血清CRP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疾病恢复期CRP迅速下降。结论:检测儿童急性肺部感染血清CRP浓度对鉴别细菌和非细菌感染、疴隋变化及疗效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肺部感染 C反应蛋白 鉴别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诊治的儿童传单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传单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常见外,肝肿大(82%),鼻塞(49%)和双眼睑水肿(29%)较多见;传单肝功改变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氢酶升高最常见,各年龄组传单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均明显升高;早期检测EBV-IgM总体阳性率为86%,发生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早期诊断。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 简介:目的:探索中药薰蒸治疗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制度、方法和措施。方法:总结36例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用中药薰蒸的不同反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36例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经中药薰蒸治疗及综合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中药薰蒸是治疗关节病型银屑病的有效方法,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关节病型银屑病 中药薰蒸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哮喘与不同身体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明确其与哮喘之间的相关临床特征,为研发新的有效治疗干预提供了临床依据,为提高难治性哮喘患儿的治愈率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选自2013年5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哮喘患儿,将所入患儿按照是否需要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吸入剂量≥1000μg/d)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其中中途退出研究者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BMI百分位数及按体重水平分组的结果;分析对比肥胖相关因素(瘦素水平)在哮喘患儿治疗效果中的范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MI值为26.61±6.81,高于对照组的20.87±2.18,两组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BMI再次分组观察组中正常体重组显著的少于对照组,而肥胖组患儿则显著的多于对照组中的再次分组人数,差异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儿水平(P<0.05);两组患儿中的肥胖者瘦素水平均高于本组中的其他分组患儿,且观察组中的肥胖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值与哮喘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随着BMI值的增高其病变的严重性增加,血清中瘦素的水平也相应的增高。

  • 标签: 儿童,难治性哮喘 BMI 影响程度 相关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JLN拭子病毒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HFMD患儿采集咽拭子(其中19例于恢复期采集咽拭子复查),以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病毒负荷量并做对比分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检测阳性,其中合并甲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感染各1例,副流感病毒感染4例。急性期患儿EV71病毒负荷水平明显升高,恢复期病毒水平显著下降,8例恢复期患儿病毒检测阴性。结论:2010年秋冬季佛山地区儿童HFMD病原以EV71为主,在流行季节可出现流感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咽拭子荧光定量RT—PCR检测是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诊断的快速有效手段。HFMD临床表现轻重与患儿咽部EV71病毒负荷量无相关性,患病早期病毒呈高水平表达,抗病毒治疗宜尽早实施。

  • 标签: 手足口病 儿童 肠道病毒71型 荧光定量RT—PCR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出院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52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电话随访1~2年。结果:患者出院2年后服药依存性有所降低;但出院后1年和2年内服药依存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能加强出院糖尿病患者服药依存性,维持血糖稳定。

  • 标签: 糖尿病 服药依存性 健康教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病患者外科手术后采用不同营养方法对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为肝胆病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56例肝胆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观察者和对照组均28例,对照组患者在外科手术后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恢复法,观察组患者在外科手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恢复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肝胆疾病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食时间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要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营养指数为(46.48±3.58)分,对照组为(44.89±4.12)分,观察组营养指数明显要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8.5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要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肝胆病患者外科手术后进行肠胃功能恢复过程中,合理有效采用肠内营养,能过很好的提高患者身体机能和恢复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应用。

  • 标签: 肝胆病患者 外科手术 胃肠功能恢复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风湿病患者血液ANA与血液ENA检验结果与意义。方法选取本院风湿科收治的143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均来自于2011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同时,选取同一时期的143例接受常规身体检测没有患风湿病的正常者为对照组,检验两组患者的血液ANA与ENA。并对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ANA抗体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53.85%、99.26%;血液抗ENA抗体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2.24%、98.57%(P>0.05)。结论检验风湿病患者的血液ANA与ENA的结果表明,患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不高,因此,应选择适合的指标对风湿病患者进行检验。

  • 标签: 风湿病患者 血液ANA和ENA 检验结果与检验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告之恶性血液病患者病情对患者心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2例进行研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对患者告之病情,分为知晓组,同时抽取同期隐瞒病情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2例作为隐瞒组。告知组于治疗前1周参考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方式进行逐步病情告知,并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隐瞒组不告之患者病情。患者刚确诊(知晓组患者告之前)及治疗第1周期、第2周期结束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评分,观察第1周期和第2周期患者依从性。结果刚确诊时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周期开始前知晓组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高于隐瞒组(p<0.05),第二周期开始其知晓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第一周期下降,而隐瞒组持续升高至第二周期开始前已高于隐瞒组(p<0.05)。第一周期隐瞒组依从性好47例,可12例,差3例,知晓组依从性好11例,差39例,12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隐瞒组依从性显著高于知晓组。第二周期隐瞒组依从性下降,依从性好23例,依从性可25例,依从性差14例,而知晓组在经过第一周期后,表现为依从性升高,其中依从性好34例,可21例,差7例,第二周期知晓组依从性反而高于隐瞒组(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知晓病情短期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遵医行为,但会降低患者的远期不良心理情绪,提高远期遵医行为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知晓病情 治疗依从性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同步进行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的9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各个时段血压与心电图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有杓型改变52例(53.1%),无杓型改变(即昼夜节律消失)46例(46.9%);无杓型组中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29例(29.6%)和心律失常40例(40.8%)发生率均较有杓型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电图的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和心律失常与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有关;同时监测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病 动态血压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用动脉轮廓曲线连续心排量(picco)技术测得的血管肺水含量指数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行picco检测的ICU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记录0h、24h、72h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VLWI)在各时间点是否有差异。根据入ICU时EVLWI≤7.0,〉7.0,≥12.0,≥15.0分为四组,分别计算其死亡率。结果:0时死亡组的EVLWI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24h、72h死亡组与存活组的EVWLI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入ICU时EVLWI≤7.0.〉7.0.≥12.0,≥15.0的死亡率分别为21%,50%,69%,88%。结论:早期EVLWI可以作为危重病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随EVLWI的升高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 标签: 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 危重病患者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整体护理在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症状的改善状况,并对其症状改善情况和预后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方法择取2012-2015年入住我院的44例患有心肌病的患者为对象,(患者签署同意参加实验协议)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型心肌病有12例,肥厚型心肌病有18例,同时兼有高血压患者有3例),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肥厚型心肌病有21例,心律失常型心肌病有9例),采用整体护理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研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预后的影响。结果采用整体护理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有效治愈率和心电图及症状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愈后的恢复情况比对照组好,预后影响比较大。结论整体护理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且明显的改善心肌病患者的病症情况,同时对所有患者的预后治疗和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应用的效果比较理想,具有推广应用的资格。

  • 标签: 心肌病 整体护理 预后影响 症状改善情况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血清前白蛋白(SPAB)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入急诊ICU的48例危重症患者24h内采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SPA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脂,进行APACHEⅡ评分。≥20分的21例为Ⅰ.组;≥10分但<20分的27例为Ⅱ组;追踪二周,死亡的15例为死亡组,存活的33例为生存组。结果:Ⅰ组与Ⅱ组相比,APACHEⅡ评分、SPAB、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有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生存组高(P<0.05),而SPAB和HDL-C则较生存组低(P<0.05)。PAB、TC和HDL-C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入院后24h内SPAB和血脂可作为判断危重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的敏感性指标。APACHEⅡ评分和SPAB及血脂水平之间有相关性。更多还原

  • 标签: 危重病 前白蛋白 血脂 代谢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6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临床资料,均进行急诊手术,采用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3-6周均全部痊愈,其中28例恢复优,占77.8%,恢复良好6例,占16.7%,可1例,占2.8%,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术后1例患者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无针道感染、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第4周与第8周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诊闭合复位 交叉经皮穿针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1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介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ngⅡ、ALD、NE、E、BNP、L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Hb、Cr及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3个月内胸痛消失3例,占27.27%,胸痛症状没有改变4例,占36.36%,胸痛症状加重2例,占18.18%,死亡2例,占18.18%,观察组患者在3个月内胸痛消失8例,占72.73%,胸痛症状没有改变2例,占18.18%,死亡1例,占9.09%,观察组患者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冠心病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相关的不良因子水平,患者的血红蛋白和其胸痛症状有关,心脏功能与神经内分泌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由于优化药物治疗。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评价)匹多莫德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后1周内过敏性紫癜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在住院期间常规抗过敏、抗感染、激素等治疗,观察组发病后即开始规则应用匹多莫德口服液口服(时间3个月);分别统计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发生呼吸道感染后1周内两组病例过敏性紫癜复发率。结论匹多莫德能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复发率。

  • 标签: 匹多莫德 儿童 呼吸道感染 过敏性紫癜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在儿童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比较急性阑尾炎组与对照组的WBC及PLT,并绘制WBC和PLT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患儿的WBC、PLT高于对照组,WBC和PLT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和0.74,PLT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低于白细胞。结论WBC和PLT在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中具有中等诊断价值,可以通过检测WBC和PLT将儿童急性阑尾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WBC的诊断效率高于PLT。

  • 标签: []儿童 急性阑尾炎 血小板 白细胞 ROC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