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杨海波潘亚林

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6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临床资料,均进行急诊手术,采用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3-6周均全部痊愈,其中28例恢复优,占77.8%,恢复良好6例,占16.7%,可1例,占2.8%,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术后1例患者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无针道感染、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第4周与第8周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的骨折,其发病率较高,多发于5-10周岁儿童。出现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由于儿童年龄小,日常运动量大,并且没有安全防患意识。临床中如果不能及时诊治,会引发骨化性肌炎、肘内翻畸形等症,严重时会使患儿出现前臂痉挛,导致手部功能丧失,甚至造成终身残废。加之肱骨髁上骨折断端骨平面接触面积小,复位后随着消肿,患儿好动不积极配合,增加骨折移位,提高畸形发生率[1]。因此,临床及时给予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预防关节功能障碍、肘内外翻等并发症,使患儿肘关节功能尽快的恢复。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6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临床资料,分析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6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4.983.15)岁;左侧22例,右侧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8h,平均(4.561.04)h;伸直型32例,屈曲型4例;桡偏型28例,尺偏型8例;GartlandII型20例,GartlandIII型1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3例。

1.2诊断标准临床伴有肘关节畸形,局部肿胀、压痛、屈伸功能受限,并表现为环状压痛;皮下有明显瘀斑,患肢无力、麻木;有明确的创伤史;X线片检查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并且有移位[2]。

1.3方法

1.3.1手法复位患者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进行常规消毒,戴手套进行复位。同时采用射线防护患者的躯干,进行正位透视,再次明确患者的骨折分型、移位具体情况,这样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固定患肢近端,先握住腕部拔伸牵引,具体依据骨折类型,如伸直型,在牵引的同时将肘关节逐渐弯曲,与此同时在患肢远端向前推,近端向后拉,依据侧位移位的情况进行捺正挤压[3]。若是屈曲型,在牵引的同时将肘关节伸直,并将远端向后拉,近端向前推。如果牵引不可靠,复位困难,可在C臂X线光机的引导下进行,在肱骨内髁向外髁横穿一克氏针,进行牵引复位,防止骨折远端尺偏。

1.3.2交叉穿针固定通过X线光机透视确定复位良好后,助手维持复位,用电钻,经皮先从肱骨外髁向内上方骨折近端钻入一枚克氏针,然后从肱骨内髁向外上方骨折近端钻入一枚克氏针。肱骨内髁钻入位置在一枚克氏针进钉点旁的0.3cm处,以免损伤尺神经。最后通过透视对患者患肢肘关节进行被动活动,确认患者的骨折是否对位。透视结果满意后,对固定位置进行再次检查,一切检查完成后,处理钉尾后,露于皮外。患肢给予石膏脱屈肘90度位保护固定。

1.3.3术后处理术后依据X线、CT检查,患者骨折愈合情况,3周拆除石膏固定早期进行肘关节被动活动,术后8-10周,视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克氏针[4]。

1.4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术后第4周、第8周肘关节功能评分。疗效评定标准为:参照中国医学会制定的《实用骨科学》标准[5]:优:X片检查骨折完全愈合,伸屈功能丢失在0°-5°,无疼痛。良:X片检查骨折基本愈合,伸屈功能丢失在5°-10°,轻微疼痛。可:X片检查骨折线模糊,伸屈功能丢失在10°-15°,疼痛。差:X片检查骨折线清晰或者骨不连,伸屈功能丢失>15°,明显疼痛。肘关节功能评分:分为疼痛(30分)、关节功能(22分)、关节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6个评分维度[6]。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并通过(±s)表示,计数资料选用X2进行检验,并通过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有效率36例患者术后3-6周均全部痊愈,其中28例恢复优,占77.8%,恢复良好6例,占16.7%,可1例,占2.8%,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

2.2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例患者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无针道感染、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

2.3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4周与第8周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3.1肱骨髁上骨折特征肱骨髁上远端由横截面积内外侧不等的三棱形逐渐变扁平增宽,末端内外侧不等,内侧缘突出,所以其骨折部横截面积扁而窄,加之骨折线又多见斜行[7]。因为骨折接触面积较小,不稳定,因此早期无移位或复位良好的骨折,也较容易发生移位。

3.2经皮交叉克氏针的注意事项在手术治疗时应该进行良好的麻醉,一般临床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患儿恐惧、哭闹影响手术复位操作。同时要保证复位准确,牵引到位,逆骨折机制复位。此外,在X线光引导下进行钻针,这样容易掌握进针方向。同时在内髁进针点手摸尺骨鹰嘴、内髁,即使在肿胀的情况下,还是较容易分辨的[8]。临床在手术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尺神经造成损伤,进针点可稍偏向前方,即有前内向后处上方进针。

3.3交叉克氏针固定的优点临床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通常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法,但是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而切开复位虽然骨折对位好,但切口引发的软组织损伤对患者以后的功能康复有明显影响。而交叉克氏针固定,在麻醉、X线光引导下闭合复位,不仅保证了良好复位,而且穿针的准确性高,有效避免了对肌肉、关节囊等组织的损伤,防止骨折端的移位,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此外,该固定方法在力学方面更合理、稳定、可靠。

3.4肘内翻的预防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临床应该重视。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临床在手术复位、穿针固定时应该防止远端尺偏,特别是伸直尺偏型,并且延长克氏针拔出的时间,在X线片检测骨折端有明显骨痂生成后,骨折愈合良好后再拔出克氏针,以免发生移位。

总而言之,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效果理想,是一项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不仅对患儿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预后效果较为理想,具有临床推广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水小龙,张建军,孔建中,等.急诊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延期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4,35(3):208-211.

[2]杜传宝,黄丹,王明千.闭合复位改良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3):268-269.

[3]LeeBJ,LeeSR,KimST,etal.Radiographicoutcomesaftertreatmentofpediatriesupracondylarhumerusfracturesusingatreatment-basedclassificationsystem[J].JOrthopTrauma,2011,25(1):18-25.

[4]冯超,郭源,张建立.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穿针方式效果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8,29(5):291-293

[5]邓晓生,邓敏中.不同复位固定方式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9):1165.

[6]曹寅生,卢敏,姚共和,等.新鲜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9):829-830.

[7]朱建非,张穹,丁杰,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肘内翻预防[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2):175-176.

[8]朱红,唐付林,蒲超,等.肘内侧入路治疗儿童重度旋转肱骨髁上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