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过程。本文探讨了基因突变、生物因子表达失调,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异常这三种因素在子宫肌瘤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提供了理论思路。

  • 标签: 子宫肌瘤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水肿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0例水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发病机制、病理检验及病理变化分析,50例水肿患者均作出明确诊断,其中皮下水肿21例,肺水肿18例,脑水肿11例。结论水肿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分析,有助于水肿快速作出明确诊断,为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水肿 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微生物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快速微生物食品检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本文对近些年来关于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实际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 微生物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出血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经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分析,均做出明确诊断,其中内出血32例,包括心包积血8例、胸腔积血6例、腹腔积血6例、关节腔积血3例、脑硬膜下血肿4例、皮下血肿3例、腹膜后血肿2例;外出血28例,包括鼻衄8例、咯血7例、呕血4例、血便5例,血尿4例。结论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分析,有助于出血的明确诊断,为制定可行性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出血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诊断
  • 简介:摘要在以往临床上不断加强哮喘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下,研发了多种新型的疗法,为哮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医学界对难治性哮喘的基因、免疫细胞信号通路以及气道生物学等进行了研究,但现阶段仍未完成阐明,导致治疗难度极大,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上升,成为了临床上的难点问题。笔者进一步分析了难治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现做如下综述。

  • 标签: 难治性哮喘 发病机制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正常情况下,胃排空受到神经系统、胃肠激素以及局部某些调节因子的调控。这些调控作用的失常会造成消化期和消化间期运动功能障碍而影响胃的排空。排空过程的明显加快或过慢都属胃排空异常,分别称为胃排空过速和胃排空过缓,临床上以后者为多见。胃轻瘫就是其中一种情况。本文旨在探讨胃轻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标签: 胃排空异常 胃轻瘫
  • 简介:目的:建立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异戊醇一步法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或前列腺癌组织中提取总RNA。用AMV逆转录合成PSMcDNA后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对试验中各种因素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和调整,找出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在PCR反应体系中投入总RNA量相当于1-100个癌细胞所含总RNA量时,均能得到清晰的262bp的产物带。结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极高的灵敏度。为早期预示前列腺癌转移、复发和疗效观察提供了技术手段。

  • 标签: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MRNA 检测方法 前列腺癌 RT-PCR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该血站检验科血液样本5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给予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并且计算与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在HBV(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15/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2%(6/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9/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6%(8/500)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4%(2/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8%(9/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各具优势,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两者联合应用,以此提高血液病毒检测准确性。

  • 标签: 血液病毒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
  • 简介:摘要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thy,HE)是在严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表现为性格智能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和昏迷等。本文旨在探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标签: 肝性脑病 诱因 发病机制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治疗羊水过少的观察及作用机制。方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90例羊水过少产妇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水化方法治疗,肝素治疗组则予以肝素治疗。比较两组转归率;症状改善的时间、胎盘血流改善的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总量;治疗前后产妇VEGF水平、AFI水平;产后出血的例数、剖宫产的例数。结果肝素治疗组转归率高于对照组,P<0.05;肝素治疗组症状改善的时间、胎盘血流改善的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总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EGF水平、AFI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肝素治疗组VEGF水平、AFI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肝素治疗组产后出血的例数、剖宫产的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素治疗羊水过少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胎盘血流和改善新生儿情况,减少产后出血,改善母婴结局,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素 羊水过少 作用机制
  • 简介:肿瘤转移是一个涉及肿瘤细胞本身、肿瘤细胞与其周围的微环境及宿主免疫状态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并有许多因素参与调节。既往的单因素研究难以反映肿瘤转移过程中的本质,无法准确预测临床病程。

  • 标签: 肝肿瘤 组学技术 转移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肥胖症影响因素与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肥胖症儿童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对肥胖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①发病因素200例肥胖症患儿中,饮食方面因素占82.0%(164/200),社会及家庭因素占53.0%(106/200),母乳喂养因素60.0%(120/200),家族遗传因素75.0%(150/200),运动量减少占65.0%(130/200);②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儿童肥胖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结论儿童肥胖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在明确其发病机制的基础上需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标签: 影响因素 发病机制 儿童肥胖症
  • 简介: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系统,并提出了血型(bloodgroup)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发现,也标志着一门新学科——免疫血液学的创立。最初,免疫血液学主要涉及血型、血细胞抗原和抗体及特异性血液蛋白的免疫学和遗传学研究。

  • 标签: 血型 免疫学检测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微生物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快速微生物食品检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本文对近些年来关于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实际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 微生物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五项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份本院体检中心对152例人员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乙肝两对半共检查人员11379例,其中大三阳78例,占0.68%;小三阳205例,占1.80%;一五阳53例,占0.47%;二五阳713例,占6.27%;单五阳(抗HBc阳性)280例,占2.46%,二四五阳250例,占2.20%,单二阳(抗HBc阳)3594,占31.58%。结论乙肝两对半检测是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科学规范的检测操作对保证日常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检测 表面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简述对龋齿进行早期检测的激光荧光龋齿检测技术,探讨采用微创去腐技术进行龋齿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在我院口腔科治疗的患者,均采用激光荧光龋齿检测技术进行龋齿检测。采取自愿原则,44例接受微创疗法作为实验组,44例接受常规机械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等。结果实验组剧烈疼痛构成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单牙治疗的平均时间为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一年后有2例复发龋齿,对照组有8例;实验组一年后有2例填充物脱落,对照组有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去腐技术治疗患者的效果好,一年后龋齿复发和脱落率均低,但治疗时间相对较长。

  • 标签: 龋齿 激光荧光龋齿检测技术 微创去腐技术
  • 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准确地定是检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数量和免疫指标,以指导临床。方法:采用HBV-DVAFQ-PCR诊断试剂盒,以一种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组合所产生的实时检验定量PCR方法,检测了58例临床血清标本。结果:经FQ-PCR检测,9例HBV的HBsAg、HBeAg、HBcAg、HBcAb都阳性标本,其HBV-DNA的阳性率为100%,平均HBV-DNA拷贝数为2.0×10^8/ml;16例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62.5%(10例),平均拷贝数为5.2×10^5/ml,而常规PCR只有33%的阳性率;7例HBsAb、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14.3%(1例),平均拷贝数为4.7×10^3ml。结论:HBV-DNA的FQ-PCR检测较常规PCR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定量准确,结果可靠,能够避免PCR后处理导致物假阳性污染,可以真实反映HBV的感染和低复制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病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 DNA HBV 假阳性污染
  • 简介: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两者关系密切,均属多基因、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胰岛素抵抗(IR)是其中心环节。目前,传统饮食控制、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都很难取得满意效果。手术治疗是重度肥胖糖尿病患者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其中胃旁路术(gastricbypass,GBP)由于具有长期稳定减肥并改善IR的作用而日益受到关注。

  • 标签: 胰岛素抵抗 胃旁路术 慢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患 重度肥胖 饮食控制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因素之一,很多患者无法承受这种痛苦,最终选择了死亡。但至今也未曾发现有效防治抑郁症的手段。众多研究显示,绿茶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焦虑和抑制肥胖等作用。然研究显示,炎症、氧化、不安和肥胖等都是抑郁症发生和恶化的危险因素。绿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氨酸,可以通过人体血脑屏障(BBB),促进生产和释放大脑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具有镇静效果,可以缓解急性压力。因此服用绿茶有可能降低或者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

  • 标签: 抑郁症 绿茶 茶氨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