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E2A-PBX1融合基因的表达,采用位于E2A基因不同位置的上游引物与下游PBX1引物,检测了410例儿童ALL,包括362例B细胞ALL和48例T细胞ALL.结果发现:17例患儿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检出率4.1%,且全部为B细胞ALL,而且所有阳性病例均表达一种变异型融合转录本,后者是由E2A基因的第13外显子(159bp)被差异剪切形成的.经BLASTn比对分析,这种转录本保持了原来的开放阅读框,但导致53个氨基酸残基的丢失.这53个氨基酸残基位于活化区2,会导致融合蛋白中部分环-螺旋结构以及全部七聚体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丢失.结论: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的儿童ALL表达典型和变异型2种融合转录本,后者是由E2A基因第13外显子被差异剪切而形成的,它将导致融合蛋白中53个氨基酸残基及其所构成的部分环-螺旋结构以及全部七聚体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丢失.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2A-PBX1融合基因 变异型融合转录本 活化区2
  • 简介:干细胞因子(SCF)是一种与造血细胞、生殖细胞和色素细胞生长发育相关的细胞因子。本研究利用pEX31B载体,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出重组人SCF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约占菌体蛋白的20%,经制备电泳纯化,纯度达90%以上,为制备人SCF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干细胞因子 融合蛋白 表达
  • 简介:长期以来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解决脊髓前方受压的有效方式。理想的颈前路手术应达到以下目的:(1)直接彻底减压;(2)重建丢失的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3)牢固的骨性融合。传统的手术方法是以减压、植骨、再辅以适当外固定为基本方式…。但在不使用器械的融合术中,植骨可能因塌陷、挤出、吸收或不稳定压入椎管而失败。植骨块后移可致颈髓损伤,前移则导致食管、神经、血管的损伤。又由于植骨块与上下椎体接触面之间的微动,可致植骨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

  • 标签: 植骨融合术 颈前路 钢板内固定 减压 配合 椎体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能量的自适应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得到低频和高频子图像.然后分别计算高频子图像的局部能量,再根据不同图像的相应局部能量,计算局部能量熵,并根据值局部能量熵构造融合系数,从而实现图像融合.最后通过小波反变换,得到完整的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融合效果.

  • 标签: 图像融合 小波变换 局部能量 局部能量熵
  • 简介:目的:总结颈枕区融合术的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03年1月颈枕区融合318例忠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43例。298例获得随访,随访1年6个月~18年,平均6年8个月。单纯融合组分别应用枕骨骨瓣翻转、自体髂骨融合融合内固定组依据疾病类型选择适当的融合方法,以及恰当的内固定器械。结果:单纯融合级45例,并发症11例,发生率24.4%,融合内固定组273例,并发症32例,发生率为11.7%,差异显著(X^2=5.16,P<0.05)。融合内固定组Cervifix利Axis螺钉方向不佳分别占固定侧块螺钉的0.73%和4.08%,差开显著(X^2=9.35,P<0.01)。神经根损伤分别为0.49%和3.40%,差异显著(X^2=8.67,P<0.01)。螺钉退出分别为0.24%和3.06%,差异显著(X^2=9.70,P<0.01)。椎动脉损伤分别为0.24%和1.70%,差异显著(X^2=4.30,P<0.051。结论:颈枕区融合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恰当的处理预后良好。熟悉解剖、掌握技巧是减少并发症的前提,正确内固定系统的选择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融合术 并发症分析 枕区 CERVIFIX 融合内固定 2003年1月
  • 简介:目的评价可扩张型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后路单纯可扩张型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27例下腰椎疾病,随访并行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改善率分析。结果术后随访5~19个月(平均8.5个月)。优:19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6.3%。随访期间X线检查均可见椎间隙有骨性融合,未见终板骨质吸收、融合器移位等。结论可扩张型Cage椎间融合器设计独特、即刻稳定性强、能较好地恢复腰椎生理曲度,近期效果满意。

  • 标签: 椎间融合器 可扩张型Cage 椎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融合
  • 简介:彩色空间变换法是图像融合的经典算法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彩色空间变换与小波变换结合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发挥了两种变换算法的优点.算法首先把源图像变换到YIQ空间,对所有图像的各个颜色分量进行小波分解;对小波分解后的高低频分量采取不同的融合规则,构造小波系数;然后以亮度Y分量作为衡量标准,通过一致性检测得到融合系数;最后进行小波逆变换,再进行YIQ反变换得到融合后的图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最佳小波分解层数为2层.最佳小波分解层数越少,图像融合的计算量越小.该方法在减少计算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融合质量.融合图像平滑自然,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 标签: 图像融合 多聚焦 YIQ变换 小波变换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减压时自体骨做椎间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具有严重神经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国产钛质椎弓根固定器固定、后路椎板减压,减压时自体骨做横突间和椎间椎骨融合。结果经过平均1.0年随访,椎体滑脱完全复位12例,大部复位1例;疗效评价:优10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良好,减压时自体骨椎间和横突间联合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经济实用,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滑脱 内固定 植骨术 脊柱融合术
  • 简介: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段(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段(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段,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段(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结论:用长节段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 标签: 假关节形成 内固定术后 脊柱畸形 多节段 成人 脊柱内固定技术
  • 简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免疫治疗是清除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并最终根治CML的方向之一,包含BCR-ABL融合区的多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体内、外可诱发BCR-ABL特异的T细胞克隆。以BCR-ABL融合肽瘤苗激发特异性T细胞应答CML免疫治疗有希望成为根治CML残留白血病的有效手段。本实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设计一个280bp的融合抗原基因片段,包含HLA-A2,HLA-A3,HLA-DR11等3

  • 标签: BCR-ABL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 白血病 免疫治疗
  • 简介:腰椎滑脱在骨科临床较为多见,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采取椎管减压、RF-Ⅱ复位固定、cage椎间融合联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9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椎管减压RF-Ⅱ复位固定 cage椎间融合
  • 简介:在脊柱创伤的外科治疗中,脊柱融合术是基本的术式之一。脊柱融合术的转归不仅取决于宿主和局部因素,还取决于所选用的植骨块的材料。理想的植骨块的材料应具备骨生成、骨传递、骨诱导及结构上能够承受机械负荷的特性,自体骨块无疑成为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但是与自体骨取骨有关的供区并发症及取骨量的不足限制它的临床应用^[1,2]。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代用品 临床应用 陶瓷基质 同种异体骨
  • 简介:目的:介绍运用TSRH(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0年用TSRH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15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步骤和体会进行重点介绍。15例病人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其中KingⅠ型12例,单纯腰弯2例),麻痹性脊柱侧凸1例。比较15例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矢状面Cobb's角变化和躯干移位矫正、顶椎旋转度数改变,并对前路矫形内固定的方法进行回顾比较。结果:术前冠状面侧弯角平均为55.8°(35°~78°)。术后平均为14°(4°~33°),矫形率为74.8%。未固定融合的胸侧弯,术前平均为35.9°(26°~51°),术后为21.8°(10°~42°),矫形率为40%。腰段侧弯矢状面弯曲术前为27.9°(-6°~55°),术后为25.7°(19°—33°)。术前躯干移位TS13.4mm(5~28mm),术后3.5mm(0~7mm),术前顶椎偏离平均47.8mm(21~69mm),术后平均10.8mm(3~20mm),C7/CSVL(Centersacrumverticalline)术前19.5mm(6~42mm),术后11.3mm(0~32mm)。术前顶椎旋转均为3°,术后10例正常,4例1°旋转,1例2°旋转。本组病人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无感染等合并症。1例病人主诉侧弯凹侧方下肢发凉,考虑手术侧交感神经受影响,引起同侧下肢血管扩张,有发热感。术后3月随诊时症状消失。结论:如果适应症选择得当,TSRH内固定系统用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固定时,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又保留腰椎矢状面生理弯曲,手术并发症少的特点,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手术方法的良好选择。

  • 标签: 脊柱前路融合 TSRH 内固定 治疗 胸腰段脊柱侧凸
  • 简介:BACKGROUNDCONTEXT:Multiplestudiesinvolvingtheoutcomesofanteriorinterbodycageshavebeenpublished,butthemajoritywerebyauthorswhodesignedthecage.NooutcomestudieswithBagbyandKuslich(BAK)cagesimplantedbyasingle-surgeonhaveeither3yearsoffollow-uporatleast25patients.PURPOSE:Todeterminethe3-to6-yearclinicaloutcomes,includingfusionrate,revisionrate,complicationsandfunctionalstatusofpatientswhounderwentplacementofanterior,stand-aloneBAKcagesbyasinglesurgeon.

  • 标签: BAK椎间 随访结果 融合手术 医生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自适应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得到四个子图像.然后分别计算各子图像的区域边界强度,再根据不同图像的相应区域边界强度值赋予其不同的加权系数,从而实现自适应的信息融合.最后通过小波反变换,得到完整的融合结果.通过对SAR和TM图像的融合实验,证明了本方法在保持边界特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小波变换 自适应图像融合 边界强度
  • 简介:BACKGROUND:Todaythereissomeevidence-basedmedicinesupportforapositiveshorttermtreatmenteffectoffusioninchroniclowbackpaininspondylolisthesisandinnonspecificdegenerativelumbarspinedisorders.Thelong-termeffectis,however,unknown.PURPOSE:Todeterminethelong-termoutcomeoflumbarfusioninadultisthmicspondylolisthesis.STUDYDESIGN: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comparinga1-yearexerciseprogramwithinstrumentedandnon-instrumentedposterolateralfusionwithaveragelong-termfollow-upof9years(range,5-13)。

  • 标签: 随机对照研究 后外侧融合术 EVIDENCE-BASED 远期疗效 脊柱滑脱 medicine
  • 简介:目的评价头骨、月骨、三角骨及钩骨四关节融合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的效果.方法1997年7月~2002年12月应用腕关节部分融合术创伤性腕关节炎治疗20例,术后随访15个月,随访检查包括术后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活动度、握力以及患侧X线检查.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腕关节总体功能评价采用Krimmer腕关节评分表.结果腕疼痛值静息时为2.1,用力后为5.3;屈伸活动度为64°(对侧126°);尺桡偏为30°(对侧57°);平均握力为24kg(对侧40kg).Krimmer腕关节评分值为67.X线检查头、月、三角及钩骨均融合.结论腕关节部分融合后能保存腕关节部分功能,是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关节 部分融合术
  • 简介:目的研发新型腕舟骨、大、小多角骨(STT)融合器。方法根据所测国人STT三关节有关数据设计草图,先选用钛合金制出粗样,然后置入尸体腕模拟STT局限性融合,修改后制作成品。结果STT融合器分钢板与螺钉两部分:钢板部分由锥形板及相连的圆桶状结构组成,锥形板开有3个螺钉孔,各通过1枚松质骨螺钉与3块腕骨分别固定;圆桶状结构连接于锥形板下方,中空,可供植骨,外侧面制有螺纹与腕骨紧密咬合。同时还制作厂配套工具。结论STT融合器设计合理,它可使3块腕骨间的固定力学强度大大提高,并可防止STT融合体向关节中心旋转及塌陷,是局限性腕骨融合术中新型、可靠的内固定方式。

  • 标签: 腕舟骨、大 、小多角骨 融合器 新型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植骨内固定手术疗效及术式选择适应证。方法2002年2月-2005年4月对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32例患者采用开窗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路椎间及椎板、横突植骨融合Moss—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下腰痛采用JOA评价方法。结果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28.5个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优良率达93.3%,根据术后9个月以上X线、CT或MRI检查观察融合率达96.7%,2年以上随访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有1例内固定松动致腰痛患者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未见有断钉发生。结论对于中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后路融合方法并给予Moss—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高,手术彻底,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椎管狭窄症 腰椎不稳 椎弓根内固定
  • 简介:背景:虽然椎间cage已被广泛应用,但关于人类脊柱cage内所含组织的组织学资料却很少报道。本文旨在描述从人体取出的、临床失败的椎间cage内容物,以及关于cage内植骨类型对骨质存活的影响。方法:对78枚取自48例患者体内的cage进行分析:其中碳纤维cage8枚,金属螺纹cage70枚。有植骨资料的67枚cage中,56枚为单纯移植自体骨,6枚为局部自体骨加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4枚为同种异体骨植骨,1枚单纯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导致取出cage的原因包括融合不良、cage位置不良或术后移位、脊柱损伤(融合节段的压缩骨折)、腰痛、进行性椎关节退变强直、神经根受压和(或)感染。cage置入时间平均为22个月。对每个包埋在cage中心的部分进行不脱钙切片观察,对被存活骨、坏死骨、纤维软骨、透明软骨、纤维组织及移植替代物所占据的邻近区域进行直观评估。碎屑微粒通过半定量的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在78枚中有71枚cage内容物显示有组织学存活的骨组织,有血管长人证据,说明移植骨已融合。存活骨所占的区域范围平均为44%(范围,0%~80%)。虽然有些cage中有相对较大的皮质植骨块,但仅有微弱的新骨形成迹象。在这些cage中,纤维软骨成分占50%。失败cage的植骨块间存在小的纤维软骨缝隙,提示cage松动。另外,78枚中有31枚cage发现植骨区域内有≥5%的范围被透明软骨占据,这可能是来源于椎体终板或小关节面。结论:本研究并非检验cage及植骨的效果,而是通过研究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在这些失败病例中的发生率,来说明植骨及植骨部位的准备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植入骨融合的重要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没有,或历史,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CAGE 组织学评价 取出 临床 融合器 腰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