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梧州市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淘汰的原因。方法收集梧州市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站18~55岁无偿献血者38557人,对其样血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淘汰1872人,平均淘汰率为4.86%,其中2017年7月的淘汰率最高,淘汰原因最多的是ALT快检。结论血站需做好征询工作和制定检查项目,排除高危人群,降低献血的不合格率,缩短献血者等候时间,提高献血者的热情。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淘汰 HBsAg快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血站2014年1月—2014年7月期间共收治无偿献血患者159例,其中共有61例出现不良反应。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大,故血站详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后制定了预防措施。该项预防措施于2014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试行于无偿献血区,观察其效果。结果无偿献血不良反应预防措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预防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无偿献血不良反应,更好保障献血群体的生命健康。

  • 标签: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从心理护理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将我中心新华街采血屋2016年的640名符合献血条件无偿献血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献血者在采用对照组常规献血护理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对献血者运用心理护理,献血反应率明显降低。结论在献血过程中,护士自身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养,针对不同群体的无偿献血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从而使他们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使献血过程顺利进行。

  • 标签: 献血者 护士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的加快加深,我国各领域都出现快速发展,其中医疗事业也得到飞跃发展,对于血液的需求较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对于血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液人身上肩负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下的采供血事业的现况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对以后的采供血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支付宝 电子献血卡 全血 无偿献血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偿献血者ABO血型亚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亚型血液的管理与使用。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对献血者样本进行血型正反定型,并将疑似亚型样本送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确认。结果40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样本经确认,1例为A亚型,2例为B亚型,1例为A2B2,其余36例为A2B。结论无偿献血者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中,ABO亚型因素占比较高,对亚型血液样本作进一步确认定型,并将其结果纳入血站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高效。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ABO血型 亚型 信息管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襄阳市无偿献血者ALT检测方案改变后检测结果,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输血传播肝炎的风险的同时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用ALT试剂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襄阳市无偿献血者的ALT报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健康征询工作,以及新检测方案、标准的建立有利于ALT报废率的减少,降低血液的报废。而提高外采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加强站内的质量审核和评审等均有利于ALT的检出,减少试剂成本的浪费,降低血液风险。

  • 标签: 无偿献血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 升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应用。方法收集梧州地区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38496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核酸检测。结果38496份样本中,酶免试验和核酸检测均阳性标本132例,阳性率为0.34%,酶免HBSAg阴性、核酸检测HBVDNA阳性样本101例,阳性率为0.26%。结论核酸检测应用于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可以提高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对无偿献血献血前进行快速检测前后的结果,优化献血前筛查策略。方法对献血献血前采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胶体金法),进行快速检测,对筛查合格的献血者样本进行HBV、TPELISA双试剂检测。比较开展HBsAg、TP联合快速检测前、后血液HBV及TP阳性报废率。结果2017年2月—2018年7月42467例初筛合格无偿献血者样本中,检出HBsAg反应性样本317例,阳性报废率0.75%;检出TP反应性样本200例,阳性报废率0.47%,低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未开展HBsAg及TP联合快速筛查前,HBsAg及TP阳性报废率。结论开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快速筛查,能有效降低血液HBV及TP阳性率;减少对不合格血液采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献血服务质量及水平,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献血前筛查 HBsAg TP 胶体金法 快速检测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如何招募并保留无偿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我市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血库招募无偿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失败及其未能成功保留献血者的原因,再改进招募及保留方法后对比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献成分血人数及捐献者保留比例。结果在改进对献血者的招募及保留方法后,不管是献血者的招募人数还是捐献者的保留比例均有明显提升。结论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地普及机采成分献血知识;并不断优化献血环境,提高采血人员的服务态度及业务能力,并对捐献者进行不定期的回访,可有效提高无偿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的招募成功率和捐献者的保留比例。

  • 标签: 无偿捐献 机采成分 献血招募 献血保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互助献血利弊。方法统计2012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献血总人数、无偿献血人数、互助献血人数,计算互助献血比率。结果本血站近六年度互助献血率不断上升。结论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分析互助献血存在的利弊分析,工作中正确合理的运用互助献血,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积极向上发展。

  • 标签: 互助献血???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评价互助献血,并针对互助献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方法随机对200名互助献血者的献血意愿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对2015年和2016年我院临床申请用血人次、手术人次、红细胞使用量、互助献血量以及血站红细胞发放总量进行统计。结果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开展微创手术和血液保护新技术以及合理用血有助于降低互助献血比例。结论互助献血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献血环境并且要控制比例,减少互助献血比例需要扩大对无偿献血人员的招募,“开源节流”以及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

  • 标签: 互助献血 微创手术 血液保护新技术 无偿献血 长效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首次单采献血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200位献血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比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于降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心理护理 首次单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为更好了解目前在针对献血场所及相关培训方面文献研究的情况,本文献通过在现场急救培训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针对现场急救相关研究文献并不多,特别是献血场所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将围绕现场急救或在献血场所情况下的急救进行如下探讨。

  • 标签: 现场急救 献血场所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献血后不同时段血液相关指标变化状况,获得献血者的最适频次和限量的信息。方法从我中心2014年9月—2016年12月来献血的人员中抽取120名纳入到讨论中,其血液检验、体格检查、年龄等均满足我国目前法规要求,献血前后24h、7d、1个月、3个月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其TP、PLT、HCT、HGB、RBC、WBC等指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献血400ml后,人体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数指数存在性别差异,女性低于男性(P<0.05);献血后24h至1个月时,红细胞、红细胞比积存在轻度降低,指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t检验,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白细胞指数在献血400ml后均不较大波动,属于正常生理范围。结论经分析后得知,献血后3个月恢复阶段属于安全性,全血献血400ml,且间隔三个月不会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

  • 标签: 血液学指标 间隔期 献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流失原因,为构建稳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调查118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对其中80名流失献血者以问卷形式进行电话回访,分析其年龄层次、性别及流失原因。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人员中男性65名,女性15名,男性多于女性(P<0.05);20~29岁流失18名(22.50%),30~39岁流失36名(45.00%),40~55岁流失26名(32.5%),随着年龄增加,流失人员比例有所增大;工作繁忙(45.00%)、因毕业或务工离开本市(16.25%)、身体素质变差(10.00%)是排名前三的流失原因。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与性别、年龄层、工作性质及献血者的身体原因有关。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 流失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血型仪在血站实验室血型检测中的应用,提高血液血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方法通过对10715份样本进行ABO正反定型、Rh定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等检测,分析比较血型检测中自动化设备使用的意义。结果10715例标本经全自动血型仪检测,正反定型符合10689例,符合率99.76%(10689/10715)。53例Rh阴性标本经送检确认均为阴性,确认符合率100%。结论自动化血型仪的引进是解决血站实验室大规模检测ABO正反血型、Rh、不规则抗筛选,真正有效地从样本加样到结果输出,有效避免实验人员主观视觉疲劳,导致血型判读错误,是实验室确保血型检测准确率与实验原始结果溯源保证有效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血型仪 献血者 血型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重要性并探讨有效初筛检验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血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样本的检验结果,根据献血者采血前的对丙氨酸氨基移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性抗原等的初筛检测结果结合既往献血确定初筛检验的作用。结果无偿献血者ALT的初筛检验阳性率在逐年的升高,并且HBsAg、抗-TP检测反应相似,不存在显著差异;夏季6~8月ALT的初筛检验阳性例数、HBsAg检测反应例数、抗-TP检测反应例数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月份(季节)。结论血站应加强对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性抗原、梅毒螺旋体病毒的抗体等的初筛检验,对于夏季参与献血献血者在采血时要注意对饮食及作息的问询,严格初筛检验过程,减少对血液的资源浪费现象与避免环境血污染。

  • 标签: 献血 初筛检验 血液检测 重要性
  •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各种类型的传染病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人性疾病,往往具有很强的伤害性,蔓延速度快,想要有效的对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就建立健全国家公共卫生检测体系。想要明确公共卫生检测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起到的作用,就要选取相关案例,通过对疾病的流行趋势、控制效果以及控制工作的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公共卫生监测在疫情的控制过程中起到的效果和价值。

  • 标签: 公共卫生监测 传染病 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