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地方志历代倡修,并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其成书占我国传世典籍的十分之一,理应得到学界的重视。诚如是,那么,2006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应当得到学界至少是史志界的关注,那就是国务院出台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方兴未艾的地方综合年鉴(以下简称地方年鉴)纳入了地方志的范畴。

  • 标签: 地方年鉴 《地方志工作条例》 工具性 记忆 维度 历史
  • 简介: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治价值观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以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民生政治价值观便应运而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关系、社会分工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实现公共政策的民生价值转向是从经济政治向民生政治转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济政治观 民生政治观 公平正义 民生幸福
  • 简介:今年初,有幸读到刚刚出版的两卷本《台湾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得到许多新知识,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台湾历史分期问题。想就此粗略说几点意见。第一点,这个分期有缺欠。看全书目录,看到"上卷台湾的古代与近代","下卷台湾的现代"。两相比对,好像"台湾的现代"中缺了点什么。踌躇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加上一个"当代"不好吗?

  • 标签: 台湾史 历史分期 《史稿》 分期问题 台湾历史 现代
  • 简介:历史想象是当代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以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作为切入点,探讨他关于历史想象的观点。在《历史的想象》一文中,柯林武德区分出三种形态的历史学:(1)常识的历史学,对应于记.忆和权威;(2)批判的历史学,对应于推论和批判;(3)构造的历史学,对应于想象和构造。这不仅是他对近代西方历史学发展过程的总结,而且是他整个历史哲学的构成素。所以,柯林武德在讨论历史想象的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与诗性想象等同起来,既看到它们在形式上的统一,又认识到它们在内容上的差异性。他对历史学自律的辩护,,不是将其看作是自然科学,同样也不是艺术,而是从历史思维的高度来论证历史学作为一门理性探究活动的正当和普遍

  • 标签: 历史记忆 历史推论 历史想象 历史思维
  • 简介: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痛苦与灾难的屈辱史和斗争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人民于水火、强国富民为目标,威武不屈,前仆后继,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殊死奋斗。毛泽东就是他们当中最为耀眼的一位。

  • 标签: 中国历史 毛泽东 强国富民 近现代 斗争史
  • 简介:中国历史地理通论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志。近30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通论著作在内容结构上日趋全面,呈现出从“自然”到“人文”的重心过渡;在著作性质上多种并存,大致可分为总结、研究与总结研究三类;在编写体例上各有短长,可分为专题、断代、区域与专题区域四类;在表现形式上渐趋多样,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在教学功能上日渐完备。同时,通论著作的编写实践亦触及到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取向、治学理念、研究路径与呈现方式等诸多方面。未来通论著作须进一步完善文本、优化结构。重视著作内容的全面和学术、编写体例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多样、教材功能的完备,才能更好地满足历史地理学教学和研究的需。

  • 标签: 中国历史地理学 通论性著作 属性分析 发展趋势 良性互动
  • 简介:广西蒙山县有20多个至今仍沿用的以百越民族语言“毋”字取名的自然村名。毋,百越语即“广或大”之意。这些地名,包含着百越民族在此居住时的房屋、居住地选择、生活习俗、渔猎、交通、语言,以及汉代百越民族部分转为壮族,部分融人汉族后,百越语演变成壮语和粤语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 标签: 百越族人 地名 语言
  • 简介:本文在对澳门历史的主要特征及口述资料的重要做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纂修具有“中国眼光”、“澳门视角”和“世界认识”的澳门方志,必须处理好口述资料的入志工作。进而,文章就口述历史资料与方志纂修的关系,口述历史资料对澳门方志纂修的特殊意义,口述历史资料如何与澳门方志纂修相结合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口述历史 澳门 方志
  • 简介:中国古代竹谱共有二十余部之多,形制可分为种植园艺谱、绘画图谱以及综合谱,内容涉及品种、种植技艺、地理分布、绘画技法各方面。作者的社会身份差异较大,但主要以官员和画家为主。这些竹谱对于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社会文化史、经济发展史、绘画史以及历史文献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竹谱 形制 作者 历史价值
  • 简介:一、前言从1910年前清学部将押运进京的敦煌遗书交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以来,国图收藏敦煌遗书的历史已跨入第二个百年。馆方对敦煌遗书始终极为重视,将它们与《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并列,称为“四大镇馆之宝”。

  • 标签: 敦煌遗书 历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 现状 《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
  • 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重新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成为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一种“时尚”。在世界史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1990年代和本世纪的头十年里,全球史的思想和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⑤然而,“何谓全球史”依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标签: 全球史观 历史叙事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 90年代 学术界
  • 简介:从2008年2月28日起.我和我的工作室就开始了“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历时4年.于2012年4月出版了88万字的《大武汉记忆·商海传奇》、《大武汉记忆·商海浮沉录》。

  • 标签: 口述历史 工商业 武汉 家族 2008年 搜集整理
  • 简介:钱茂伟著《史学通论》是一部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史学理念指导下,力图通过新的理解方式建构而出的、能反映本世纪初十年学术水准的通识教育读本。该书聚焦于以小历史为核心的公众史学,并以此为重心建构知识系统,反映出公民时代大众史观的觉醒。由小历史而大历史,由历史书写而历史研究,由史学实践而史学理论,《史学通论》建立起一种内涵与功能更为全面的普遍历史学,建构了一种与公众生活更加贴近的史学概论知识体系。

  • 标签: 史学概论 史学通论 公众史学 小历史
  • 简介:神话①中蕴含着真实的历史信息。久远的史实常常不可复原,神话和传说便被认定为历史的起点。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起源于神话不等同于史学起源于神话,至少,史学起源于神话不像历史起源于神话那样具有普遍意义。从内容看,神话里面蕴含着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诸多知识的最初形态。但是,不能因此就把神话定为各种学科的起源。一种学科的起源,需要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

  • 标签: 起源问题 历史学 神话 历史记录 古代文明 反思
  • 简介:新密市老城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历史建筑保存较好,建筑极富地域特点和行业特征,很有研究价值。本文以新密市老城较有代表的建筑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对老城的街道、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建筑装饰的研究,总结出老城的建筑特点。

  • 标签: 新密市老城 历史建筑 调查
  • 简介:这枚“军事调处执行部”(下文简称“军调部”)徽章珍藏于叶剑英纪念馆。它是抗战结束后成立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人员佩戴的证章,记录了党抗战后的一段特殊历程,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期在叶剑英同志领导下我党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于2012年被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

  • 标签: 历史价值 徽章 军事 第二次国共合作 鉴定委员会 革命斗争
  • 简介:18世纪,山东绅民的抗粮行为常被清廷认为缘自其"民情"兼具"刚狠"和"晓文"的特质,而较少与官府失当联系在一起。嘉道年间,随着州县官吏在田赋征收中盘剥程度的加重,山东绅民时常通过京控渠道进行抗议。但因清廷的整饬始终不见成效,绅民对官府的仇怨持续发酵。至咸丰年间,在州县官因税收压力倍增而继续加重对乡村的盘剥,又未能有效掌控团练的情况下,"恨官久矣"的山东绅民遂借团练之力,频繁而激烈地反抗州县的田赋征收。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官方自身相信,"吏道之堕"实为团练抗粮的根源,绅民的责任反而获得理解和宽容,提示出当时的吏治危机已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山东绅民抗粮动因从"民情"向"恨官"的转变既折射出清王朝自18世纪末开始日渐凸显的吏治危机与官民对立,也预示着晚清以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冲突。

  • 标签: 嘉道年间 田赋征收 乾隆时期 吏道 绅衿 藩臬
  • 简介:传统砖雕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并赋予建筑丰富的表情。本文从研究临夏砖雕的历史价值入手,总结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前景,以期使临夏砖雕艺术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

  • 标签: 临夏砖雕艺术 建筑艺术 民俗文化
  • 简介:隶所周知,和杨隋政权一样,李唐皇室出身北周宇文泰一系的开陇集团,然而,从李渊武德开国,到李世民贞观立国,两代之间对前朝,即隋代的态度却截然有别。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排比与释读,试图呈现高祖、太宗两代帝王在位三十余年间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而微的政治情境转折,及其引发的官方舆论策略、历史叙事风格的调整与变化,即由强调天命与出身,到颂扬革命与勳功,再到编织祥瑞与正统的三个阶段。由此也可以看出,《魏书》的重修与不修、《隋书》与《晋书》的风格差异,都明确地呼应着特定历史背景下执政者具体的政治诉求,揭示出这一点,将有益於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唐朝初年政局的变动和走向.

  • 标签: 政权合法性 官修史书 承继 革命
  • 简介:水源是芍陂存废及其灌溉功效发挥的关键因素。芍陂史上有淠水、肥水和龙穴山水三源,三者经历了递相兴废的变迁过程。淠水在两汉时为芍陂主源,但乃后淠源泥淤;隋唐时,情况趋劣;宋元时,淠源严重淤塞,并于明前期完全淤废;清末虽有修复淠源之议,但因事艰工巨,终而无果。肥水水道在北魏以后湮塞。龙穴山水从唐代开始,即为芍陂重要水源,惟因其水量有限,加之所经地区民人“决为沟渠”等行为的影响,其来水难以保证芍陂的蓄水和灌溉需求,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唐宋以来芍陂生态负向变迁的趋势。芍陂水源变化与历史时期地方豪族占陂为田并导致陂塘的萎缩,在时间上具有一致,表明水源的日益衰微导致陂塘蓄水不足,给豪势之家占陂为田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芍陂衰微的根本原因。

  • 标签: 水源变迁 芍陂 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