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法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之二朱小玉三、大区管理机构根据1982年3月2日非集中化的大法,大区具有地区法人资格,由全民选举产生大区议会,由议会选举出议长,大区的权限从而得到加强。法国本土划分为22个大区,每个大区有2至8个省。但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整个法国...

  • 标签: 国民教育 管理体制 学区 现行教育 学业指导 校务委员会
  • 简介:清初沿用了明代南京推行的字铺组织。由于字铺组织能较好发挥作用,雍正年间地方官试图推行保甲组织的计划未能实现。乾隆年间,以字铺制度为基础,南京地方官员开始推行保甲制度。太平天国战后,南京大规模推广保甲组织。甲午战后,为节省经费,南京城裁并保甲组织。由于办理团练无法弥补城市空缺的防卫力量,官府开始学习上海租界的做法,将现代警察制度引入南京,逐步建立起现代城市治安防卫体系。

  • 标签: 清代 南京 字铺组织 保甲制度 现代警察制度
  • 简介:在唐后期经五代到北宋初期财政中枢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中,虽然唐未曾出现以一名重臣主判三司的个别事例,后梁曾设置建昌宫使、国计使、租庸使分担了一部分财政中枢的职权,但总体上看,唐末、后梁实行的仍然是宰相分判三司制。后唐才正式改行一人专判三司制,但专判人选来源有多途,其职衔称号有多种;任命财政最高长官时,“判三司”与充“三司使”是两种不同的正式职街,轮流使用,但宰相被任命为“判三司”之后也可被称为“三司使”。后唐的一人专判财政三司制显示出较高的行政管理效率,故为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初期所继承。与此同时,专判者的权力逐步增强,地位明显提高。

  • 标签: 五代 后唐 财政中枢 管理体制 三司使
  • 简介:恰克图与广州对外贸易模式的异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清政府对南北贸易的差别管理是造成南北两地贸易模式不同的重要原因。恰克图以"部票"制度为主,而广州采用的是行商制度,两种制度虽在许多方面趋于一致,但是对交易程序、贸易地点、商人管理、交易商品等方面的规定存在诸多差异。

  • 标签: 清政府 对外贸易 管理体制 恰克图 广州十三行
  • 简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特别是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考察一下建国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50年来,我国的高教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由集权到放权、又从放权到集权、再到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几次反复的曲折过程,其中有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 标签: 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 行政管理体制 人事制度 财务制度
  • 简介:辽代节镇体制与晚唐五代一脉相承,与宋代节度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辽代节镇除本州(治州)外,亦下辖支州(属州)。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同时加观察使衔统领支州。《辽史·地理志》关于“节度州”统刺史州的说法不够准确,应为“节度使”统州。辽代节镇在行政、军事、财政上直接隶属于中央。辽代实行的是中央—节镇—州—县的管理体制,节镇为辽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这是唐五代节镇体制与辽代地方分权政治结合的产物。

  • 标签: 辽代 节镇体制 节度使 本州 支州
  • 简介:起始于乾隆二十二年的广东体制是清朝在广州地区的一项针对外国人的体制,海内外学界一般视其为一项闭关的限制贸易体制,但笔者通过对广东体制的再研究,认为广东体制应是一项旨在有效管理外国人的对外政策,其目的在于整肃边境口岸广州的秩序、进而维护中国东南沿海的秩序,而它产生于乾隆二十二年前后的国内背景是清朝正发动着旨在解决西北边患问题的准噶尔战事,由此表明以藩封体制为依据而设定的对外政策往往与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国内政策存在着互动性.

  • 标签: 清代 对外贸易 藩封体制
  • 简介:作为国家的“夏”的国家体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家天下”制度的确立,由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到世袭王位制的转变;对全国实行地缘为主的政治区域划分,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变为以州、国等地域为界划分国民的行政区划;建立有政治统治中心,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有军队、官吏、刑法和监狱等维系国家政权;强迫人民交纳贡赋维持官僚、军队等国家机器费用;有了领土疆域的划分;有效地实现了政权与神权的结合。

  • 标签: 大禹之国 政权体制 家天下 维系手段 政权神权
  • 简介:土木堡之变后,王竑于午门率众捶杀马顺等人,打破了王振专权以来群臣齐喑的政治局面,为其日后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史籍记述此事,细节不同之处应予考订。面对正统十三年的黄河大决口与次年军事危机引发的生民及漕运难题,王竑全力赈灾,救民百万,千方百计提高漕运效率。虽治理河道建树未丰,但已无损其朝野上下清官与能臣的赞誉。王竑总漕在漕运制度史上意义重大,改变了明初以来漕运总兵官主导漕运的传统,开创文官总漕的先河,并成功地将总漕官职制度化。

  • 标签: 王竑 明代 明英宗 总漕 文官
  • 简介:法国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当今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因其自身的体制设计而显得独树一帜,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类别一直呈现多元化架构。学生进入不同高校求学的途径各异,在校期间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可长可短,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种类繁多,高校在属性方面还有公立与私立之分。于是,外国学生要想全面和具体了解法国高等教育体制,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当然,必须承认,对于很多向往去法国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优且费用相对低廉,申请成功率较高,基本可以享有与法国学生同等待遇,并有较大专业方向选择自由。本文通过剖析法国高等教育体制,以便人们对法国学校类型、学位文凭及大学生分布状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 标签: 法国 高等教育 教育机构 教育体制
  • 简介:<正>松下宪一的新著《北魏胡族体制论》是作者近年在同一专题上所写六篇论文的结集,主要通过考察北魏时期以拓跋集团为中心的北族社会在社会组织、政治参与、认同意识等几个方面的特征与变迁,从北族自身的角度理解北朝历史,把重点放在北族的草原游牧传统上,观察这些传统接触并最终消融于华夏传统之中的历史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采用一种从胡族体制观点来研究北魏国家结构的方法",凭借这一特殊视角,考察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拓跋鲜卑如何蜕变并接

  • 标签: 北魏时期 《魏书》 拓跋鲜卑 道武帝 拓跋部 传统接触
  • 简介: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推行的快速工业化战略被称为'维特体制',它代表了俄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一次'冲刺'。进入二十世纪,维特体制很快陷入解体,它的实施造成了农业、债务和社会的危机,但解体的最终根源是因为它无力摆脱农业与工业化、专制与现代化这两个困境。短期看,维特体制的政治和经济后果都是不成功的,但从长远看,它是俄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开始。

  • 标签: 维特 快速工业化 财政大臣 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 九十年代
  • 简介:衙门,是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办事机构的处所。历经沧桑,衙门建筑已经不多见了,但在南阳,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两处官衙,弥足珍贵。这就是清代的内乡县衙和南阳府衙。这两处建筑分别在1996年11月和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府衙坐北面南,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3.6公顷。现存古代单体建筑三十馀座、一百三十馀间,中轴线上自前至后有照壁、大门、仪门、右列六科房、大堂及东耳配房、寅恭门及其东西耳房陪房、二堂及其东西厢房、内宅门、三堂、三堂左列厢房及三堂东西耳房配房等,在中轴线的东侧还保存有军粮厅、宾兴馆,西侧还保存有二堂西花厅及其厢房、倒座等建筑.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封建社会府一级官署衙门建筑群。南阳府衙设立于元至元八年(1271)。明洪武三年(1370),程本初依朝廷定制营建了府大堂及属官衙署。明正统五年(1440)同知汪重、明成化年间知府陈镒,对府衙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清代先后有辛炳翰等近十位知府参与府衙的重修、扩修。民国时期,府衙为河南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府衙成为南阳地区专员公署所在地。南阳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建筑,由章炳焘于光绪二十年(1894)主持营修,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现有房舍二百六十馀间。建筑格局由外及里为:照壁、宣化坊、大门、寅宾馆、膳馆、双祠院、三班院、监狱、仪门、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典史衙、戒石坊、大堂、门子房、屏门、二堂、县丞衙、主簿衙、夫子院、东账房、西账房、三堂、东花厅、西花厅、后花园。有关章炳焘营建内乡县衙有个小典故,传说光绪十八年(1892)章炳焘宴请县内豪绅富贾.席间挥写�

  • 标签: 体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 南阳地区 州县 明清
  • 简介:近年来,我拜读不少新编县志,发现劳动人事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有许多重要资料没有收编。比方,《如东县志》仅在“政府机构”一章中插写了“干部状况”一节,同行公认写得详细的《萧山县志》,记述较前者略多,有简述工资现状,列有两个全民所有制和大集体职工平均工资表。我认为写得较好的是《哈密县志》,记述劳动人事,设有一章五节,即职工队伍、干部队伍、劳动

  • 标签: 劳动人事 工资改革 干部队伍 萧山县志 如东县志 哈密县
  • 简介:邓之诚在北大史学系任教近四年,1931年6月悄然离开。其原因显得扑朔迷离,甚至邓本人亦不明所以。实则,邓氏于1927年9月"国立京师大学校"时期入史学系任教,与先后掌校政的"浙派"和"新文化派"都甚为疏离。故四年来,邓氏每周上课至十小时而始终不得"教授"。1931年傅斯年负责史学系的改革,教员大幅更换,学术异同往往决定进退,是为主要推动力。因邓氏在史学系学生中深得人心,任事也颇勤勉,校方颇有顾忌。后"史一学生事件"发生,有诋邓氏"不堪任教"语,且斥诸报端。终至邓氏自动辞职,校方虽有挽留却已乏诚意,他的去职实为整个史学系人事革新中的重要一环。邓氏离开北大后,史学系的课程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他专任燕大史学系后史学观念渐倾向旧派,对胡适、傅斯年等多有抨击。

  • 标签: 新文化派 不明所以 傅斯年 史学观念 人事改革 大史
  • 简介:黄裳(1044—1130),字冕仲,号演山居士,南剑州剑浦(今福建省南平市)人,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词人与词学批评家。黄裳交游之状况,据其《演山先生文集》曾考得四十余人,兹选取与黄庭坚、张仲时、秦观、孔武仲、章质夫等人之交游,考证如下,借以补正此数人事迹之阙讹。

  • 标签: 交游 黄裳 考证 事迹 宋人 北宋中后期
  • 简介:<正>乾隆晚年,和珅擅权,他在乾隆皇帝的纵容默许下,对清朝前期所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法作了一系列更改,对内阁、六部、军机处等衙门进行了改造。正如洪亮吉所言:“内阁、六部各衙门,何为国家之成法,何为和坤所更张;谁为国家自用之人,谁为和坤所引进,以及随同受贿舞弊之人,……不能一切摒除。”哪些是成法,哪些是和坤的更张,这本身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些有利于专制皇权,哪些不利于专制皇权,这是嘉庆皇帝亲政后整顿国家制度首先是整顿军机处有关制度时的标准。

  • 标签: 军机处 军机大臣 清朝前期 军机章京 内阁 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