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正>序表演教学在进入演员表演元素训练之前都要进入一个阶段的"解放天性"训练。该阶段的训练作为表演训练的开始进入的。这个阶段的训练既不同于表演元素训练那么"明确",但它对于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却是至关重要。"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实际上人的品质或性情是在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下形成的(《现代汉语词典》P1135)这是词条里的解释。这个词条的解释具有两重含义,后者否定了前者。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界限,也是"唯物"与"唯心"本质的纷争。

  • 标签: 放松 集中注意力 想象
  • 简介:解放战争时,田汉经过桂林与大批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上海,其新歌剧理念在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转折后,在解放战争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这时期,其新歌剧理念主要是提倡要注重民间音乐,认为只有懂民间音乐才能创造中国的“新音乐”,才能创作民族化的新歌剧。

  • 标签: 田汉 解放战争时期 歌剧创作 电影音乐
  • 简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短短的十多年的创作生活中,“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周恩来题词),写下了数百首音乐作品。他的大合唱一共有四部,根据表现不同内容的需要,选用了四种不同的体裁形式:表演性的《生产大合唱》,史诗性的《黄河大合唱》,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牺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则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

  • 标签: 冼星海 群众歌曲 体裁形式 九一八 《黄河大合唱》 音乐作品
  • 简介:随着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和新歌剧的诞生,中国的器乐音乐创作也揭开了历史新篇章。以抗日战争及其后解放战争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歌曲改编曲、影剧配乐为主要形式的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和军乐曲及管弦乐曲,在解放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标签: 解放区器乐创作 民族风格 时代气息 创作探索
  • 简介:文章简要回顾了解放前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的20年历程,深切缅怀了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为奠定理论作曲专业基础培养理论作曲人才,为我国的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前辈们,以此作为作者对母校建校80周年纪念的一点微薄献礼。

  • 标签: 解放前 理论作曲专业
  • 简介:<正>解放十年以来,民族音乐研究工作,无论在质的方面或是量的方面,都有飞跃的进展。从今天回顾解放以前个人在国统区所见到的种种,就愈加觉得在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方面,解放前后——黑暗与光明对比的鲜明。一、解放之前过去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者,大都仅凭个人爱好,在业余的时间中进行。限于物力、时间和认识,孤立的少数几个人,在浩瀚无边的民间音乐和古代音乐的范围中,接触的面

  • 标签: 民族音乐 研究工作 古琴音乐 工作者 成就 研究机构
  • 简介:曹华的人缘很好,结交了许多朋友,得到了许多快乐;他获过许多奖荣立过功,但他从不炫耀,不出风头。只有当一个人静静的站在舞台,随着心中的音乐,他才“大胆”放出那令人为之动情、为之喝彩而情不自禁为之鼓掌的歌喉。用真情演绎着一首首难忘的歌,用真诚的情感在为您歌唱。

  • 标签: 青年 后勤 学院 解放军 快乐 战士
  • 简介:<正>《乐记》触及音乐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内容极为丰富。剖析《乐记》的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史将有重要意义。自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问世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已在这方面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本文试图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从音乐的特征、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功用(包括“乐”与“欲”的关系)、“德”与“艺”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包括乐与礼的关系)、音乐的阶级沦等方面,全面研究分析《乐记》的音乐思想,探讨其历史地位,提出管见,以求教于专家、读者。

  • 标签: 《乐记》 思想述评 音乐理论 音乐思想史 “德”与“艺” 历史地位
  • 简介:从1956年开始至文革前,毛泽东不仅作了《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而且作了与音乐问题有关的4次批示,从而给中国音乐界带来深刻影响。毛泽东的音乐思想提高了中国音乐的民族自信心,指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民族化芳向,倡导了形式上的创新;但由于他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立场关照音乐,特别强调音乐的政治性,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毛泽东 音乐问题 音乐思想
  • 简介:中国歌剧钢琴伴奏必须从伴奏织体、速度、力度等方面,充分了解戏曲因素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影响,探求与乐队之间的借鉴与学习。依据对乐队总谱的分析,在演奏中将乐队框架融入演奏思维构建,通过不同的演奏手法,尽可能达到与乐队效果相似的音响效果。还必将演奏者个人的情感以及演奏手法巧妙地融入整个表演中,最终才能达到完美演绎作品的目的。

  • 标签: 中国歌剧 钢琴伴奏 《巴山蜀水要解放》 思维构建
  • 简介:《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关键的命题“大音希声”不断的被注者予以新的诠释。由于不顾及《老子》的整体思想,这些诠释往往脱离全书主旨和作者本意,使人无从把握《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所在。本文通过对《老子》及其有关资料的研究,意在指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非乐,并对其它观点加以分析,兼与墨子的非乐思想比较。

  • 标签: 《老子》 大音希声 非乐 愚民 墨子
  • 简介:<正>《乐记》是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文明和智慧、闪耀着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美学光辉的有着不朽价值的艺术思想遗产。尽管对《乐记》的成书年代有着两种传统的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出自春秋战国之际的公孙尼之手,一种意见认为它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所编纂。正像《周礼》虽不是成书于西周时代,但它所反映的大体上是西周时代的制度一样,我以为《乐记》所反映的基本上或大体上也是西周时代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乐记》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已经有了朴素而正确的理解,它说:“故人不耐(能)无乐,乐不耐(能)无形。”“夫乐者,象成者也。”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形象。这是关于音乐艺术的形象性的最早的论述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特点,是通过声音的运动(高低、长短、节拍、旋律)和声音的往复回旋,构成抽象的形象。音乐的形象,便是通过音响对欣赏者听觉的刺激,唤起的对作曲家所创造的形象的把握,它把欣赏者带进为音的世界所构筑的典型意境和典型情绪中来,从而搅动起欣尝者情感的

  • 标签: 现实主义 艺术形态 欣赏者 自然形态 劳动人民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乐论》为荀子所作,而非公孙尼子.《史记·乐书》、《礼记·乐记》、《说苑》、《白虎通义》等接受、改造了荀子的音乐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汉代特色的音乐理论.这一方面说明,在汉人看来,荀子的音乐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也表明,汉代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 标签: 荀子 《乐论》 《乐书》 《乐记》 《说苑》 《白虎通义》
  • 简介:蔡邕是东汉末年的文坛领袖,精于音律,工于书画,并通典章礼仪之学,是位温文儒雅多才多艺的学者。蔡邕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救世情怀,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继承者。他强调艺术的政治功用,认为音乐应洒脱自由,个性鲜明,即“任情态性”的艺术观念,故他的艺术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蔡邕音乐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政治作用、审美观点、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求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 标签: 蔡邕 儒家思想 琴操
  • 简介:<正>刘天华在短短的一生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国乐改进工作、放在民族乐器教学和创作上。他著述不很多,较重要的有:《我对于本社的计划》、《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除夜小唱>、<月夜>说明》、《梅兰芳歌曲谱·编者序》等;另外,当时他与其他音乐家联名发表的文章如《国乐改进社缘起》、《国乐改进社成立刊·发刊词》、《北平音乐界同

  • 标签: 刘天华 音乐思想 音乐学校 民族乐器 音乐家 执行委员会
  • 简介:<正>《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相传为左丘明作。其记述的史实以语为主,言论较为详细;以事为辅,事件较为简单,内容很象《左传》的姊妹篇。其中记载的中国早期音乐美学思想论题有着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国语》 春秋时期 左丘明 国别史 言论
  • 简介:<正>研究《乐记》,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的作者是先秦的公孙尼子,还是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拙作《<乐记>作者问题辨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创刊号)即为此而发。二是它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本文所谈的便是这一问题。三十多年来,哲学界、音乐界大多认为《乐记》

  • 标签: 外现 哲学思想 乐记 感情激动 唯物论 唯心论
  • 简介:<正>对于黄自的美学思想,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可能说:黄自认为音乐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为他写道:“艺术是生活的表示,一个时代的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乐艺》一卷二期)。“伟大的艺术都不失为民族与社会的写照”(《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1934年10月21日《晨报》)。也可能说:黄自认为音乐不反映现实生活,因为他断言:“纯正音乐是表象而不是摹仿的艺术,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都没有直接关系的。在绘画、雕塑、戏剧与诗歌中,内容与外形都是判然为二;而内容总不

  • 标签: 西洋音乐 美学思想 黄自 现实生活 汉斯立克 民族音乐
  • 简介:数千年来,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无疑占统治地位,其核心是“中和”。孔子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典型表达。甚至在最早的文化典籍《左传》与《尚书》中,已有了对中和之美的论述.《左传》记载季札观乐,其批评的标准就是“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等。《尚书》则用帝之口,道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审美规范来。魏晋时代的阮籍,其承袭的就是儒家的这一美学思想,虽然其行为上有诸多放诞与叛逆世俗传统之处,但其在思想探处却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樊篱,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还相当保守。对阮氏音乐的思想的剖析,有助于我们透过这个具有二重矛盾性的人物看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沿革与发展,以及其对音乐内在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影响。作好这些清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直观把握当代音乐的进程与方向。

  • 标签: 美学思想 乐而不淫 儒家思想 季札观乐 当代音乐 阮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