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徐亚娟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7-17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7期
  • 机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合唱曲目,在中外乐坛上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是合唱的首选曲目。因此,全面、正确地解读、赏析这部合唱曲,对于中国合唱艺术而言,至关重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黄河大合唱》以其宏大的历史气魄、热烈的战斗激情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国的合唱事业树立了一座丰碑。成为了这一时期以歌颂黄河为背景高扬民族斗争精神的代表作。提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小故事:早在1937年,作曲家冼星海便加入了抗日救亡演剧队二队。

  • 标签: 大合唱故事 黄河大合唱
  • 简介:女声独唱《黄河怨》在《黄河大合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以一个惨遭凌辱、失子亡夫的中国妇女的口吻,痛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表现了哀怨、痛苦、悲愤、仇恨和期待等复杂的情感,是一首感情层次丰富、艺术内涵深刻的佳作。演唱此曲要从其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入手,把握好主人公内心感受的不同层面,同时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把握好作品的旋律、速度、节拍、结构特点。

  • 标签: 《黄河怨》 《黄河大合唱》 音乐分析 演唱
  • 简介:张光年,笔名光未然、华夫,1913年11月1日生于老河口市,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生前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年元月28日在京辞世。张光年少小离乡,四海为家,一曲黄河,传唱中华。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他一直用诗助威呐喊,以赤子报国之心,用诗锻造了一柄抗日杀敌之剑,用诗在讴歌不

  • 标签: 光未然黄河 黄河大合唱
  • 简介:黄河大合唱》是由民族音乐家冼星海谱曲、诗人光未然填词的交响乐合唱作品。全曲共有8个乐章,每个乐章的内容、形式、题材、结构各不相同,可谓章章心裁别出,章章皆为佳作。本文中,笔者就从鲜明的时代感、浓郁的民族风格、多样的形式与创新的调性三方面详细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点。希望能为民族交响合唱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创作特点
  • 简介:12月17日,全本《黄河大合唱》(简称《黄河》)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厅首演。70年前,这部史诗之作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是脸盆……。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中国。为纪念《黄河大合唱》至今流传最广的中央乐团版本复排35周年,西安音乐厅特别邀请到国内一流演出阵容,为西安观众奉上最完美的全本《黄河》。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黄河》 打击乐器 音乐厅 西安 音乐会
  • 简介:<正>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与聂耳的电影音乐一起构筑了中国电影音乐的骨架,他以澎湃、激昂、鲜明的民族特色,写出了震惊中外乐坛的音乐,是人民敬爱的音乐家,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1935年回国后,他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夜半歌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以及话剧《太平天国》、《日出》、《复活》、《大雷雨》等谱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同年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音乐主题 电影音乐 救国军歌 聂耳
  • 简介: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史诗性的音乐始终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其原因与其内在之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各乐章的剖析,深入探究其美学体现、审美价值,以乐章来具体剖析其美学呈现,试图寻找到经典之关所具有的普适性。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美学体现 审美价值 困境与出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脸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传唱了60年,但还没有人注意到“黄河”的形象究竟象征着什么?作者发现了在《黄河大合唱》中“黄河”的“角色交替”,并从其背后挖掘了中国人对“黄河”、对祖国复杂的感情和心理,从潜意识的层面剖析了在这部著名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 标签: 黄河 父亲 敌人 图腾 矛盾 爱恨交织
  • 简介: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史上一部不朽的名作,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存在于音乐表现上。文章以关注音乐文学审美价值的视角对《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进行探讨,主要从“以诗为号角引领抗日救亡运动”、“以母亲河的气魄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以黄河儿女的坚韧颂扬民族精神”、“以诗的内涵确立乐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共鸣”、“以文字营造意境烘托气势恢宏的氛围”五个方面论证作品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 诗词 音乐文学
  • 简介:黄河大合唱》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重要的合唱作品,其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革命性深刻的烙印在其传播过程之中。而音乐的传播有着自己的逻辑和传播类型,《黄河大合唱》在上述特点影响下,自然传播和技术传播两种传播方式交替出现,形成了作品传播形态的多重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黄河大合唱》的传播。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多重模式 自然传播 技术传播
  • 简介: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法: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相结合教学辅助措施:多媒体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大型套曲《黄河大合唱》,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体会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光辉的一生,他的代表作品以及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演唱形式 冼星海 学生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 简介: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末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黄河大合唱》是同曲作者冼星海的第四次合作。他192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光未然比冼星海(1905年生)小8岁。1937年,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冼星海在演剧二队。他们二人在两年间三次合作,写出《新中国》《新时代的歌手》《戏剧抗战》《纪念五一》等优秀歌曲。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指挥 延安 中国共产党 1937年
  • 简介: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之初,“新型歌曲”是它常得到的评价。冼星海指出,过去的救亡歌曲虽产生很大效果,得到群众喜爱,“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而《黄河大合唱》则是“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同样,郭沫若在1947年为怀念冼星海而写的《序(黄河大合唱)》中,也将其称为“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救亡歌曲 文明 变奏 冼星海 光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