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正>我是贵刊热心读者,同时也是《俄苏文学》热心读者。我先后读了《苏联文学》1985年第1期译载《后来发生了战争》和《俄苏文学》1985年连载《少女玛莎烦恼》。这两篇小说我都非常喜欢,连

  • 标签: 俄苏文学 苏联文学 卫国战争 缺乏 小说 中学生
  • 简介:近阶段,白俄罗斯与中国关系越来越紧密。20年来,两国外交关系推动实现了不少方案,这对于我国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对于白俄罗斯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等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每本介绍中国现实书,都像托济克主编政论文集《白俄罗斯人看中国》(编者为著名女记者,白俄电报通讯出版社观察员,“白俄罗斯—中国”协会副主席安娜·格里什克维奇)一样,备受关注。

  • 标签: 中国 白俄罗斯 外交关系 经济发展 俄罗斯人 女记者
  • 简介:在1963年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中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一、引 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占有很重要地位。人物语言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主要手段之一。这些语言都是作家精心设计、雕凿而成,富有个性化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作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后升华、凝练生活,不同人物根据其社会地位、出身、职业、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等“量体裁衣”,赋予其个性化语言,以此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有一种闻其言见其人之感觉。所谓非规范性语言指的是作品人物由于不精通所讲语言或受母语干扰而出现违反所讲语言规范现象。这些非规范性语言可能涉及到该语言体系各个层面,比如语音不标准,词法、句法不规范,语义、修辞、逻辑等错误。这些不规范语言使用同样也是作者源于生活、升华生活,有意识、潜心设计,作者把这种非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用来构筑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些非规范性语言是作者加工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艺术化语言,正确翻译这些语言对再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作用。如何传达原作中这些非规范性语言,我国翻译界对此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将探讨作品中人物非规范性语言翻译,以此抛砖引玉,求...

  • 标签: 中人物 人物规范性 文学作品中
  • 简介:命运》和书命运──苏联文学史评臆说吴泽林中国人熟悉肖洛霍夫命运》。因为当年狠狠批过,过后又喷喷夸过。这不断为改写碑铭,实际上便成了我们自己思想文化发展里程碑。由此想到,每一时代、每一社会中人一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殊解读,并因...

  • 标签: 《人的命运》 苏联文学史 文学精神 人道主义 《归来》 文学史意义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作用得以显现,译者主体性得到一定认同,主体间“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导致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正>巴克拉诺夫中篇小说《自己》发表在《旗》杂志1990年第11期上。与前一时期苏联流行揭露20——50年代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不同,《自己》描写是70—一80年代生活。因创作战争题材小说著名巴克拉诺夫在小说中假想苏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乌斯瓦托夫为主人公,展示了“停滞”时期官场风习及官僚主义者道德与心理。作家说,“这部中篇小说是讲平庸

  • 标签: 中篇小说 战争题材小说 剧作家 作品 官场 瓦托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复调小说推崇备至,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多元。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进入90年代后,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不少新和不大熟悉面孔。翻开各种大型文学杂志,随时都可读到这些作品,其中某些作品受到了批评界重视和引起了热烈争论。报纸上不断有他们谈话和评介他们创作文章发表。有时他们当中某些名字赫然出现在各种文学...

  • 标签: 现代主义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年轻作家 发表作品
  • 简介:<正>我坐在“萨哈林”旅馆前厅,等待和我一起来出差同志。这时我看到朝服务台走去一位身材魁梧小伙子,他脚有点跛,看上去和大多数现代青年一样(如今几乎全世界年轻都这样):身穿夹克衫、牛仔裤,脚穿厚软底矮腰皮鞋,肩背一只运动包,头上没戴任何东西。只凭这点也许我不会去特别注意他,但从小伙子不慌不忙步履中,从他那紧皱双眉下眼神里,甚至在他那晒得黝黑指尖不时扯几下刚理过胡须动作中,显露出坚强和刚毅,同时又不乏几分幼稚,以至于我不由自主地想把他看

  • 标签: 阿富汗人 萨哈林 服务台 日本人 阿富汗战争 旅馆
  • 简介:莫斯科习惯在改变回国半年后,我又重返莫斯科。有朋友问我:你这次“二进宫”印象如何?我说刚来没几天,还谈不上印象,不过,除了卢布贬值厉害,买东西要成千上万计算外,我这次发现莫斯科读书看报的人少多了。记得93年我第一次来莫斯科时,在地铁里看见许多莫斯科...

  • 标签: 莫斯科人 被调查者 俄罗斯人 地铁 报刊市场 新报纸
  • 简介:纳博科夫和林语堂同在其本国文化下成长,而后又到外国接受教育,最终成为用双语写作文学家和翻译家,各自成功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促进了本国与外国文化交流。本文从二者翻译观形成、翻译观内涵、翻译美学观、译者修养、译者主体性五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重点分析其译作广受欢迎背后历史文化因素,以期为二者翻译思想研究以及不同国家问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纳博科夫 林语堂 翻译观 文化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虚像”阐释世界形象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影子”。由生命意识“虚空”转向精神状态“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文本世界中。索罗金为代表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非人非物“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词来表述。”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笔下,生命意义存在于生命极端死亡之中,《叶列阿扎尔》和《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倾向。这类作品作者在描绘客观事物和刻划人物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感情,赋予作品鲜明抒情色彩。别尔戈利茨《白天星星》和索洛乌欣《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象征主义源于法国,俄罗斯象征主义毫无疑问是在法国象征主义强有力影响下产生。“象征”一词源于希腊文,是一剖为二,各执一半木制信物,演化到今天,就逐渐地化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了。高明象征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叶芝(Yeats)的话来说:“...

  • 标签: 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诗歌 俄国 钱钟书 俄罗斯 亲缘关系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俄罗斯学者普洛普在童话故事中发现了不变"功能"项,格雷马斯将"功能"项(即行动元)结构化,形成了行动元模型,即符号矩阵。在长篇叙事文本(如长篇小说)中,宏观符号矩阵不能解释各章节局部情节冲突意义生成过程,所以局部情节意义生成有赖于下级符号矩阵建立,由此构成符号矩阵层级结构。符号矩阵层级结构中行动元遵循三条规律:一,部分行动元被继承,其余行动元被置换;二,符号矩阵左右两列行动元不能交换位置,体现了作者价值判断连贯性;三,符号矩阵上下两排行动元可以交换位置,体现作者在处理局部故事情节时注意焦点转换。相同位置行动元,可能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但只要它们在符号矩阵四个行动元组成系统中具有同样功能,语义特征上差异可以忽略。

  • 标签: 普洛普 格雷马斯 符号矩阵 行动元 索绪尔 雅各布逊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先例,如苏联时期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曾共同创作了著名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