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生态批评虽然发端于20个世纪90年代,但其系统性建构却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它作为思潮的历史并不算长。受意识形态、传统、社会结构等因素制约,中国生态批评大体还停留在直接言说世界的素朴阶段,尚未对自己的言说根据进行系统反思。任何前反思的素朴建构都蕴涵着合法性危机,中国生态批评也是如此。

  • 标签: 生态批评 合法性问题 中国 系统反思 合法性危机 90年代
  • 简介:黄子平在分析丁玲《在医院中》的时候,引进了“现代性”这样一个概念。他设问说:“为什么是‘医院’,而不是可能更为偏狭保守的乡村(如鲁迅的‘未庄’)?……当然,描写一个本来即以治疗病患为己任的单位的‘病态’,可以讽刺性地使上述‘尖锐对立’显得更为鲜明触目。……但是,不容忽略的是,尽管有这样多的‘愚昧无知、偏狭保守、自私苟安’等‘小生产者的思想习气’,从结构上看,‘医院’这种社

  • 标签: 中国现代性 中国现代化 现代性问题 国家意识形态 中央集权 概念
  • 简介: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问题是现代符号学界的一个基本议题.“指示符号(Index)”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最早由符号学家皮尔斯(C.S.Peirce)于19世纪末正式提出,皮尔斯(1903)根据符号与其对象间的关系,将符号分为象似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规约符号(Symbol)三类①,并认为象似符号和指示符号两类与其对象间皆存在理据性,但对于指示符号之理据性,皮尔斯并未深入分析.

  • 标签: 语言 19世纪末 符号学 任意性
  • 简介:一位年轻朋友近期含泪向我推荐了贾平凹先生的几篇散文,包括《哭婶娘》《我不是一个好儿子》《祭父》《写给母亲》等等、这位朋友告诉我,这些文章有的进了教材,有的成为高考中考阅读题,有的还出现在《朗读者》电视节目,并使朗渎者和主持人感动得抱头痛哭哩。

  • 标签: 贾平凹 真实性问题 散文 《写给母亲》 《朗读者》 电视节目
  • 简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的精灵'等提法,引发了良知的创生性这一议题。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曾经对这一议题进行了阐释,但他的阐释由于'紧扣道德'立论,并将良知仅仅看作人内在的道德本体,而存在其自身的理论限度。而其他的相关阐释也由于没有对阳明学中的气论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未能很好地对这一议题给出恰当的理解。实际上,在阳明那里,气在存在论上具有更为本源的地位,而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说,都是气化的产物。但气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质料,它内在地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阳明那里被称为生理或良知。由于气内在地具有良知,固可以生生不息、化生万物。虽然气是化生万物的真正主体,但良知却是气化生物的根本动力。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的精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 标签: 阳明 良知 创生性
  • 简介:<正>关于文学主体性的争鸣声浪使得文学界沸沸扬扬。但文学批评家们似乎对此并不满足,又“引火烧身”。于是关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的争鸣便在批评的自身开展了“内部斗争”。发端者滕云首先在《当代作家评论》(85、3期)撰文《我所评论的就是我》,提出:评论家也可以象蔼楼拜、蒋子龙那样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乔厂长就是我,很简单,我所评论的是我心目中的包法利夫人、乔厂长,随后,鲁枢元在《文学自由谈》创刊号以同题文章响应,并

  • 标签: 文学主体性 评论家 作家评论 蒋子龙 文学界 创刊号
  • 简介:公共性问题的一部分是事实性问题:哪些广义物品的排他性使用的成本很高?哪些行为方式或措施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公共性影响?广泛传播的信息和人们普遍拥有的信念的作用如何?另一部分则是价值理念和这样的理念该如何实现的问题。什么算是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利益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而一个跟正义视野有关的严肃问题是,须如何界定公共机构的恰当作为和此类机构中的成员的恰当行为?

  • 标签: 共性问题 视野 古代 中国 行为方式 公共利益
  • 简介:本文的基本假设是叙事本身并非线性的或者碎裂的,线性与碎片性都是阐释的结果。读者若对一致性感兴趣,便倾向于在每一种叙述中找到线性,若是乐见对于碎裂的人类境况的表征,则几乎无法看到线性。这一假设可由四个例证论述。第一个例证是明显属于线性叙事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细读其《序言》可知,该文本目的在于突显其虚构性,一直调用叙事聚焦,颠覆角色的身份,动摇年代顺序,对线性提出挑战。第二个例证则是匈牙利1930年代的冒险小说,从叙述时间处理的角度看,这种文类中通常会很简单,但该小说则不然。突兀的叙述只在读者的回想中才才变成线性的,与主角那侦探似的故事创造者一样。因此,传统认为的线性叙述文类在后现代文学熏陶下的读者看来,有可能是碎裂的;这一点与此文例举的另外两部非常复杂老道的叙事恰成对照。这两部碎片化的后殖民叙事作品是拉什迪的《小丑沙利马》(2005年)以及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2005年)。尽管这两部小说的碎片化和多视角叙事技巧令人惊叹,其基于时间发展而成的家族故事主线仍然显而易见。真正的线性叙事也许从未存在过,而甚至是极具艺术技巧的碎片化叙述依然可以读成线性的。

  • 标签: 叙事 线性 碎片化 后殖 民视角
  • 简介:在倡导“中国中心观”的名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柯文(PaulA.Cohen)描述了美国中国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方性”转向——对现代中国历史的探讨从以整个国家为单位转向以某一地区为单位。作为该转向的一种代表性实践,在对三四十年代中共根据地的研究中,

  • 标签: 文艺生产 新中国 性问题 《在中国发现历史》 20世纪70年代 “中国中心观”
  • 简介:新时期文学无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冷静做一些反思:一、以爱情为轴心的新创作模式,使文艺创作跌入僵化的深谷。文革十年几乎没有爱情,而后来十年爱情又到处泛滥。不论什么体裁、题材和主题,不论写领袖、英雄或普通人,概莫能外。二、艺术商品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艺术创作脱离了艺术规律的轨道,而受了经济规律的支配。缪斯女神跟着财神爷私奔了,审美王国一片凄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文艺创作 创作模式 艺术商品化 十年 变态心理
  • 简介:摘要手机短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但大量的垃圾短信频频出现,直接侵害了手机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明晰垃圾短信侵权责任,本文主要从主体、客体、责任承担等几个方面分析垃圾短信的侵权问题

  • 标签: 垃圾短信 人身财产权 侵权责任
  • 简介:乐府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音乐机构,本文着重论述了乐府发展沿革及其职能。根据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互证,作为机构的乐府最迟秦代已有之,汉武帝时,"汉承秦制",于公元前112年乃立"乐府"。

  • 标签: 乐府 发展沿革 职能
  • 简介:摘要美声唱法和风格之所以沿用至今,被世人奉为典范,是因为它在流变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着自身的歌唱呼吸法体系。歌唱的呼吸法就是所说的气息,是美声唱法的灵魂。以生理学为基点,明确呼吸法的生理机制,掌握和分析美声唱法的核心技巧——歌唱的呼吸法。

  • 标签: 呼吸 重要性
  • 简介:对于海子,相信即使平时不读书的人也不会陌生。他们“亚洲铜”“德令哈”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广为流传的关键词。他与世界上很多天才文学艺术家一样,具有令人叹惋和瞩目的特征:天才、绝望、英年旱逝,诗歌广泛流传……他活着的时候,夹杂在芸芸众生之中,始终无法适应生活与现实的规则,在二十五岁的花样年华走向人生终点之后,被人们反复追忆。

  • 标签: 海子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艺术家 关键词 流传 天才
  • 简介:<正>这些年来我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兼及若干文艺理论问题的论辩,对一般文化问题涉猎不多,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实在不敢泛泛而论。这不是谦虚,而是想让自己尽可能地保持一点科学的态度。马克思讲,研究问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材料。评价任何一种思潮和观点,都需要原原本本地把握这种思潮和观点原初的表达形态,及其后继出现的各种变态、拟态,把握它们出现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思想史上的远因,把握它们与特定历史阶段内的社会心理之间的共鸣或对立关系,这样才能避免把问题简单化。而理论只要彻

  • 标签: 文化问题 文艺批评 社会心理 特定历史阶段 思想史 社会生活
  • 简介:客观地讲,现今学术界涉及艺术史学、艺术理论、美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文章与书籍详尽而且系统。这些有关艺术现象、观念动机、传统与现代艺术比较、艺术走向等诸多方面的探讨开展得深入而全面。同样,有关教育学、教学方法论、现代教学论等方面的研究也十分全面而彻底。而搭建艺术和艺术教育之间桥梁的、正面的、建设性的重要著述却较少出现。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和现当代艺术二者径渭分明,如同两条平行的轨道,有意无意地永不交汇。一方面,关于艺术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艺术的哲学方法论、艺术自律与发展、艺术形式与功能的拓展等形而上思考层面上;另一方面,关于艺术教育方面的书籍多停留在技法、技能、教育教学体系实施等形而下层面上。

  • 标签: 艺术教育 学院 教育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论 现代教学论 哲学方法论
  • 简介:在中国对西洋文学作品的译介史上,有一桩公案倒是值得重提的.它可以使我们重新检讨一下我们对于翻译的态度与认识,那就是:关于林纾的翻译.

  • 标签: 译介 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 林纾 公案 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