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中期,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三部《传染病法》来加强对军事要塞妓女的医学检查,促使废除派掀起废除《传染病法》运动。作为废除派中的激进派,社会净化派不但反对《传染病法》的双重道德标准,还主张严厉打击各类不道德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传染病法》被废除后,社会净化派发起社会净化运动,积极救助妓女和有可能沦为妓女的女性,并打击各类不道德行为,力图以中产阶级道德观和宗教观来改造工人阶级的道德和文化。社会净化运动是19后期英国特定时代的产物,既展现出鲜明的激进改革特色,也具有道德保守与压制个人权利的色彩。

  • 标签: 《传染病法》 社会净化运动 社会净化派
  • 简介:本文论述了1920初新疆在政治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有益的整合举措,认为其重建和规范了新疆的统治秩序,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新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其消极、失败的一面也不容忽视。

  • 标签: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新疆 政治整合
  • 简介:美国是一个“移民性质”的国家,从早期的英国清教徒移民构建的北美殖民地,到建国以后成千上万的非美国本土人民移居美国足以佐证.大量人口的迁入在1920初形成了美国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伴随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美国农业人口也呈“向心性”向城市转移.大量“人流”在促进美国城市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整饬这些问题,美国城市进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 标签: 美国移民 社会问题)城市改革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将1920初美国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1920初美国妇女体育运动缓慢发展的历史原因,以期为研究今日美国妇女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依据.

  • 标签: 妇女体育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史学 社会学
  • 简介:1920初是国际工人运动相对沉寂的时期。本文对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与特点进行回顾与分析,并试图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探询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走向沉寂的动因。

  • 标签: 国际工人运动 工人阶级 修正主义
  • 简介:纵观整个20,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德国,作为首都柏林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柏林在统一之前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在统一后柏林就进入了发展的狂飙时期。柏林开始起飞就是在19这段"黄金时期",正是因为统一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使柏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力迅速提升,才为其以后迅速跻身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柏林 统一 枢纽 提升
  • 简介:光绪20年(1894),清朝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清廷于光绪21年(1895)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浮沤于台湾海峡上的闽浙海盗,原是清朝政府在海洋事务上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现在对于统治台湾的日本总督府而言,"海贼取缔"成为日治初期总督府的重要课题,也是两国间的国际事务。

  • 标签: 日治初期 台湾海峡 闽浙海盗 海贼取缔
  • 简介:1920初,俄国作为资本主义链条上重要的一环,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就是形成巨额的垄断资本,产生了垄断组织。煤炭业是垄断组织控制下最重要的行业,它所形成的垄断资本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俄国 煤炭工业 垄断资本
  • 简介:教师是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农民知识分子,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桥梁,在1920初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学历及出身、生存境遇和社会形象等是衡量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1861年改革后入职乡村教师开始规范化,教师素质提高,并积极地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不佳:工资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生活负担大,农民不理解教师,神甫视教师为竞争对手,政府不信任教师。这表明乡村教师地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比农民的地位高,另一方面与其他知识分子群体相比其地位较低。

  • 标签: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 乡村教师 社会地位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9-07
  • 简介:在此期间出现了各种丰富的钢琴音乐体裁、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和演奏风格,肖邦主要创作钢琴音乐,文章就每一时期钢琴音乐的一些主要体裁叙述了各个时期不同的钢琴作品、演奏风格和主要的钢琴家

  • 标签: 简述钢琴 钢琴音乐 音乐发展
  • 简介:摘要19,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处于西南边陲的西藏则成了俄英等国的重要侵略目标。作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沙俄在短短的40年的里总共向西藏派遣了多达13支“考察队”进行考察以为大规模的入侵西藏作准备。本文就沙皇俄国对西藏的考察以及面对俄国的侵略中国各方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 标签: 俄国 西藏 考察活动
  • 简介:鸦片税收专卖承包制一度被认为是华侨剥削印尼人民的罪证,19爪哇社会出现反鸦片风潮,殖民政府借机以鸦片公营专卖局取代了鸦片税收专卖承包制。本文作者指出,以公营代替私营,殖民者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华侨手中夺过经济大权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华侨始终不过是荷兰殖民统治的工具。

  • 标签: 鸦片 税收承包 华侨 荷兰殖民者
  • 简介:在美国早期历史上,淫秽物品的数量不多,政府调控又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所以有关淫秽物品的标准并没有确定。在内战后,淫秽物品因其市场的扩大和社会净化运动的兴起,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议题。社会各界人士在普遍赞成查禁淫秽物品的同时,对淫秽物品的含义界定存在分歧,遂希望由法院制定明确的司法标准。在这种背景下,纽约法院在1879年的“合众国诉贝内特案”引入希克林标准,后经最高法院的确认,成为美国各级法院评判淫秽物品的主导原则。然而,到世纪之交,随着内在的道德话语受到动摇,希克林标准开始遭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

  • 标签: 希克林标准 淫秽物品 社会净化运动
  • 简介:作为世界两大文明中心.分处亚欧大陆两端的中国与欧洲曾长期相互隔绝。随着近代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欧洲才开始逐渐从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并一度对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发出由衷的赞叹。不过由于历史发展的曲折,到18期.欧洲人的“中国观”发生了逆转。

  • 标签: 18世纪 中国观 欧洲人 文明古国 亚欧大陆
  • 简介:在20,《芙蓉》、《收获》、《橄榄树》、《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先后刊发了葛红兵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张闳的《走不近的鲁迅》、裴毅然的《鲁迅问题》以及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王朔的《我看鲁迅》,林语堂的《悼鲁迅》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葛红兵等对鲁迅、鲁迅的作品以及鲁迅研究提出了全面的质疑。针对葛红兵等人的观点,学界的王富仁、林非、陈漱渝、孙玉石、吴中杰、张梦阳、秦弓、高旭东、郑家建以及创作界的张承志等一批人或从批驳的角度、或从“立论”的角度、或从“理解”的角度、或从反思的角度、或从深思的角度予以了回应。

  • 标签: 鲁迅研究 葛红兵 王朔 观点 张闳 裴毅然
  • 简介:《土话指南》、《沪语指南》同是北京官话《官话指南》的沪语译文。文章利用《土话指南》、《沪语指南》的异文材料,对其中的甚词进行对比研究,以此揭示1920初沪语甚词的使用面貌以及与官话甚词的主要差异。研究显示,这两个版本间沪语甚词的用法差异已经表现出当时沪语部分甚词新派与老派用法的分野;其中甚词后置与前置语序、方言特征词与通用词的选择等都是导致新老派分化的因素。

  • 标签: 《官话指南》 《土话指南》 《沪语指南》 甚词 沪语 新派老派分野
  • 简介:1920初,当时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人士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鼓与呼,就发展农村教育提出的一些设想,不仅为以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教育实践作了必要的准备;而且揭示了发展农村教育的某些规律性:1.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只靠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更要靠农民自身的觉悟.2.必须打破社会的不平等,建立工农阶级当家作主的政权,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政治上的保障.3.必须从经济上解决农民的问题,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坚实的经济基础.4.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功能,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发挥已有教育系统的作用.

  • 标签: 中国近代 农村教育 关注 启示
  • 简介:20的丁玲小说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一方面是对“五四”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回归与超越,另一方面,多元化现象在深层次上反映了2080年代以来文学生产场域的自由与扩大,也反映了当代文学观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 标签: 20世纪末 丁玲小说 接受史研究
  • 简介:2090年代以来,“老上海”题材成为电影界的热点,“上海”影像云集,以“怀旧”的名义去征询旧上海,对“老上海”的怀旧导致电影创作热潮。但是,隐藏于这种表现背后的观察视角,即文本叙述城市的电影语言方式却是异彩纷呈的。关于老上海的怀旧热潮是90年代集体记忆的一种反映,历史在这里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与现实具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 标签: 老上海怀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