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认为,“着”由动词“附著”义而虚化为动词“放在、放到”义;由动词“放在”义而虚化为存在动词“在”义,由动词“放到”义而虚化为结果动词“到”义;由“在”义存在动词而虚化为持续态助词,由“到”义结果动词而虚化为实现、完成态助词。“着”是在位于“主+动+着”、“主+动+着+宾”两种语法结构中谓语之后补语位置上,从中古前期至中古晚期完成语法化过程的。

  • 标签: 动词 语法化 时态助词 持续 实现
  • 简介:以往关于汉语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微观,在全局观和系统性方面存在不足。本文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在界定“评价”概念、概括“评价”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勾勒出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的面貌。该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系统,主要由词汇层、话语标记层、句子层和语篇层评价项构成。

  • 标签: 现代汉语 评价系统 评价项 层次性
  • 简介:以前人的论述为基础,文章对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说明和论证,认为,旁指代词,“它”由名词“它”演变而至。演变上起远古,下迄周代前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名词“它”表示原始性问询内容阶段、表示原始性问候内容阶段、表示旁指性对象阶段、演变至旁指代词阶段。

  • 标签: 指代词 名词 远古 文章 过程 阶段
  • 简介: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介词“对”三个义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介词“对”产生于“表对答”的动词“对”,引进“对待对象”的用法来源于引进“动作对象”的用法。文章还考察了介词“对于”和“对……来说”,认为“对于”的产生在清末,是因介词“于”“强化”而产生的,在当代汉语中已明显淡化,而“对……来说”产生最晚,因其特殊的表达功能将继续存在。

  • 标签: 语法化 对于 对(于)……来说/说来
  • 简介:习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作文水平,改善写作习惯,培养写作兴趣的教学手段,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当中.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为繁重的工作之一,在批改的过程中.批阅相似内容的作文犹如重复劳动,所以很多教师把书面批改作文当作习作教学的最后一步,这样的想法抑制了学生提高作文的速度,成为制约学生发展写作兴趣的阿喀琉斯之踵。怎样才算一整套完整的习作教学?

  • 标签: 作文教学 评价 习作教学 批改作文 学生发展 写作兴趣
  • 简介:一、语文评价分类及现状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中的人物或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教育评价的对象涉及整个教育领域,不仅包括学生、教师、行政人员、校长,还包括学校管理、教育课程、教育计划、教育质量、领导素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

  • 标签: 语文评价 困境 教育评价 办学条件 价值判断 教育现象
  • 简介:1.1连语,或作謰语,亦作联语,即连缕不绝之语。朱星先生说:“连语意即二字相连,不可分释。”今人多谓连语即联绵字,或作连绵字。联绵者,亦言绵绵不可分也。魏建功先生《古音系研究》始改称连绵词,“以明其都具有文法上的独立成意的词类作用。”考诸历史。前人所谓“连语”、“联绵字”,其实无别。如宋·张有《复古编·联绵字》、元·曹本《续复古编·联绵》及明·方以智《通雅·謰语》、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连语》等篇,其所胪列,往往重复。

  • 标签: 语素构成 续复古编 读书杂志 王念 联语 朱星
  • 简介:连词“与其”本是一个跨层结构,后来才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连词。“与其”的词汇化可分为两个过程,即“与+(其+VP)”结构由“动宾结构”发展为“介宾结构”的过程和连词“与其”从介宾结构“与+(其+VP)”中产生的过程。“与”的虚化、“其”指代功能的弱化是“与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而韵律构词的规则是“与其”词汇化的直接动因。

  • 标签: 词汇化 虚化 指代功能 韵律
  • 简介:传统词源学注重从文献语言出发并以汉字为线索,以古音音系为工具,以此进行汉语词源研究。小学专书的训诂及其注疏对于考证词源关系最为合适。“尤其是清人对小学专书的训诂,本身既含有小学专书的训诂,又有疏证这些训诂的典型文献材料”,特别是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清儒精通古音,有比较先进的语义观,在他们的论著,如《广雅疏证》、《说文段注》、《尔雅义疏》、《方言笺疏》等作品中,不乏有对词源的透辟分析。要合理地利用段、王等清儒已有的语源研究文献材料,需要认清清人词源研究的特点,并了解利用其词源研究成果可能存在的障碍。

  • 标签: 研究成果 词源学 清人 《广雅疏证》 评价 《说文段注》
  • 简介:本研究以《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标准与考试的关系,并对考生近几年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找出得分率较低或者变化趋势不稳定的部分,指出今后培训的重点。同时也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培训建议。

  • 标签: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 成绩分析培训建议
  • 简介:写作学研究的重心从所谓“文本”转向“人本”之后,写作过程、写作行为、写作活动等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几个“关键词”。由于个人的理解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人们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显得比较随意。下面谈谈我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

  • 标签: 写作学 写作过程 书面语言 写作活动
  • 简介:“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其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使下文说的目的容易实现,可替换为“以便于”;另一种是单纯表示目的,不能替换为“以便于”。同时文章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便”与“以便于”、“以”用法的区别以及“以便”的语法化过程

  • 标签: 目的 连词 以便
  • 简介:教学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作文评价的作用,并结合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提出了几点作文评价的方法,仅供参考。

  • 标签: 小学作文 教学评价 作用 方法
  • 简介:当前,社会上和语言学界要求提高语言规范水平的呼声颇为强烈,语言工作者为此发表了不少文章和谈话,这对于推动语言规范化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有益的。语言科学发展到了今天,汉语规范化工作进行了几十年,正确认识语言规范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总结这项工怍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它的特殊规律和方法等问题,已被提到研究日程上来,然而我们的一些语言工作者对这一新课题似乎还认识不足。这首先表现在关于语言

  • 标签: 语言规范 规范化工作 汉语规范化 语言科学 北京语音 兼类词
  • 简介:“毕”“尽”等“完结”义动词发展出了“全部”“全都”或“整”“全”“所有”这两种周遍意义。出现在“S+~+VP”格式中,表达“全部”“全都”义。出现在“(s)+~+NP+VP”格式中,表达“整”“全”“所有”义,到底为何种语义取决于核心名词性成分NP自身是否内含“范围”义。“毕”“尽”等“完结”义动词发展出“全部”“全都”义,与隐喻有关;发展出“整”“全”“所有”义,与转喻有关。“整”“全”义属于“一体性周遍”,对应的意象图式为“浑然图式”;“全部”“全都”“所有”义属于“叠加性周遍”,对应的意象图式为“套件图式”。

  • 标签: 完结 周遍 范围 离散 一体性周遍 叠加性周遍
  • 简介:结合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组织过程,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和学习效果评价三方面建立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提出了评价方法。

  • 标签: 英语课堂 参与式教学 层次分析法
  • 简介:读者一看便知,《天官培训班》是讥讽社会上商业化的培训班的,只不过借《西游记》的套子一用。问题是用这个套子不是想钻就可以钻的,有些不可不知的规矩。

  • 标签: 故事新编 读者 培训班 规矩 商业化 社会
  • 简介:文章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探讨过程写作法中的“分组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认为分组活动不仅能够减轻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活动中的焦虑心理,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够使学生开拓思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认识一个事物。“分组讨论”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还指出了“分组讨论”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过程写作 分组讨论 第二语言教学 教学法
  • 简介: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由于选材的差别、写法的变化、个性的迥异等因素的制约,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衡量,是作文教学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评价的标准问题出现偏差,就会严重地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制约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鲁迅、茅盾、老舍、曹禺、沈从文、叶圣陶、朱自清、冰心、赵树理、林语堂等现代作家,

  • 标签: 评价标准 学生作文 现代作家 “好” “通” 创造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