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所谓"拈",就是指一个句子中的前后有两个词是拈接出现的,表示比较、映衬、排斥等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格"在迄今修辞学著述中尚未得见,而它确确实实被运用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中。仅以"谐音"举例:(1)由此看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后,主流不是资本主义"出头",而是对新形势下怎样进行领导不熟悉,感到怵头。不是社员管不了,而是再用"大批判开路","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套办法不行了,要按政策办事,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1979年12月6日《河北日报》)"怵头"和"出头"是音近拈接的,

  • 标签: 拈初探
  • 简介:本文在王还(1983)的基础上,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都"与all的差异以及"都"本身的语法语义特征.(Ⅰ)尝试解释汉语中"都"与其所指词之间的一致关系;(Ⅱ)按照all的词性分类,对"都"和all作了更细致的比较,为学汉语的学生、教汉语的老师理清all与"都"的异同;(Ⅲ)讨论"是"字结构中的"都"与主宾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解释王还论文中几个有争议的例句;(Ⅳ)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都"句作出分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全称量词 "都" 所指词 被复制
  • 简介:汉字构成的字元分析法张天光,黄伯荣,翟万林近年来,对于汉字结构和构造成分的分析,部件分析法似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偏旁分析法。然而部件分析法同样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同样难具实用价值。本文拟对部件分析法存在的缺陷加以分析,同时对笔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

  • 标签: 计算机汉字输入法 分析法 字元 单元字 合体字 汉字编码
  • 简介:汉语语用能力是指操汉语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的技术和能力,他决定了一个人汉语语言能力的实际表现。汉语语用能力的构成涉及到语篇、语体、言语行为、言外之意、礼貌、修辞等六个方面的理解与运用。围绕这六个方面,可以有序开展汉语语用能力评估量表的制定及相关的描述语库建设。重要的是,语用能力的评估不应只针对非汉语母语者,汉语母语者的语用能力评估对推动我国国民语言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

  • 标签: 语用能力 语言能力 言语障碍 描述语库 量表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不同字表、词表对实际阅读材料覆盖率的考察,发现字、词覆盖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对阅读材料的识读水平,在词覆盖率的基础上提出的阅读识读率可以更好地反映对阅读材料的识读水平。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考察和计算发现,满意的阅读理解建立在0.95左右的识读率上。通过对不同词表所包含字数及其识读率的分析和比较得出,阅读者掌握的字词达到1:7以上才能达到这样的识读水平。学习汉语时,掌握近3千汉字的同时,应该掌握2—3万个左右的汉语词语。

  • 标签: 阅读理解 覆盖率 识读率 字词比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所有的“”字句偏误句进行分析,归纳出留学生“”字句使用时的偏误类型包括遗漏、泛化、结构杂糅和内部偏误四种类型。根据对留学生使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本文还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字句的教学提出了几点策略。

  • 标签: 留学生 &ldquo 比&rdquo 字句 偏误分析
  • 简介:“曼”中古时期隶楷书常写作“”、“”、“”、“”等,经过一系列的形体讹变,“楞”之俗字“擤”与“攫”之俗字“擤”成为同形字。通过清理“”、“”、“摱”、“槾”、“楞”、“”、“棱”、“”、“[木麦”、“[禾麦]”等一组字的关系,文章为汉字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 标签: 讹变 同形字
  • 简介:摘要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一书中,作者塑造了多个女性形象,如黛西·布坎南、乔丹·贝克尔和梅特尔等。但是,文中的男性角色对女性带有不同程度的偏见。主人公盖茨虽然是实现美国梦的代言人,但他只是把黛西物化成自己实现理想的标志,最终也没能赢得爱情;庸俗粗鲁的汤姆只是把对女性的占有看成是财富的炫耀和社会地位的标志;小说的叙述者尼克把女性叙述成拜金、虚荣、做作、矫情的形象,没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虽然文中的男性角色对女性的态度和看法不一,但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自己对女性的偏见。

  • 标签: 偏见 女性形象 男权社会
  • 简介:"X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Y还W"与"X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爷”、“婆”、“哥”、“嫂”、“姐”、“妹”、“弟”等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问题,它们在构成新词的过程中,词汇意义弱化,语法意义增强,词缀化的倾向明显。在此基础上,又简单概括了亲属称谓名词作为类词缀构成新词的一些特点。

  • 标签: 类词缀化 词义泛化 词义类化 文化含量 平民心理
  • 简介:本文分析台湾官话叙事体的语调单位的语法构成。初步结论是:叙事体语调单位的主要语法构成是小句和名词性结构,而且小句的形式以非完整小句为主,这说明叙事体语调单位的主要结构实际上一般的传统完整小句的形式要简短。在叙事体言谈中,语法单位和语调单位的对应(不对应)关系取决于(1)信息量的分布局限和(2)语法结构内部关系的疏密程度。本文还把汉语和英语作了简单的比较,发现上述结论同样可以用在两个语言上面。我们的结果说明,实际言谈中的单位构成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以及实际的语用环境,这是我们在建立一个可以解释实际言谈的语法系统时所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语调单位 语法单位 小句 语法结构 语法构成 名词性结构
  • 简介:本文根据语法语义特征对新兴疾病名称进行分类,结合模因论、隐喻理论对疾病名称的跨域使用情况进行梳理,讨论这类新名称的生成、理解机制,兼论疾病名称的规范问题。

  • 标签: 新兴疾病名称 鼠标手 自拍病 隐喻 语言接触
  • 简介:本文在维尔表意学的理论框架下,采用他者逻辑作为核心概念来检视其生活和研究。维尔不同寻常的童年生活、关系网和对宗教危机的反应塑造了她对世界的看法,即认为世界是对话的和复调的。在维尔看来,“女性”是相互对话的“差异”或“分别”这对逻辑关系的监护人。她的母性意识恢复了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及符号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维尔向我们展示了以三重维度为方法论的表意学,旨在创造内在关系并鼓励不同声音间的对话,借用生物“可塑性”术语,将实用意义、伦理意义和美学意义联系起来。当代苏珊·佩特丽莉的符号伦理学发展了维尔的表意学。

  • 标签: 对话质问 母性意识 他者逻辑 符号伦理学 表意学
  • 简介:文章对明清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中的“X+VP+比较标记+Y”式差句进行穷尽性分析描写,同时参考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背景的其他语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现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汉语北方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句的发展演变情况,并且从地域性上挖掘明清山东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句的某些特性;澄清人们在此句式研究问题上比较关注句式发展的时间性,而不注重地域性的挖掘的模糊认识。地域性的挖掘对汉语语法史研究又很有意义。

  • 标签: 差比句 时间性 地域性 山东方言
  • 简介:摘要本研究结合《了不起的盖茨》的时代背景,联系世界女性主义思潮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女性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对比了书中三个最主要的女性形象黛西、乔丹、茉特尔,透视父权制社会传统价值和新兴的女性主义思潮之间的力量博弈。

  • 标签: 父权社会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
  • 简介:黔东苗语tiu33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符。tiu33语符原来是一个特殊实词,是一个冠词性质的含有“这/那……范围”意义的特指词,具有修饰、限制功能范畴,经过词汇化后,变成构词语素以致处所格(地理)标记。

  • 标签: 黔东苗语 tiu33 词汇化
  • 简介:互文性理论是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和可用之于实证分析的文本理论。2012年,继1966年首推互文性理论四十六年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复旦大学开设系列讲座演绎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演变。第一讲“主体与语言: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内容博大精深,浓缩了互文性理论的基本阐释,兼容了互文体系的核心概念。本文选取了讲座展示的、过去学界不予重视的四个方面来读解:可视为克氏人生镜像和法国学术思想编年史的《武士》;中国哲学家张东荪中西哲学理念对克氏互文思想形成的影响;克氏与巴赫金互为成就的关系与克氏对本维尼斯特结构主义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克氏的互文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本文试图通过这四个方面史实的挖掘,再塑克氏思想大师的形象,丰富对不断创新发展、多元构成的互文性理论的认知。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多声构成 《武士》 张东荪 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 弗洛伊德
  • 简介:文章针对词素同一性问题,提出汉语词素内部义项群具有六种构成模式。运用图式范畴理论论证词素同一性存在的哲学基础,阐明辞书设置六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论述在辞书释义和例证中如何体现图式和例示的特点。

  • 标签: 词素同一性 义项群构成模式 图式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