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感知敏感性,即机体对心率、呼吸、血压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反应敏感性,与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了解感知在焦虑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对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感知敏感性在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感知敏感性升高与杏仁核异常激活相互作用,导致病理性焦虑情绪的产生;此外,岛叶也可通过调节感知调节情绪反应。同时,感知还与基因及神经递质有关,这可能也是重要的焦虑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基于感知调节在治疗焦虑中的应用,可通过呼吸聚焦调节呼吸感知、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感知相关脑网络以及使用脑电感知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改善感知,从而缓解焦虑症状,起到治疗作用。综上,感知敏感性异常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内感知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有多种,但相关治疗机制不清。所以,今后的研究需深入探索感知在焦虑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探讨相关治疗的作用机理。

  • 标签: 焦虑障碍 内感知敏感性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ST)是一种体外定性或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能力的实验。随着耐药病原体的增多和耐药机制的变异,传统药敏试验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快速诊治的需求,因此基于待测病原体表型、基因型及其他耐药机制的药敏快检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本文论述了AST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有新技术对临床诊治指南的指导意义均应进行多方面评估和规范化。

  • 标签: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表型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IB组)与神经阻滞联合臭氧组(IBO组),每组35例。IB组每注射点注射混合药液1 ml(甲钴胺1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7 ml);IBO组在神经阻滞治疗基础上每点注射35 μg/ml臭氧1 ml。于入院第1、4、7日进行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当日、疗程结束后1及3个月时的NRS及E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疗程结束3个月时优效、良效、无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当日及3个月时IBO组NRS评分分别为[(1.8±1.0)、(0.8±0.7)]分,低于IB组[(2.3±0.9)、(1.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后当日、1及3个月时IBO组ES评分分别为[(2.7±1.4)、(1.8±1.2)、(1.7±1.2)]分,均低于IB组[(2.9±1.1)、(2.3±1.2)、(2.5±1.1)]分(P均<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IBO组优效率为28.6%(10/35例),IB组优效率为5.7%(2/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分层分析后发现,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IBO组糖尿病患者优效率为25%(2/8例),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的29.6%(8/27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对老年PHN患者疼痛和情绪有显著改善,且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对于老年PHN的疗效优于内阻滞,效果更稳定。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神经传导阻滞 注射,皮内 臭氧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眦皮肤重置睑缘翻转术对儿童伴有眦赘的下睑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鲁南眼科医院伴有眦赘的下睑翻者40例(8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眦皮肤重置睑缘翻转术进行治疗。其中男18例(36眼),女22例(44眼)。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下睑翻均得到矫正,睑缘及眦形态自然,无明显下睑皮肤皱褶、重度瘢痕增生或泪小管的损伤等并发症。治愈率100.00%,均无复发,满意度95.00%。结论眦皮肤重置睑缘翻转术治疗儿童下睑翻伴眦赘效果良好。

  • 标签: 睑内翻,下睑,儿童 内眦赘皮 重置,皮肤,内眦 翻转,睑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镜联合经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08月01日-2023年07月31日阳江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和阳江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历资料,按照不用的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n=30例),观察组(n=30例),前者予以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后者予以经椎间孔镜联合经固定治疗,就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固定情况、全身状况展开比较。结果:术后第一天、第三天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 <0.05);观察组固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血沉、C反应蛋白、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间孔镜联合经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固定情况更佳,术后3个月全身状况更为良好,值得肯定。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经皮钉内固定 胸腰椎结核 疼痛程度 固定情况
  • 简介:摘要罗尔斯顿菌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少见条件致病菌,患者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胸部影像学检查没有典型的表现,易导致诊断不明确或误诊。本例患者被发现晕倒在粪水池内,呼之不应,表现为发热、憋喘和烦躁,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肺部片状高密度影,经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吸收,出院。出院5 d后因再次发热入院,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提示氏罗尔斯顿菌感染,经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

  • 标签: 感染 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皮氏罗尔斯顿菌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利用锁骨外侧锁定钢板间接复位、微创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手术方法,并通过与切开复位重建锁定钢板固定方法对比,评价其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应用锁骨外侧解剖锁定型钢板间接复位微创固定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0例(微创治疗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4.63±13.22)岁(范围14~65岁);根据Robinson分型:2A2型9例、2B1型17例、2B2型4例;术前均无发现血管、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33±1.75)d(范围0~7 d)。选取同一术者以往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2例(切开治疗组);男25例,女7例,年龄(42.63±14.18)岁(范围16~70岁),根据Robinson分型:2A2型6例、2B1型19例、2B2型7例,进行对照研究。研究项目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复位情况、骨痂形成时间、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微创治疗组30例患者均完成了间接复位微创固定治疗,手术时间(63.40±7.82)min(范围48~92 min),术中透视(4.83±1.58)次(范围3~8次),术中出血(15.67±4.13)ml(范围10~30 ml);切开治疗组手术时间(56.22±10.11)min(范围42~80 min),术中透视(3.91±1.49)次(范围2~5次),术中出血(56.88±13.93)ml(范围40~100 ml);两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方面均有差异(P<0.05)。微创治疗组术前患侧与健侧相比锁骨长度短缩12.15%±2.69%(范围5.2%~15.1%),术后锁骨长度短缩0.45%±0.44%(范围-0.2%~1.6%),与切开治疗组术前锁骨长度短缩11.58%±2.67%(范围4.5%~16.1%),术后锁骨长度短缩0.62%±0.41%(范围-0.2%~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治疗组随访(11.3±2.8)个月(范围10~18个月),骨痂形成时间(3.57±0.90)个月(范围3~5个月);切开组随访(11.8±2.2)个月(范围10~18个月),骨痂形成时间(4.27±1.12)个月(范围3~6个月)。术后6个月微创治疗组患者切口总长度(2.8±0.48)cm(范围2.5~4.0 cm),Constant-Murley评分(94.83±2.55)分(范围89~97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锁骨下区域麻木或不适感,并对患肩的美观程度及功能表示非常满意;切开组切口长度(11.0±1.08) cm(范围10~14 cm),Constant-Murley(90.59±4.23)分(范围78~97分),9例患者出现锁骨下区域麻木,仅5例患者对术后瘢痕的美观程度表示满意;两组在骨痂形成时间、切口长度、Constant-Murley评分、锁骨下区麻木及患肩美观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锁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间接复位、经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术式,微创、术后恢复快、局部瘢痕小基本不影响肩部美观、肩关节功能好、患者的满意度高,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外科手术,微创性 锁骨 骨折 对比研究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伤椎植骨术(PPSF+BG)与单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P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普仁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行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植骨分为2组:PPSF+BG组(采用微创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伤椎植骨术,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50.6±8.4)岁;PPSF组(单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49.3±8.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间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PSF+BG组伤椎前缘高度(19.5±0.9)mm高于PPSF组(18.2±1.3)mm、后凸cobb角7.1°±0.5°小于PPSF组8.1°±0.5°,ODI 11.1±2.9低于PPSF组19.5±1.6,术后6、12个月PPSF+BG组VAS评分低于PP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伤椎植骨术和单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前者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移植 骨钉
  • 简介:摘要患者男,28岁,因左侧胸部单发褐色肿物4年、多发小丘疹1年就诊。皮肤科检查:胸部左侧一1.2 cm × 1.1 cm × 1.0 cm褐色类圆形肿物,质韧,其右侧数个直径3 ~ 5 mm褐色丘疹,左侧腋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手术完整切除肿物后行组织病理检查:肿物和小丘疹均可见真皮浅层痣细胞聚集成巢,考虑痣;最大肿物见一结缔组织增生性结节,其内痣细胞散在分布于纤维之间,并见痣巨细胞;结节中痣细胞体积较大,呈上皮样或梭形,细胞核呈类圆形或梭形,可见明显核仁,痣细胞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痣和增生性结节痣细胞S100均阳性;痣真皮浅层痣细胞Melan-A、HMB45阳性,而增生性结节Melan-A、HMB45阴性;痣及增生性结节Ki-67 1%、CD34阳性,P16、P63均阴性。诊断:痣伴结缔组织增生性结节。

  • 标签: 痣,色素 结缔组织 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眉间斧形瓣修复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整形美容科共收治5例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48~61岁。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大小为0.9 cm× 0.8 cm~2.0 cm×1.8 cm。根据缺损修复的需要,于眉间区域设计并切取斧形瓣,根据血供情况,瓣蒂部宽度与斧刃长的比例为1∶ 3~1∶ 2,将眦动脉于眦角处的穿支血管包含在蒂部时,蒂宽可进一步缩窄。旋转推进斧形瓣修复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本组5例眉间斧形瓣均顺利成活,修复眦部皮肤缺损3例,蒂宽为瓣长的1/2;修复眦旁鼻根部皮肤缺损2例,蒂宽为瓣长的1/3。瓣面积为1.8 cm×1.0 cm~4.0 cm×2.0 cm。术后瓣成活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短期内两眉间距均有一定缩窄。随访2~24个月,瓣色泽、质地较好,切口瘢痕纤细、平坦,对于修复眦部病例,瓣的上睑部分略厚,其余病例瓣厚薄适中。两眉间距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皮肤逐步松弛而获得较大改善,所有患者皮肤肿瘤均无复发。医患双方对手术效果均很满意。结论眉间斧形瓣的质地、色泽和厚度与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较为接近,血供可靠,简单易行,是修复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泪器 缺损
  • 简介:摘要先天性眦赘是东亚人群常见眦形态,常伴有单睑存在,即便患者是双眼皮,也会因眦赘的存在成为双,影响美观。有些儿童先天性眦赘伴有下睑翻或者上睑下垂。随着美容就医者的增多,希望进行重睑术同时进行内眦赘矫正术,以求得更加完美的双眼皮。临床上先天性眦赘的矫正方法很多,美观自然、瘢痕最小化是医师追求的目的。

  • 标签: 内眦赘皮 矫正术 Z成形术 下睑内翻 Y-V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经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们收治腕舟骨骨折患者12例,收集CT数据,采用3D打印机打印出导板,术中沿导板导孔精准打入导针,透视确认位置满意,行0.5 cm切口,空心钻钻孔,拧入空心加压螺钉一枚。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自我评价腕关节问卷(PRWE)、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患侧及健侧屈伸旋转活动范围、桡偏及尺偏活动度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7个月,除了2例患者尝试置入导针两次,其余均一次置针成功,未发生偏斜等情况。所有患者切口愈合好,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等情况,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情况。手术时间为28~77分钟,平均44.3分钟;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PRWE评分0~10分,平均2.5分;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80~100分,平均93.3分,其中优9例,良2例,可1例。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患侧为(145.67±8.72)°、健侧为(149.92±5.23)°,旋转活动范围患侧为(147.00±7.25)°、健侧为(148.92±6.72)°,桡偏活动度患侧为(16.50±1.83)°、健侧为(17.17±1.80)°,尺偏活动度患侧为(26.33±1.37)°、健侧为(27.25±1.71)°,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经治疗腕舟骨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且个性化、安全、准确。

  • 标签: 舟骨 骨折 3D打印 经皮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注射用卡介苗(卡介苗)关键质量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为生产工艺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统计软件对211批卡介苗的菌种代次、半成品沉降率、半成品活菌数、成品活菌数、成品效力和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等关键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各指标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结果用第6、9和12代卡介菌生产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5.07×106、5.49×106和6.02×10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200(P<0.05),成品活菌数随生产用菌种代次的升高而略有增加。半成品沉降率处于0.00%~7.99%、8.00%~11.99%和12.00%~20.00%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5.57×106、5.52×106和5.06×106 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2(P<0.05),成品活菌数随半成品沉降率提高而略有降低。半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7~1.99×107、2.00×107~2.99×107和3.00×107~4.00×107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4.61×106、5.69×106和6.53×106 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537(P<0.05),成品活菌数随半成品活菌数增加而显著增加。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6~3.99×106、4.00×106~5.99×106和6.00×106~8.00×106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效力均值分别为17.61、16.51和16.55 mm,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7(P<0.05),成品效力随成品活菌数增加而先略有降低再趋于平稳。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6~3.99×106、4.00×106~5.99×106和6.00×106~8.00×106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均值分别为363.61、363.21和368.68 mOsmol/kg,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0(P<0.05),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随着成品活菌数增加而略有升高。结论在企业标准范围,成品活菌数受半成品活菌数的影响较大,受菌种代次、半成品沉降率的影响较小。成品活菌数对成品效力和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卡介苗 质量控制 关联性
  • 简介:目的:观察使用经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120例的胫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钢板固定治疗患者胫骨骨折,研究组采用经微创钢板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在进行经微创钢板固定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骨折患者采用经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加速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通道经肾镜(MPCNL)与标准通道经肾镜(PCNL)术中的肾盂压力(IPP)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研究其相关性。方法将20例患有肾结石且已经接受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后结石残留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由同一位主刀医师,分别施行微通道和标准通道经肾镜碎石术。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穿刺开始前、碎石时、冲洗碎石时、手术完成时的肾盂压力。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细胞比容下降、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PCNL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34、0.01)。MPCNL组患者术后血细胞比容下降幅度较低(P=0.004)。在不同的手术阶段,MPCNL术中的IPP均明显升高。PCN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细胞比容下降高于微通道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MPCNL术中IPP水平较标准PCNL明显升高,行MPCNL时需要对充分考虑术中灌注压力,但两者术后并发症等无明显差别。

  • 标签: 肾结石 肾造口术,经皮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奥曲肽敏感试验预测生长抑素受体配体(somatostatin receptor ligands, SRLs)治疗活动性肢端肥大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20年间76例未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活动性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晨起空腹状态下皮下注射短效奥曲肽100 μg,分别在0、2、4、6和8 h采血测定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SRLs治疗至少3个月。SRLs治疗有效的标准为:治疗后血清随机GH<1 μg/L或GH较基线值下降>80%定义为GH有效;治疗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1.3倍参考范围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或IGF-Ⅰ较基线值下降>50%定义为IGF-Ⅰ有效;同时满足GH和IGF-Ⅰ有效的标准定义为GH和IGF-Ⅰ均有效。结果奥曲肽敏感试验中基线GH为15.00(6.38,34.20)μg/L,血清GH达到谷值的时间为(3.65±1.65)h,GH谷值为1.47(0.50,4.19)μg/L,GH抑制率为89.12%(72.71%,95.09%)。奥曲肽敏感试验中GH抑制率为89.32%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74,预测GH有效的敏感度为81.80%,特异度为66.00%;GH抑制率为93.14%时,AUC为0.64,预测IGF-Ⅰ有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75.60%;GH抑制率为90.71%时,AUC为0.78,预测GH和IGF-Ⅰ同时有效的敏感度为83.30%,特异度为70.00%。GH/IGF-Ⅰ有效组较GH/IGF-Ⅰ无效组奥曲肽敏感试验中GH谷值更低、GH抑制率更高、IGF-Ⅰ下降率更高、治疗后IGF-Ⅰ/ULN比值更低(P<0.05)。结论奥曲肽敏感试验中GH抑制率可以用来预测SRLs治疗垂体GH腺瘤的疗效,诊断界值为90.71%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

  • 标签: 奥曲肽敏感试验 长效生长抑素受体配体 肢端肥大症 生长激素抑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血管成形术(PTA)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瘘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117例出现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72例)与对照组(45例),研究组行PTA治疗,对照组行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超声测量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动静脉瘘(AVF)通畅率及瘘使用时间。结果手术前,两组超声测量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的血流量更高、生活质量评分更高,横断面积更大,血管内径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瘘使用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超声测量指标、并发症发生率、AVF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TA与瘘切除重建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瘘狭窄治疗中均具有显著效果,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PTA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短期即可使用瘘,康复更为迅速。

  • 标签: 肾透析 动静脉内瘘狭窄 超声检查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儿童医院骨科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行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固定治疗的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11.2±2.3)岁,范围在5.8~16.9岁。所有患儿术中采用3个标准切面(掌侧、背侧、冠状外侧)的超声图像辅助骨折复位。术后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MMWS)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骨折术后X线检查结果均显示获得解剖复位。58例患儿手术时间12~36 min,平均19.3 min;术中透视次数2~4次,平均2.3次。所有患儿均获随访,时间为13~28个月,平均21.9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末次随访时,患儿MMWS评分为85~100分,平均97.6分。其中,优56例,良2例。随访过程中,有4例患儿发生浅表针道感染,其中3例常规伤口换药恢复,1例拔除克氏针后自行好转,所有患儿均未使用抗生素治疗。1例患儿在术后2年发生同侧桡骨远端再骨折。4例患儿桡骨短缩2.0~4.5 mm,平均短缩3.2 mm。术后未出现如缺血性坏死或者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检查可用于辅助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复位。超声引导闭合复位经固定对于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桡骨远端骨折 骨骺 闭合复位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胸椎黄韧带骨化可引起局部疼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甚至会造成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膝踝反射亢进等后果,解除压迫是其有效治疗措施。经脊柱镜微创技术可在镜下直接减压,能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不稳,可为治疗黄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病变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胸椎黄韧带骨化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脊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