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投射测验法分离出两类不同性质的内隐人格观,然后通过效价匹配实验和错觉关联实验,初步探讨了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跨性格、能力等不同人格属性有共通一致的内隐观;(2)固存观的反面就是渐变观,它们是同一维度的两极;(3)与渐变观者相比,固存观者更易以一种评价性方式知觉他人信息;同时,渐变观者不像固存观者那样对他人特质作出静态判断,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理解他人行为发生的动态过程。

  • 标签: 内隐人格观 他人知觉 投射测验 效价匹配 启动效应
  • 简介: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他人知识状态觉知对不同语言能力幼儿名词习得的影响.参加实验的被试是来自上海市三所幼儿园的89名3~4岁幼儿.实验一发现,高语言能力幼儿在确定和不确定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名词习得有显著差异,确定条件下的得分高于不确定条件.一般语言能力幼儿未表现出上述区别;实验二进一步发现高语言能力幼儿能忽视表面的语气线索所表达的迟疑,影响他们词语学习的是对他人知识状态的深层觉知.

  • 标签: 幼儿园 语言能力 得分 知识 名词 实验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 标签: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 简介:采用情境回忆任务启动被试的权力,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综合考察权力高低、任务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为他人决策中,启动高权力被试有更强的风险偏好,而自我决策中,高、低权力启动组被试风险偏好上无显著差异;(2)在为他人决策中,被试在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决策中,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收益框架;(3)低权力启动的被试,在损失框架下,为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要小于自我决策,而在收益框架下差异不显著;高权力启动的被试无论在收益框架还是损失框架,自我-他人风险决策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权力 任务框架 决策者角色 风险偏好.
  • 简介:等值分数是表示具有相等值的分数,它建立在两个量具有确定比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表明,儿童在接受正式教学之前,就具有了等值分数的非正式知识,但仍然在概念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自身运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未获得乘法思维和守恒观念;二是缺乏对等值分数不同语义的理解。在今后研究中,需进一步探讨从非正式知识到正式概念之间的发展路径,尝试开展等值分数的早期教学实验,并需要结合多种语义背景来考查儿童的概念发展水平。

  • 标签: 等值分数 乘法思维 守恒 语义
  • 简介: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依恋问卷调查了725名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现状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一他人工作模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人际困扰的总体水平较低;(2)依恋的自我一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各维度及总均分间相关显著,自我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显著高于他人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3)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能显著预测人际困扰的各维度及总均分,他人工作模型则仅能预测交谈交流困扰。结论: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间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可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困扰。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关系困扰 依恋 自我一他人工作模型
  • 简介:本文针对儿童对图画中隐喻情绪的识辨和理解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跨文化研究。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喻意的敏感性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图画认知发展的影响。360名4岁到20岁的中英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在识辨作品任务及口头评价中,中国儿童比英国同龄儿童更早理解图画的情绪喻意,并很少对图画的悲伤喻意持忽略态度。提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对图画喻意的理解存在发展上的不均衡性,中国的幼教方式也许促进了儿童对图画喻意理解的发展。

  • 标签: 图画喻意 敏感性发展 跨文化研究
  • 简介:本研究用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分析了社会转型下人们对道德滑坡的讨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中人与人共同的道德生活是如何建构的。本研究认为,涂尔干关于社会重建、道德重建实质上是社会心态的重建。本研究采用个体公共道德行为量表、对他人道德容忍度量表、社会自利评价问卷、社会道德水平评价和工作价值观量表,对514名城市居民进行调查,试图探讨人际道德的影响。

  • 标签: 道德重建 道德容忍度 公共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 社会心态
  • 简介:旨在探究小学阶段儿童的混合情绪理解发展状况。以能够引发儿童混合情绪的经典故事情景为材料,对小学1-6年级242名儿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测验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呈现出随年龄增大混合情绪理解水平逐渐提高的发展趋势。对他人和对自身混合情绪理解差异显著,对他人混合情绪的理解是对自身混合理解的基础,同性质和不同性质(冲突)混合情绪的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质(冲突)混合情绪的理解能力发展较晚。因此,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在小学阶段快速发展,呈现出年龄、理解的对象、情绪的性质三个方面的显著差异。

  • 标签: 小学儿童 混合情绪理解 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 冲突混合情绪理解.
  • 简介:<正>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阅读心理学的深入和元认知研究的兴起,阅读理解监控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成为阅读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形成了一套有益的研究方法,积累了不少成果和经验,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和颇有成效的实验效果。本文主要对阅读理解监控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及有关结论作一简要综述,以供有关研究者参考、借鉴。一、阅读理解监控的研究方法所谓阅读理解监控,是指阅读者在进行阅读理解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阅读理解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的调节。诸如确定阅读理解的目的、明确阅读理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和策略,安排具体步骤,对阅读理解活动过程实施监控,自我检验是否已经达到阅读理解的目标,找出理解上的不足和

  • 标签: 阅读理解监控 研究方法 研究综述 研究者 口语报告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
  • 简介:本文提出“推己及人”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一种人心理解方式,其主要的特征是通过虚拟他人所处情境从而自我体会以通达他人内心世界;与西方科学主义的人心理解方式和解释学的人心理解方式相比较起来,“推己及人”的人心理解方式具有主体性、鲜活性、完整性及拟真性的独特价值或意义。

  • 标签: “推己及人” 文化语境 人心理解方式 心理学 拟境会通
  • 简介: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把它运用于语文阅读理解的领域,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图式的特点、功能及其与阅读理解的内在关系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 标签: 图式理论 语文阅读理解
  • 简介:本研究系统探讨2~3岁幼儿对存在多个个体的交流场景中信息传递的理解。结果发现幼儿能够根据交流者的选择偏好预测接收者的行为(实验一)。当破坏交流双方的联合注意信号(实验二)、改变测试对象(实验三)或测试前交流者离开任务场景(实验四)时,幼儿不再根据交流者的偏好来预测接收者的行为。上述结果说明交流双方的联合注意是幼儿理解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为社会交互和意图行为的认知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交流 信息传递 共享意图 联合注意
  • 简介:工作记忆和选择性注意都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工作记忆作为由多种组成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对选择性任务也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综述了负载特异机制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已有的证明该理论存在的研究证据,从多种资源的角度,为选择性注意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工作记忆负载 负载特异机制 选择性注意
  • 简介:本研究采用粤语词汇理解测验(SoandVarley,1991),探讨了125名两岁六个月至五岁五个月香港粤语学前儿童的词汇理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香港学前儿童的粤语词汇理解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五岁五个月时香港学前儿童的粤语词汇理解能力已基本接近成人程度,并准确性达到91%;(3)错误分析表现出粤语学前儿童在四岁前有声调、音节和语意的混淆和偏移状况;(4)儿童的音节和语意混淆现象由四岁六个月起急剧减退,而声调的混淆现象则持续到五岁六个月;(5)检验确定了粤语学前儿童声调错误的不同类型。

  • 标签: 粤语 学前儿童 词汇理解能力
  • 简介: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进一步探讨言语理解中信息表征的方式。实验1探讨听力理解中的信息表征,学习阶段采用句子理解任务,测验阶段进行图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匹配和不匹配的图片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学过和未学过的图片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听力理解中的信息表征是命题符号表征,而非知觉符号表征。实验2探讨阅读理解中的信息表征,结果同实验1,说明阅读理解中的信息表征也是命题符号表征,而非知觉符号表征。实验3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都采用句子理解任务,结果发现学过的句子的反应时快于未学过的句子的反应时,学过的句子的正确率高于未学过的句子的正确率,说明前两个实验中没有出现学习效应是因为两个阶段任务类型差异较大造成的。综合3个实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排除策略影响后,言语理解中没有产生知觉符号表征,先前句图匹配范式下的知觉符号表征很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表征。

  • 标签: 重复启动 听力理解 阅读理解 知觉符号 命题符号
  • 简介: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四个年级随机选取学生169名为被试,采用开放式问卷法研究了学生在阅读理解背景下提问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学生提问的频次变化范围较广,随着提问频次的增加,人数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2)学生所提问题被分为三种水平:事实性问题,推论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3)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提问水平逐渐增高;(4)学生提问性别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水平问题上,女生提问数量多于男生.

  • 标签: 学生提问 提问能力 高水平 普通中学 年级 中学生
  • 简介:该研究使用移动视窗技术考察了初二和高一年级中的高低语言理解能力学生的主题推理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所有学生在无时间限制情况下,都能顺利完成语篇主题相似度判断,较低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主题推理;(2)较低语言理解能力被试在主题推理加工上的困难可能是由认知加工系统实时加工能力较差造成.

  • 标签: 中学生 主题推理 特点 语言理解能力 阅读 语篇关系
  • 简介:<正>原因和结果的概念常被认为是通过长时期的学习才得以掌握的,但本研究的结果却表明,出生仅27个星期的婴儿可能已理解因果关系。作者把被试已习惯化了的一种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刺激材料(称直接推动)和另一种相类似的但无明显因果关系的刺激材料(称延迟反应)按相反的运动方向呈现,结果发现,除去习惯注视时间,被试对前者额外多注视的时间要显

  • 标签: 因果关系 延迟反应 习惯化 注视时间 婴儿 运动方向
  • 简介:本研究从情绪、效价两个角度探讨儿童特质理解与线索理解的关系。372名4、5、7岁儿童完成了贴标签和行为预测两类特质推理任务。实验一显示,所有年龄段儿童都能完成对情绪性特质害羞和胆小的推理,且特质和行为评定与情绪评定呈显著正相关;实验二显示,所有年龄段均能完成双重性质特质助人为乐和自私的推理,特质和行为评定与效价、情绪评定均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则只有效价评定进入方程。结果说明,儿童完成情绪性特质推理任务时与情绪理解能力关系密切,而对双重性质特质推理时更多的与效价理解能力有关。

  • 标签: 情绪线索 效价线索 特质理解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