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在教育心理学的领域里,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人本主义和行为义的争论,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看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与国外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出版社的不断交流,这场争论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也有影响。

  • 标签: 教育心理学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心理学工作者 出版社 争论
  • 简介:行为疗法的根本目标在于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以所谓适应的行为取代不适应的行为;表演疗法的目标在于鼓励人们对行为作出主动的选择,从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开创人生的发展而摆脱旧有的情绪障碍。求治者在一种疗法中被当作“物”来修理,在另一种疗法中将得到引导,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演员兼编剧,不知他们需要哪一种。

  • 标签: 行为治疗 行为控制 行为选择 表演疗法 生活形式 行为主义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沃皮(Wolpe)将行为治疗定义为,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为此,在治疗中,其目标只能是不良行为本身,不应假设也不能探索在这些不良行为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东西。但是,对行为的直接治疗,并不拒绝承认求助者的内在认知和情感活动,因为在这一派别的行为治疗家眼中,它们也是行为

  • 标签: 行为疗法 咨询技术 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治疗 学习原则 情感活动
  • 简介:<正>一、问题儿童正常与异常的社会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行为特征,尤其是典型的外显与内隐行为问题,如攻击和社会性孤癖(Achendach,1982)可以预示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生活适应问题,如犯罪(Robins,1966),精神疾病(Frazee,1953)。近年来,受社会佳态学理论(Bronfenb-renner,1979)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文化等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而且,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迄今为止,关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西欧与北美地区。因而,对其

  • 标签: 中国儿童 社会行为特征 社会性 外显 评价量表 学习成绩
  • 简介:<正>行为科学这门学科,新近引起我国许多人的注意。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这个角度上谈谈行为科学的产生及其在组织与需要方面的一些理论。一、从系统研究到行为科学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和各种自动装置的广泛使用,在科学领域中控制论、仿生学等新科学的迅速发展,系统理论的研究应运而兴,工程心理学也就进入了系统研究的新阶段。一九四五年,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的"科学与研究发展局"资助

  • 标签: 行为科学 心理学家 人机系统 工程心理学 系统研究 系统理论
  • 简介:人类的性行为深受生物、心理、文化与社会各个层次的影响,因此想要了解有关人的性行为的本质,就宜从这些不同的层次去分别探讨,然后做个综合性的总结。虽然我们一再地强调此点,在本文里再仔细分述讨论一下。

  •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师 性行为
  • 简介: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极为复杂。既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制约,也受学生自身素质如气质,性格特点和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方式等发展水平所影响,因此是环境和教育等外界因素和其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问题行为 环境 气质
  • 简介:注意缺陷的两种类型——分心与注意无能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注意缺陷是造成学习不良的重要因素,在学业不良学生中有注意缺陷的儿童占相当大的比例(约在10-20%)。本研究运用行为矫正方法中的可变时间间歇强化(简称VI)程序来改进注意缺陷儿童的课堂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训练过程及跟踪阶段,6名被选儿童的注意集中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这证明VI程序对于改进一年级儿童的注意过程是有效的。

  • 标签: 儿童 注意缺陷 行为矫正 间歇强化 VI
  • 简介:校园欺负行为是近年来中小学校园中常见的现象。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校园欺负行为的概念、危害的研究作了回顾。对校园欺负行为中自我报告、同伴报告、教师报告的筛选策略作了介绍,并提出校园欺负行为中以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者为基础的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最后对未来研究应该思考的若干问题作了小结。

  • 标签: 校园欺负行为 校园欺负行为的筛选 心理干预
  • 简介: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态度对于预测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态度的界定、态度的结构模型及态度预测行为模型的各种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态度预测行为的另一模型。

  • 标签: 态度 态度结构模型 双重态度模型 态度预测行为模型
  • 简介:以3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总平均分显著低于中等临界值,而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的总平均分显著高于中等临界值。(2)现实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4)网络社会支持对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又具有调节作用,现实利他行为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在高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中要比低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更明显。

  • 标签: 网络利他行为 现实利他行为 网络社会支持 中介作用 调节作用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最要好同伴吸烟、青少年个性特征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的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被试自我报告他们和最要好同伴的吸烟行为,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结果表明:(1)吸烟和不吸烟的青少年在遵从动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与不吸烟青少年相比,吸烟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遵从动机和更低的自我效能感;(2)青少年的遵从动机、自我效能感与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间存在显著关系.遵从动机高、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其最要好同伴吸烟率要显著地高于遵从动机低、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3)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既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通过自我效能感、遵从动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但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直接作用要大于间接作用.

  • 标签: 青少年 个性特征 最要好同伴 吸烟行为 心理研究 关系
  • 简介: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主体因素差异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选取708名高一学生作为被试。男女各半。实验一考察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差异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实验二考察主体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差异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可以提高学习判断值,但并没有提高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而提高主体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判断值,而且可以提高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

  • 标签: 主体因素 学习判断值 孤立效应
  • 简介:心理学中的主体活动理论史明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现在需要理论,不论是国外心理学还是我国心理学。国外心理学之所以需要理论,因为自它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还没有形成过大家公认的统一理论。我国心理学之所以需要理论,因为我国自从有了心理科学以来的八十多年里,未...

  • 标签: 心理学 主体活动理论 人的心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能量 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