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在某种总是比本体存在之努力更加久远、比各种开端和原则更加久远责任中,在-本源东西中,自我回归自身,对他者负责,是对于一切人而言的人质,在自己真正非-可交换性中替代所有人。它是某个对于所有的他者而言的人质。因为最终并且首先,我甚至为他们对我责任而负责。作为那个自我,我是一个支撑着那个“充满所有东西”宇宙的人。这种先于存在和诸实体责任或者言说,并不被本体论范畴说出。

  • 标签: 人本主义 无-本源 责任 人质 他人
  • 简介:明代心学是批判程朱理学产物。不但心学建构是与书院密切关联,而且面对官方禁学,心学代表人物及其门人纷纷创建、修复书院以传播心学,使心学成为明代显学。为解决书院研究、传播心学与教授科举应试知识矛盾,心学家主张将书院应试教育与传播心学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表里,使书院在研究、传播心学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书院 明代心学 理论建构 传播 科举应试
  • 简介:<正>改革和开放,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分配逐步废除了“大锅饭”,勤奋取代了懒惰,劳动成为人们生活基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成为生活主旋律。生产关系上调整了具体结构形式,推动了生产发展,使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电气化逐渐步入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化,增加了人们闲暇时间。娱乐、求学、社交成为人们享用闲暇时间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小生产者生活方式,狭隘守旧

  • 标签: 生活方式 闲暇时间 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内容 主旋律
  • 简介: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从入世担当角度重视理性研究,与佛教内外学者对佛法、佛学与哲学关系看待有关。文章通过比较章太炎、太虚、欧阳竞三位著名学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看法,指出,代表世俗理性哲学,与佛教理性,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虽都采取说理方式,但仍有不同。更重要是,佛教理性与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实践、体验必然相关。欧阳竞警示,佛教理性使学佛之人学会自觉批评自身狭隘执著,哲学理性则有可能致哲学家太过自信,而放弃对自己局限性自觉批判,拒绝对他人理解。何为有担当意义真理?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 标签: 人间佛教 佛法 哲学 真理(真如)
  • 简介: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有其独特政治功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纪念活动政治功能得以充分表达和释放。具体表现为:借助纪念活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纪念活动成为理论诠释重要载体;借助纪念活动提出自己政治主张,表达自己政治诉求,纪念活动成为政治动员重要契机;借助纪念活动协调国共关系、整合各派力量、凝聚各方人心,纪念活动成为政治整合重要途径;借助纪念活动给予共产国际、苏联和世界其他国家以配合和支持,纪念活动成为协调国际关系重要媒介。

  • 标签: 毛泽东 纪念活动 政治功能 表达
  • 简介:<正>社会主少有机体是按规律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人民群众越是自觉地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愈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系统中,社会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其中一个基本规律。主体自觉

  • 标签: 社会有机体 主体自觉 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物理主义与还原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中对普鲁塔克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展现。马克思对普鲁塔克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克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 简介:《论身体各部分功能》是盖伦医学生理学方面的代表作。盖伦医学思想价值除了体现在古代医学史意义上,还体现在古典文教传统意义上。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身体各部分功能》3.2.6—3.2.13解读,把古希腊罗马医学放回到它赖以产生和存在文化背景中,展现对身体认识和治疗在灵魂教化活动中位置和作用。

  • 标签: 盖伦 身体 灵魂 医疗 教化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生存境遇中“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反讽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内在意蕴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 简介:“人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个性?人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是研究人个性需要首先回答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个性”合理观念。

  • 标签: 个性 抽象人性论 具体人性论
  • 简介:德里达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完全不同、非互惠友爱和关心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之上传统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平等观念之上现代法律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道德观,并指出了他这一带有解构意图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建构性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该文立论根本在于,检讨以欧美为代表西学之意识形态智能本质,其引导方向,在科学技术上谋求对自然主宰,在政治哲学上谋求对人主宰,因而,它们普世“唯一”是虚假,退而求其次“最好”显示着“最强”权力意志。而以“道法自然,大而化之”中国智慧则应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但首先必须在强力基础上提供“独立而互补”参照与限制。结论是“西学东渐”历史应该结束了。

  • 标签: “西学东渐” “智能” “智慧”
  • 简介:最近,读到胡潇同志新著《思想哲学》,这是他在文化现象研究中作了漫长学术游历之后,于新视界推出又一部力作。洋洋四十万言专著,凝集着作者学术理想、追求和责任,但更多是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呐喊、批判、探索和建树。他

  • 标签: 胡潇 《思想哲学》 自我意识 社会关系 创造性劳动
  • 简介: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栻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南宋 湖南书院 理学 传播
  • 简介:<正>在近代哲学史上,休谟看到了人类理性消极一面和局限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辩护归纳法或一般扩展性推理疑难。他认为,在人经验里,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足以辨明必然联系或因果概念是正当合理。因而,人们不能由原因必然地推知结果,不能为因果关系辩护。扩展性推理或称扩大知识推理是以其结论内容大于诸前提合取内容为特征,

  • 标签: 中介逻辑 归纳问题 归纳推理 逻辑系统 推理规则 合取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神性之“看”宣告自己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对立。西方哲学是“看”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相”论。评论这类哲学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教育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重演.“奥斯维辛之后教育”主要是指两个领域一是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二是普遍启蒙,它创建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氛围,以阻止奥斯维辛灾难重演.对抗奥斯维辛定律唯一真实力量就是“自律”,也就是反思、自决、不参与力量.

  • 标签: 奥斯维辛 教育 操控型性格 冷漠
  • 简介:恰切理解命运在人世中角色,事关政治智慧。《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潜在统治者遇到不幸时,应如何面对。通过展现哈姆雷特对命运两种错误看法,莎士比亚显示了与古典哲人一致:个人不幸不应归咎于命运或神,而应归因于自己天性和选择。哈姆雷特与荷马史诗和戏剧联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错误理解命运原因。尽管哈姆雷特对命运看法类似于马基雅维利,但他矢志不渝地追求正义,则显示了他与马基雅维利差异。

  • 标签: 哈姆雷特 命运 天意 马基雅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