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世界的全球化和标准化共同展开。除了导航和通讯系统这些大的方面对我们意义非凡,一些小小的细节不注意也能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 标签: 通讯系统 标准化 全球化 导航
  • 简介:教育的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的重演.“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主要是指两个领域一是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二是普遍的启蒙,它创建出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氛围,以阻止奥斯维辛的灾难重演.对抗奥斯维辛定律的唯一真实的力量就是“自律”,也就是反思、自决、不参与的力量.

  • 标签: 奥斯维辛 教育 操控型性格 冷漠
  • 作者: 彼得凯里
  • 学科:
  • 创建时间:2019-07-17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9年12月18日清晨.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小城奥斯维辛,发生了一件令全球震惊的事: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门前的门牌被盗!门牌是用一块空心钢材制成,长5米,重43公斤,由当时关押在集中营的囚犯制造,上面用德语写着“工作将还你自由”。

  • 标签: 奥斯维辛集中营 2009年 西南部 纪念馆
  • 简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完善工具性方面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人文性,让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和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国家联系起来。

  • 标签: 语文教育 情感感染 心灵震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11年8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希利斯·米勒(HillisMiller,1928-)的新著《社区的解体: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ConflagrationofCommunity:FictionBeforeandAfterAuschwitz)。

  • 标签: 奥斯维辛 小说 社区 大学出版社 历史 述评
  • 简介:保罗·策兰(PaulCelan,1920—1970),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重要最后影响的德语诗人。生于东欧一个犹太血统家庭,1942年父母相继惨死于纳粹集中营。1952年,流亡、定居在巴黎的策兰在西德出版诗集,其中《死亡赋格》一诗引起广泛反响。在这之后,策兰的创作日趋深化、发展,达到令人瞩目的高度,甚至被称为“我们时代的荷尔德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内莉·萨克斯语)。1970年,策兰因无法克服精神创伤而投塞纳河自尽,死后他的诗歌及其悲剧性命运引起了更广泛关注。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他已被公认为是继里尔克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

  • 标签: 诗歌解读 中学语文教材 奥斯维辛 赋格 欣赏 诺贝尔文学奖
  • 简介:经典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铸就,来自于罗森塔尔以“零度”之上的叙述,对人们的奥斯维辛记忆进行了“新闻化”的压缩.通过使过去的记忆材料拥有植根于现在、面向于未来的永恒新闻价值,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就在原先新闻标题的干扰中,实现了最终的弥合.

  • 标签: 奥斯维辛 新闻 “记忆” 经典
  • 简介:没有哪一篇新闻像课文那样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缘由——"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及其源自的"不安的心情"。文章巨大的召唤作用和"震撼生者"的力量正是产生于这种灵魂深处的"不安"。学习本课只停留在梳理新闻内容、控诉纳粹暴行、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上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参观集中营时不安的灵魂,才能更全面地把握课文的内涵。

  • 标签: 灵魂 新闻 作者
  • 简介:新闻这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地位较以前有很大提高.可不少语文教师对新闻文体认识不足,导致了教学中新闻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差异没有得到体现,新闻的教学价值被大打折扣.新闻教学要实施多项策略:第一,运用资源,让学生明晰新闻文体、事实和背景知识;第二,细读文本,让学生学会解读新闻语言、搜集新闻信息;第三,多法并用,让学生领会新闻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第四,及时训练,让学生提高新闻客观评析和写作能力.

  • 标签: 新闻教学 高中语文 策略
  • 简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对一般新闻稿的一种突破和创新,“新闻”是这篇新闻稿的关键词和修辞对象。在这篇新闻稿中,修辞对象——“新闻”不仅指向新闻稿本身,还指向作者所报道的整个奥斯维辛。这则新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符合一般新闻稿的基本特征,甚至某些特征之间还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跨越“时间间隔”的叙事话语、突破“零度写作”的情感修辞、挑战“话语定式”的矛盾修辞。因此,从修辞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才能更好地揭示该新闻稿的奥秘。

  • 标签: 特定语境 叙事话语 情感修辞 矛盾修辞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简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下文简称《奥》)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撰写于1958年的新闻名作,该文发表后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并获得196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奥》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同仁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人和大家一样也在探索的征途中,感受几多赏花的欣喜、几多迷途的困惑,现将关于《奥》的教学与解读的一点思考呈与同行者,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 标签: 教学思考 奥斯维辛 新闻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解读 追问
  • 简介:摘 要: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79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申遗的成功经验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与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同为二战时期重要的历史遗迹,对于警示世人珍爱和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七三一旧址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2012年11月17日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目前七三一旧址已经具备了申遗的基本要素,但距离国际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旨在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申报世界遗产的历程进行分析,从而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七三一旧址申遗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世界遗产 奥斯维辛集中营 七三一旧址
  • 简介:摘 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标题在阅读之初,引人入胜,但也构成了新闻文本的身份危机。为化解这一危机,罗森塔尔以新颖的角度,在已然平淡的奥斯维辛日常里,开掘出多数人不易觉察的新鲜事实,并建成不朽的新闻记忆,如此,文本的新闻身份不但得以正名,其自身也实现了向“经典”的升华。

  • 标签: 奥斯维辛 新闻身份 “不朽” 经典
  • 简介: 摘要:本文针对 2019年秋季学期语文教材必修一对《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一文语句删减问题,从作者作品、笔法语言和思想内涵三方面进行剖析,阐明不可删的想法 。

  • 标签: 新教材  修订  思想内涵
  • 简介:这似乎就是作者所说的"对宽恕概念的后奥斯维辛阐释,因此"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不需要以"宽恕"来化解,(4)文章课题为《奥斯维辛之后的伦理、宽恕和不可宽恕》"Ethics

  • 标签: 伦理学意义 奥斯维辛文化大革命 引出真正
  • 简介:这似乎就是作者所说的"对宽恕概念的后奥斯维辛阐释,因此"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不需要以"宽恕"来化解,(4)文章课题为《奥斯维辛之后的伦理、宽恕和不可宽恕》"Ethics

  • 标签: 伦理学意义 奥斯维辛文化大革命 引出真正
  • 简介:这似乎就是作者所说的"对宽恕概念的后奥斯维辛阐释,因此"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不需要以"宽恕"来化解,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

  • 标签: 伦理学意义 奥斯维辛文化大革命 引出真正
  • 简介:尽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在历史起源、内容和实质上有着显见的区别,但作为极端年代的灾难事件,二者对人类理性和生存秩序的破坏、对社会进程的中断以及对民众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戕害等都有着某种类似,尤其在文学叙事上二者同属灾难叙事。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奥斯维辛叙事在价值尺度、精神气质、叙事模式上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范式和传统,与之相比,中国当代小说的文革叙事显示出忏悔主体的缺席、价值关怀和主体信仰的深度缺失等病症,这也昭示出当代作家在文革书写上缺乏批判的反思尺度和信仰的价值尺度。

  • 标签: 奥斯维辛 大屠杀叙事 文革题材小说 文革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