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黑格尔说:"当综合的力量从人的生活中消失时,当对立失去了它们的生动的关系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力量并获得了独立时,那么哲学需要的感觉就产生了。"卢卡的总体美学的建构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起步的。作为一名哲学家,他总是力图把自己的历史人

  • 标签: 卢卡奇 现实主义理论 黑格尔 美学思想 现代主义 美学体系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在马克思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在经济、政治、意识领域里的不同表现,进一步提出了克服物化的总体性理论,并希望能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克服物化,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 标签: 异化 物化 马克思 卢卡奇
  • 简介:<正>总体性思想是卢卡以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思想。国内这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研究不足:第一,卢卡20世纪30到50年代的研究中,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尤其是1937年写成的

  • 标签: 总体性 卢卡奇 黑格尔 社会存在本体论 阶级意识 经济学研究
  • 简介:<正>一众所周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写实主义之上的,但他们在这方面的洞见主要是零散地表现于一些信件中,并未形成一完整的理论,更没有机会与后起的文学理论交锋。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既能继承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洞见来完成一完整的写实

  • 标签: 现代主义文学 卢卡奇 写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存有论 文学批评
  • 简介:在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批判以及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卢卡提出总体性思想,阐释了总体性与物化、总体性与无产阶级意识的关联。但卢卡奇黑格尔式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富有意义的解释,终不能摆脱黑格尔哲学框架的束缚而达到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本质。重温科耶夫作为存在论的黑格尔辩证法,我们会发现卢卡对黑格尔辩证法是一种有缺陷的解读。劳动和斗争,则是使总体性思想摆脱唯心主义残余影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反思 具体的总体性认识 无产阶级意识 存在论
  • 简介:<正>1909年乔治·卢卡写了一篇关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泰恩的论文,收入他的前马克思主义文集《灵魂与形式》中。这篇论文采用对话形式,对话在两个学文学的青年学生之间展开,地点是一个姑娘的闺房。

  • 标签: 卢卡奇 中产阶级 现代文学 十八世纪 马克思主义 知识分子
  • 简介:我国现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同志逝世已经二十年了。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一、《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的第一个成功范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这个救国救民的科学理论不能局限于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间,只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普及,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

  • 标签: 现实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 物质力量 青年学生 救国救民 《实践论》
  • 简介:在《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提出了他的物化概念。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物化现象,并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看成扬弃物化的动力,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以总体性范畴来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以对抗物化。卢卡的物化概念的理论成果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当然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我们注意。

  • 标签: 物化 表现形式 克服途径 评价
  • 简介:<正>卢卡对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追寻,以及对这一目标产生与实现机制的探求,是贯穿于其理论著述和理论活动之始终的。当我们读他的著作和了解他的思想时,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所发现。在这世事纷乱、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之际,梳理和阐发卢卡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有关思想,是既有必要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 标签: 价值目标 卢卡奇 人类意识 实现机制 合类性 总体性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并将对物化现象的超越诉诸于无产阶级意识。卢卡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论述上,但是卢卡并不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后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意识的,而是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批判引申到对整个现代性的批判后得出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哲学反思、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三者不可分割地统一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

  • 标签: 物化 二律背反 无产阶级意识 中介 总体性
  • 简介:卢卡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通过进一步研读马克恩的系列著作,清晰指认异化是一般的社会存在;作为社会存在本体的形式,异化同样具有本体论的特征。异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它与劳动构成整体,是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阶段中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卢卡晚期异化观从马克思思想中继续接受理论和方法上的启蒙,并在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进程中尝试实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接。从当代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挖掘卢卡晚期异化观中的合理思想,是学界深化和拓展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 晚期异化观 社会存在本体论
  • 简介:<正>G·卢卡是在20世纪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晚年的收笔之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亦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曾遭到早年卢卡批评的恩格斯及其《自然辩证法》论述了劳动在从动物(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有关"劳动"的思想,而"劳动"范畴也是卢卡思想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思想关系出发.解读卢卡的"劳动"范畴。

  • 标签: 卢卡奇 目的论 本体论意义 社会存在本体论 劳动 因果性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如何理解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艾思翻译了苏联新哲学的有关论著,并且在国内进行宣传和传播,也影响了毛泽东的哲学思索,与新哲学有关的文本和观点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详细的阐发。艾思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哲学思维,丰富了毛泽东的哲学视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标签: 毛泽东 艾思奇 新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卢卡在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明确定义为以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呼吁无产阶级主动形成阶级意识来变革社会现实,重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性和革命性,唤醒了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的热情。在这之后,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着卢卡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的批判路径,从总体性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创立各自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总体性辩证法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用以阐释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当前研究总体性辩证法对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逻辑的历史进程和预测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卢卡奇 总体性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影响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卢卡只承认社会历史辩证法,否认自然辩证法。这是西方学界不适当地夸大卢卡批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结果。实际上,卢卡旨在区分辩证法的两种类型,并不反对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存在客观辩证法)。但是,卢卡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引发新语境下理解科学的二元论,阻碍了科学辩证图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形成,是西方实证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两大流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问题上长期纷争不休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卢卡奇 自然辩证法 实证 科学 哲学
  • 简介:对中国社会发生过重大而深刻影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成为了历史,当年的知识青年现已步入中老年了。有不少的影视文艺作品以此为题材作出了各自的描绘,但从历史和学术的角度给予系统的阐述和论证,至今还未见到,这个领域里还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成民教授便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 标签: 被开垦的处女地 战略布局 事业接班人 中专毕业生 中国青年运动 八字方针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争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布莱克里在2012年出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自由、欲望与革命》中尝试进行一种新的理论综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素与哲学(包括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也存在着历史的一致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科学或价值的单一维度去开展,而应该从历史总体的哲学观出发,统摄双重维度来进行思考。据此,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未源于抽象或普遍的准则,而是产生于具体的历史、现实生活情境以及人们为建立新社会而推翻资产主义的斗争之中,其主要内容是具有集体自决权的自由及人们之间的团结美德。布莱克里的观点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陷入相对主义等缺陷。

  • 标签: 布莱克里奇 伦理 团结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一切经典都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要真正读懂经典至少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二是能够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

  • 标签: 思想理论教育 共产党 宣言 读法 作者
  • 简介:吴宏政: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采访。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哲学与21世纪马克思哲学创新”是当前哲学界最为关切的重大问题。您经常提到马克思的一个论断,即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您看来,哲学的这一本性构成了哲学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那么,应该怎样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您曾经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对于这个基本判断应当怎样理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