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叶晓璐(以下简称“叶”):刘老师,很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的访谈。首先,您能不能先跟我们谈谈您的求学经历?

  • 标签: 哲学研究 访谈录 教授 求学经历 感谢
  • 简介:维柯的新科学旨在探索关于“人类的形而上学”,让历史真正获得哲学和科学的荣誉,揭示出人类事务的普遍价值和永恒理想,为历史的真理性进行辩护。在维柯的新科学中,历史科学的可能性,历史的确定性或现实与真理性或理想,历史的形而上学的人性基础等诸多问题都获得了深入的探讨。也正是在维柯那里,历史作为科学和哲学的对象,真正上升到了人性的形而上学高度,获得了科学、哲学乃至神学的合理性辩护。

  • 标签: 真理性 确定性 永恒理想历史 人性设定 天神意旨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出现了复兴。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性的道德问题所产生的德性危机与日俱增,德性越来越边缘化,从而为德性伦理的复兴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背景。从伦理理论背景来看.功利论和道义论无法解决人们内在的心灵无序状态,人们开始不满于近代以来所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因此,德性伦理以其相对于规范伦理的优势而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现代性德性危机 西方德性伦理 复兴 功利主义 康德主义
  • 简介:《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 简介: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 标签: 现象学 唯识学 耿宁 双重意向性 自缘返缘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的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的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它包括“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实现-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社会 物质生产 存在物
  • 简介: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 标签: 意识 外在主义 动态核 全局工作空间
  • 简介:心学发展至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其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而至善"思想,并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其心体理论在儒学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

  • 标签: 刘蕺山 无善 至善 本体 工夫
  • 简介:1919年,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1919—)出生于一个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排行第二。他自小对历史、音乐和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大学时代。年轻的狄百瑞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并参加过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主要是反对战争,提倡民主和保护环境。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开始学习中文,并接触到黄宗羲的著作,自此培养了终身研究的方向。二战结束后,

  • 标签: 狄百瑞 新儒学 儒学研究 社会主义运动 儒学思想 朱子学
  • 简介: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从事古希腊哲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上,隶属于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学会成立。伴随着这一过程,国内学者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新的论文、专著、译著不断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云南大学哲学系曹青云副教授的《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一书自2014年11月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古希腊哲学界的关注,并引发了相关学术讨论。笔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学者进行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希望在此和大家分享和讨论。

  • 标签: 古希腊哲学 哲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 当代中国 方法论 学说
  • 简介: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的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的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的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的实效主义的基础是他的现象学以及来源于他的现象学的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的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的归约论题的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的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的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探究《周易》本真是现当代易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易学的一般定义是"研究《周易》的学问",所以《周易》文本是易学研究的中心;其次,通过对易学史的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探究《周易》本真"这一基本问题的重要性;最后,从当代易学的研究成就和研究方向来看,探究《周易》本真是当代易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 标签: 易学 当代易学 根本任务
  • 简介: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的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的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的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的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波教授所著的《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的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悖论,

  • 标签: 陈波 自我指称 深度研究 专业著作 语言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在9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与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则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究竟如何展开,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 标签: 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 简介: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人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的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逻辑史研究 教授 西学东渐 传统逻辑 古代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的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的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中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的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的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的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的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的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的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的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一些核心术语的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种尝试。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活 需要 生产
  • 简介:耿宁认为,儒学中政治与道德实践的具体、实在效用,与人性、心性的本体问题如何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打通"用"之"实"与"体"之"玄"的宋明儒学之努力,也与魏晋玄学、与王弼的探讨有关。首先,王弼的哲学言说方式,是为其儒家的政治、伦理关怀服务的。王弼思想之玄远,是为解决政治和伦理效用过多纠缠于具象而不能体现大效用的问题而设。王弼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通过《老子》赋予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新意义,而且在于他同时通过《庄子》赋予儒家生活形式与修身功夫新意味。正是通过《庄子》,原本被片面玄化(抽象化)理解的《老子》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作用,起到了连通道家与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理论的桥梁意义。

  • 标签: 王弼 玄学 耿宁 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