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息性学习理念的“长程性作业”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2

基于全息性学习理念的“长程性作业”设计研究

吕霞

杭州市文新小学

摘要学校基于全息性学习理念积极构建全学习生态系统,打造全域学境,保障全时学程,促进全员学习,提升全面学力,落实全维评价。本文所探讨的“长程性作业”,就是以问题、项目或表现性任务为载体,立足课标,关联教材,关注人与自我、自然、社会的联系,指向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和作业品质,发展核心素养。学校系统搭建“长程性作业”主题,整体推进设计研修和过程管理,让学校、教师、学生在坚持中获得适性成长。

关键词】:全息性学习理念   全学习生态系统   长程性作业

基于全息性学习理念,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长性课程体系为内核、以丰富多元的学境为支撑、以多样生趣的学习方式与多维生动的评价模型为纽带”的全学习生态系统下,学校秉承新课标育人理念与育人原则,创新“长程性作业”设计方式。作为一种新型作业,长程性作业具有独特的理念意涵。其中,“长程性”,不仅表征于学习时间长度,更考量学习内容的延展度、知识技能的迁移度、思维能力的进阶度。它不仅有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自我复原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素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代入角色”定内容,校准“长程性作业”的研究立场

一般而言,学校作业转型经历三个阶段,即从“形式破茧”走向“内容精进”,从“学科知识的拼盘”走向“学科素养的融通”,从“面向社会生活的勾连”走向“面向个体学习的表达”,这遵循了“双新”背景下“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的命题发展方向。

1.以“文化传播者”统整假期作业,形成序列图

基于对作业价值的重新认识,经历观察和分析,以寒假作业为推手推进作业设计变革。围绕传统文化的跨学科体验,组织策划“浸润传统·文化寻踪”综合作业,搭建以“百家百姓”、“百行百业”、“百食百味”为话题的6年2轮循环递增的作业体系。在跨学科的探寻与调研中落实不同年级学科知识、能力的应用与巩固,促进学生对“家·国”、“礼·仪”、“亲·情”的文化体悟与传承,助推学习兴趣、家国情怀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体悟作为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使命。当教师改变作业设计视角,关注学生真实诉求、链接真实生活、凸显趣味性和体验感的长程性作业便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2.以“学境设计师”融通校内实践,形成项目群

作业变革的视角转向校内长程性作业,通过梳理学科内容、整合素养目标、融合学科课时、融通学习载体,将学程植入校园学境建设,促成学生更从容的思考、迁移与实践,实现深度学习。贯穿四季、凸显自然节律的“春动·夏秀·秋香·冬暖”项目群,根据年级特点每学期配置3-5天作为学程周。以“食物花园”项目群为例:各年级均以一种植物为探究载体,从“自然属性的探知——物化应用的探秘——文化意蕴的探求”贯穿内容设计,沉浸于真实学习场境的长程性作业更有助于核心概念的意义建构。课程、学程共进的融学科实践,凸显学科疑难问题再突破以及合作、探究、创造等跨学科素养的提升。

3.以“结构观察员”渗透学科单元,形成任务链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体的适切生长,弹性的、个性化的学科长程性作业成为着力点。单元类长程性作业有利于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各教研组聚焦学科本质,有意识的将支持性思维工具嵌入具体的作业进程中,使其以高结构、强关联拓展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发展思维品质,完善情感价值。例如,数学长程性作业从“学期内大单元的横向”和“年级间大概念的纵向”进行整体架构。围绕“量感”,二年级测量桂花树之间的距离,三年级测量菜地周长和面积。“单元”整体视角下的长程性作业,凸显思维可视、精准评估及自主调控等关键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全局”探管理,调控长程性作业的设计主张

不论是一本作业手册,还是几张作业探究单,伴随着作业变革的历程,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教学行为也在进行静悄悄的革命。从“用教材”到“编学材”,从“个体做主”到“群体决策”,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出核心小组架构、设计团队研修以及学生群体实施的操作流程。

1.勾连学校课程架构进程,凸显育人导向

学校站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探寻儿童生命高质量发展的可能,研究“要素”彼此间和谐统一的联接与发展、共生与共创。以校长室为主的核心小组从学校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生之萌”课程体系,链接学童与自我、学童与自然、学童与社会。变革学教方式,改变作业形式,创生作业内容,从学生视角思考作业的功能和受欢迎度,形成校本作业体系。通过学科实践、自然探索、博物馆研学、空间改造等学习情境,跨越“传承传统、关注现实、探索未来”的时间轴,探索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多种可能渠道,在真实的场景经历和问题解决中增强生命意识,丰富生态素养,提升生存技能。

2.勾画教师的研修创新流程,发展设计思维

全体教师从学校传统作业项目的传承与迭代、新课标下立足学科概念的作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两个维度经历头脑风暴,明确作业主题、目标和期待的成果,形成作业设计的整体思路。在目标框架下以工作坊形式推进讨论各年级作业具体内容和形式、评价量规以及合适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思·辨·行”。之后通过循环问诊,获取从不同角色、不同视角的反馈信息,迭代方案。同时在评价其它小组方案时,也能获得启发,诞生新点子。定稿方案后,分工编写作业材料包,包括指导视频、活动手册等。作业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展,发现设计的不足,记录实践的美好,及时复盘。   

3.勾勒学生的作业实践旅程,关注过程表现

根据“理解为先”的逆向设计,给学生先呈现作业评价标准,包含表现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生建立对作业的整体认知,了解作业的背景和意义,知道优秀的作业标准,为完成作业指明方向性。长程性作业有一定的周期,一般由多个子任务组成,清晰的任务链让学生对作业的整体结构做到心中有谱。在解读任务链的同时,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时间和具体内容。不论是个体作业还是团队作业,不管是绘制思维导图还是设计制作,呈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熟悉支持性学教工具的使用,促进深度思考。针对每次长程性作业设计个性奖励,成果形式多样,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学习自信。

三、“回归本源”寻发展,映射长程性作业的衍生价值

儿童的成长必定伴随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各种需求的获得、各种情绪的表达、各种关系的处理,真正赋予孩子权利与义务,让他们站在成长舞台的中央,在常态学习的基础上以长程性作业的形式经历自己的探索、设计、制作与创造,实现自己的成长诉求。

  1. 长程性作业是画布,绘制校园生长新图景

长程性作业就是一个窗口,展示学校积极创设一种新的学习样态,联结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通过寻找内容上的关联点、探索时间上的统整点、搭建空间上的契合点,师生协作担当“学境设计师”和“学程规划师”,让校园生活更美好。比如在“六一”游园班级运动场馆设计中,学生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某个亚运项目,然后根据项目特征设计吸引人的体验活动并完成场馆布置,最终呈现39个精彩的亚运场馆。通过长程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也向师生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知识跨界、场景多元、批判建构的跨学科特质,充实了课程内容设置,丰富了学习样态,打造了校园的特殊节日。

  1. 长程性作业是基石,铺就教师生长新轨道

作业的变革,不仅让可利用资源空间变身教师项目研修的大场景,也让教师的研修方式发生了转变。以培养教师设计思维发展的“蒲公英成长计划”再升级,坚持“同步·浸润·多元”的原则,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获得对于教学的新理解。比如围绕“百行百业”长程作业,教师撰写了案例、论文以及课题,发表并获奖,还开发了作业开启课、评价课等课例,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教师全员参与,在作业变革中承担着一种或多种角色,顶层设计者、分组策划者、具体实施者、过程观察者、评价建导者,提升全科视野,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更加具备共情意识、抱团意识,增值专业内核。

  1. 长程性作业是彩灯,装扮学生生长新舞台

校园内外的四季变幻、人际关系处理、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都可转化为学童真实的学习驱动,学童在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对话的过程中创生独特的成长仪式。长程性作业的设计,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经历从低阶认知到高阶认知转化的过程,发展学科和跨学科核心素养。在创想、合作、沟通、质疑中,关注真实世界,引导学生敬畏自然和生命,理解社会责任,树立正确价值观。结合“合·思·辩”课堂实验,学生变得会合作、会思考、会表达。看见不同个体、服务不同个体的温暖故事展现的美好,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心情的愉悦、儿童需要的被理解和尊重。

总之,要从学习发生的全场景重新定义作业,从教师成长的全路径优化设计作业,从人人关怀的全视野构建支持系统。继续以丰富的学境提供长程性作业的场域和素材,以生趣的方式突出长程性作业的实践育人功能,用多维的评价明确长程性作业的素养培育要求,以研究的思维提升长程性作业品质。进一步完善长程性作业的“学·程”架构,优化长程性作业的“学·评”功能,提升长程性作业的“学·用”价值,保障每位儿童高品质的学习权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11

[3]林恩·埃里克森(美).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6

[5]约翰·斯宾塞(美).如何用设计思维创意教学:风靡全球的创造力培养方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