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浅析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

任颖  ,(通讯作者)张苏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116036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紧缺技术性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等行业对对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让职业教育积极促进劳动就业,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就业;劳动力

一、职业教育为发展劳动就业起到的作用

职业教育如今在国民教育体系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肩负着培养大量面向一线的、实用性的、应用型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推进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眼下,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愈发显得紧迫和重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劳动就业发展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能够减轻劳动需求超过劳动力供给所带来的市场压力

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阶段,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需求量大。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人数呈现季节性变化,市场用工需求超过劳动力供给[1]。职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培养亿万生产,企业一线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由此产生了更多就业岗位、吸收了更多劳动力就业、减轻了劳动力需求超过劳动供给紧张局面。

(二)能够有效推动结构性就业问题

所谓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因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等不相对应,导致工作岗位不能适应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就业。现目前,我国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低端劳动者总量过剩;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等;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不符合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要求,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结构不符合岗位要求和市场需要。我国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技工荒”问题:一方面大批大学毕业生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无法就业,另一方面各地区年薪数十万也很难招聘到适当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尤其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短缺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培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它向社会各行业提供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

(三)可以解决观念偏差造成的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人们在从事某一职业之前, 社会对职业的评价标准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有些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推崇, 如政府公务员、大学教师、银行高管、医生等, 这些职业被认为是收入丰厚、工作稳定、发展前景好、工作环境优越、社会地位高, 因此, 求职者往往趋之若鹜;相反, 社会上也会对某些职业缺乏应有的尊重, 如那些在工厂生产一线的职工, 通常会被认为是劳动条件差, 劳动强度大、且收入不高, 未来缺乏保障, 是那些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的人的无奈之选等。对特定职业的评价不公, 是因为在传统的院校教育模式下,学生缺乏对企业和工厂工作环境和文化的了解,缺乏实践锻炼,形成了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上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教育选择和就业选择,并且还可能作用于职业政策的制定, 而职业政策的不公, 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职业偏见。通过职业教育,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教育与培养下,在企业工作环境的熏陶下,实现由“孩子”和“学生”到“职业人”“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毕业后即能适应社会人、职业人的身份,有效缩短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并且,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增加对企业的了解,正确认识从事生产、技术技能性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转变就业观念。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传播正确导向的社会文化,倡导劳动光荣、职业平等等观念,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逐步转变人们的一些错误的传统观念;树立高技能人才成功的典范, 逐步扭转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的轻视现象。

二、以劳动就业为导向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调查显示,2019~2021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对应的直接就业率分别为:92.83%、85.77%、91.23%,由此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发展经验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较差,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就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为此,以就业为导向,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劳动就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出路。无论学校办得那么好,要是第一班毕业生没有出路,以后招生就困难了。万一第二班再没有出路,从此没有人上门了

[2]。”如今,不少学生愿意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技术技能,这之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选择的职业学校把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也较好。

(二)着力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教育部门提倡要以就业为主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注重培养“理论知识足够,动手能力较强,就业面较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了适应劳动就业需要。受国家政策召唤,各地方高职院校同样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涌现出许多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式,例如,“双证书”制度、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项目合作培养模式等、“工作室”模式的培养模式等,培养出一大批受市场青睐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还极大地促进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应不断丰富办学形态、扩大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三)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强化现代化职业教育,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广大同学坚定理想信念,确定奋斗目标,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品质、精益求精,互帮互助,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劳动态度,注重把学生价值观集中在干一行、爱一行上、干一行,专一行,在坚持和固守中。职业教育不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从培育立德和精神的角度来看,亦有同等意义。

三、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相辅相成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教育结构是由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具有反作用。反过来,经济结构也决定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发展要决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一)劳动就业需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产生影响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种类,水平也各不相同,这些人才又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水平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着重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密切衔接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发展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等行业所需的多个新兴专业,鼓励各校开办更为紧缺的课程、与市场需求相符的职业,形成与产业学密切衔接的形态[3]

(二) 劳动就业需求决定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职业教育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健全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构建科学完整的职业资格体系;大力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新需求,职业教育才能迸发出更强劲的生机活力。

    [参  考  文  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1年第三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21.11

[2]张彤.论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04):30-33.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21.07

本文为大连海洋大学202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Build Your Dream 职业启蒙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编号S202210158001X)成果。

通讯作者。张苏(1984年1月),性别女,民族满族,籍贯江苏省邳州市,工作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所在城市辽宁省大连市,邮编116023,职称讲师,学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